「講國語大家才聽得懂」是好理由嗎?為何你的好意反而成為壓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雖然許多人習慣上還是會把華語講成「國語」,但《國家語言發展法》裡頭明確定義,國語一詞屬於台灣所有族群的母語以及台灣手語,只不過,在半個世紀的國語政策後,從國會殿堂,到公司、學校的會議廳,再到家中面對孫子就自然地切換成華語的阿公阿嬤們,華語儼然已成為台灣唯一的強勢語言。
試圖實踐「全母語生活」的人,一定都會遇到對方聽不懂自己母語的問題,而無論你多麼厭惡華語對你母語的傷害,你都無法擺脫歷史在你身上留下諷刺的事實:你的華語講得很好,甚至比母語還好。
因此,若是對方對你的母語沒有感情,即使他會講一點點,仍舊會難以理解為何你要選擇一個更麻煩的方式來溝通?語言,不就是為了溝通方便而已嗎?無論你私下愛用什麼語言,當在重要場合時,就用每個人都會的華語當成通用語,這有什麼問題嗎?
如果你在意本土語言的續存,那不但有問題,而且問題很大。
假如陳柏惟想用台語搭配翻譯來質詢馮世寬,就必然會承受部分選民的壓力
在全世界有語言衝突的國家,推行語言政策時通常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一是領土原則,意思是把國家劃分成不同語言區,區域內的行政及教育機構都固定使用單語;另一種是個人原則,意思是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任何法定的國家語言來跟公家機關接觸,乃至於進行質詢、會議或是各項活動。
那你覺得台灣是哪一種呢?
發現了嗎?台灣雖然是多族群的地區,但我們幾乎只有華語單語的教育及行政機構,即使我們把各族群的語言都定義為國家語言,似乎想依循個人原則,但就算是人數最多的台語族群,依舊難以使用台語跟台文來辦理行政程序或開會討論,更不用說其他少數族群了。
當然,現在離《國家語言發展法》施行才一年多,過度苛責行政機關意義不大,但若從其他語言衝突地區的經驗來看,即使完全依循個人原則,也無法達到保護弱勢語言的作用。
就拿台灣的例子來說,由於本土語言在國語政策後成為弱勢,台語、客語或原住民各族的人們,多數都只能透過使用華語來取得社會地位,變成「雙語」的使用者,但華語族群(包含原本母語是本土語言,但已被同化成華語使用者的本土後代)只需要單語就能生存。
這就造成了我們一開始談的情況,面對溝通時,多數人會無法理解,為什麼明明我們都會華語,你卻偏偏要講母語?為什麼我們要浪費時間在翻譯你的母語上?久而久之,即使制度上仍有尊重語言權利的措施,但這種同儕壓力,就將迫使因為母語弱勢而成為雙語的族群,放棄他們使用母語的權利。這也是為何接觸語言學界會普遍認為,所謂的個人原則,只是強勢語言同化弱勢語言的偽裝,只要使用強勢語言依舊能享有社會、經濟及政治上的優勢,那麼所謂的「尊重」,講難聽一點,只是在等說這個語言的人死光。
所以「講國語大家才聽得懂」並不是好理由,這理由乍聽之下四平八穩,但它實際的效果,卻是以互相尊重為名,造成無形中的同儕壓力,讓許多希望講母語的雙語使用者漸漸妥協,導致這個語言的使用場域進一步地限縮,最終走向滅亡。
國民黨立委廖國棟也曾要求官員用「大家都聽得懂」的國語來答詢
這也是為什麼包含比利時、瑞士、加拿大等有語言衝突的國家,都傾向奉行領土原則而不是個人原則,因為唯有在特定的區域內,有完全使用特定語言的行政機關、公司行號跟教育機構,讓使用這個語言的人,即使只有單語的能力,也可以擁有與強勢語言相近的機會,那這個語言才有可能被保存下來。
相反的,如果單獨使用這個語言意味著機會的減少,如果這個語言的使用者必須要靠雙語才能生存,就像政治人物講兩句母語是為了選票,商場講兩句母語是為了生意一樣,你的母語變成了特定場合中因為有附加價值才使用的技能,而這種附加價值還隨著母語使用者的減少而下降時,最後,這個語言就會從生活中消失,我們只能一代一代地靠母語老師在課堂上傳承著。
那台灣有可能成為使用領土原則,讓各族群都擁有各自「語區」的國家嗎?如果單靠政府的力量,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語言衝突只是表面,深層原因是單獨使用這個語言的人無法在社會上生存,政府能做的,只有在行政跟教育層面保障語言權利,若是在經濟上予以特地補助,則可能造成其他族群的相對剝奪感,因此除了政府可以提供的工作機會(例如母語電視台、各行政機關的母語人員等)之外,還需要更多民間企業的協助,讓「單語」的母語使用者也可以得到工作機會。
也就是說,從家庭到社會,從教育到經濟,如果要保存台灣本土語言的文化,就必須全方位的著手,只有政府意識提升還不夠,企業跟人民也要跟上腳步,母語推廣者也必須更有耐心地說服,我們才有可能挽救當年國語政策侵犯個人權利的遺毒,讓台灣成為一個真正尊重每一個人的新國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5K會員
274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艾德。 最近突然有感,報紙、網路媒體、新聞頻道各有立場,想靠文字評論生活就必須進入他們的體制,無形中也是接受了他們的束縛;方格子則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看看我們能不能擺脫媒體的綁架,透過直接來自讀者的支持,得到真正獨立思考產生的文字,我想努力看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艾德的大腦迷宮 的其他內容
我們為什麼需要轉型正義?其中一項重點,就是因為進入民主時代後,政府必須要讓每個重視民主價值的人民知道,當威權真正復辟了、當一樣悲慘的情境重來、當你受到上級脅迫的違反人權的命令時,你仍可以在有限的選擇中,做出更尊重生命的抉擇,即使你只是第一線最基層的執法人員也一樣。
如果可以,沒有人想要「逃跑」,但有時候為了生活,逃跑是他們唯一的方法。對此,防疫指揮官陳時中認為,此刻應以防疫為重,避免因為查緝無證移工而增加醫護人員的負擔。
「服從威權造成最深刻的影響,就是責任感的喪失。」這句話出自猶太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即使我們距離威權時代已30年,但仍時時會見到這種威權體制社會下,世代相傳的不負責任心理。
卡謬的《鼠疫》大概是武漢肺炎期間,最常被提到的一本作品,那你知道卡謬怎麼形容這部作品嗎?他說,《鼠疫》最明顯的意義,是「歐洲對納粹主義的抵抗」。
陳時中部長那一句「同仁大家都這麼努力」著實感動了我,因為他在意的,是那些最辛苦的無名防疫英雄,他希望的,是所有的努力,能換來一位又一位健康返國的台灣人,他淚光晶瑩的眼中,滿滿的都是別人,沒有他自己。 在開口閉口就是升官發大財的此刻,這種典範更需要我們的支持與鼓勵。
單就口罩這件事來說,台灣人自保尚且不足,那為什麼這些人還認為台灣人應該冒著危險,把自己用都不夠的口罩送給中國人?
我們為什麼需要轉型正義?其中一項重點,就是因為進入民主時代後,政府必須要讓每個重視民主價值的人民知道,當威權真正復辟了、當一樣悲慘的情境重來、當你受到上級脅迫的違反人權的命令時,你仍可以在有限的選擇中,做出更尊重生命的抉擇,即使你只是第一線最基層的執法人員也一樣。
如果可以,沒有人想要「逃跑」,但有時候為了生活,逃跑是他們唯一的方法。對此,防疫指揮官陳時中認為,此刻應以防疫為重,避免因為查緝無證移工而增加醫護人員的負擔。
「服從威權造成最深刻的影響,就是責任感的喪失。」這句話出自猶太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即使我們距離威權時代已30年,但仍時時會見到這種威權體制社會下,世代相傳的不負責任心理。
卡謬的《鼠疫》大概是武漢肺炎期間,最常被提到的一本作品,那你知道卡謬怎麼形容這部作品嗎?他說,《鼠疫》最明顯的意義,是「歐洲對納粹主義的抵抗」。
陳時中部長那一句「同仁大家都這麼努力」著實感動了我,因為他在意的,是那些最辛苦的無名防疫英雄,他希望的,是所有的努力,能換來一位又一位健康返國的台灣人,他淚光晶瑩的眼中,滿滿的都是別人,沒有他自己。 在開口閉口就是升官發大財的此刻,這種典範更需要我們的支持與鼓勵。
單就口罩這件事來說,台灣人自保尚且不足,那為什麼這些人還認為台灣人應該冒著危險,把自己用都不夠的口罩送給中國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什麼台灣人要講台語?這裡用小學數學和英文解釋給你聽!筆者身為海外留學生,最常面對的現實:講中語,就是被當成中國人;講台語,則是否認前者的最好、最快的方式。以語言區隔來強調台灣和中國兩岸衝突的本質,對於許多曾經的民族國家會更好同理:那不只是政治體制的差異,還是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無理霸凌。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打壓另一種語言 在上個節目提到「推行國語運動」也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打壓「本省人」的本土方言的統治手法。在現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以下是我的個人分享: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被允許只能說國語,我卻在心裡覺得驕傲。如果你還記得前一段故事: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大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
Thumbnail
在全球化時代,甚至連台灣也慢慢重視起雙語教育,多語能力已成為競爭力的重要標誌。母語式教育作為一種科學而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逐漸成為關注焦點。本文將延伸告訴你相較於傳統我們所接觸的填鴨式教育... 母語式教育的概念 母語式,顧名思義是指通過模仿母語學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要走入雙語社會,最有力的保證是先好好 “重視” 自己的母語,也好好 “珍惜” 自己生活的社會所普遍在應用的語言。 在本地說話型態所應用的語言, 至少也有十種上下,每一種都值得持續被好好傳承下去。不過,我認為最不能隨意被矇混的語言,是台灣社會通用的 「國語」。 事實上,學好國語並不需要需要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什麼台灣人要講台語?這裡用小學數學和英文解釋給你聽!筆者身為海外留學生,最常面對的現實:講中語,就是被當成中國人;講台語,則是否認前者的最好、最快的方式。以語言區隔來強調台灣和中國兩岸衝突的本質,對於許多曾經的民族國家會更好同理:那不只是政治體制的差異,還是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無理霸凌。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打壓另一種語言 在上個節目提到「推行國語運動」也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打壓「本省人」的本土方言的統治手法。在現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以下是我的個人分享: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被允許只能說國語,我卻在心裡覺得驕傲。如果你還記得前一段故事: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大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
Thumbnail
在全球化時代,甚至連台灣也慢慢重視起雙語教育,多語能力已成為競爭力的重要標誌。母語式教育作為一種科學而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逐漸成為關注焦點。本文將延伸告訴你相較於傳統我們所接觸的填鴨式教育... 母語式教育的概念 母語式,顧名思義是指通過模仿母語學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要走入雙語社會,最有力的保證是先好好 “重視” 自己的母語,也好好 “珍惜” 自己生活的社會所普遍在應用的語言。 在本地說話型態所應用的語言, 至少也有十種上下,每一種都值得持續被好好傳承下去。不過,我認為最不能隨意被矇混的語言,是台灣社會通用的 「國語」。 事實上,學好國語並不需要需要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