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內捲vs擠牙膏

科技產業變化快速,充滿競爭,從這個環境中,我們可以看到兩種有趣的現象:「內捲」與「擠牙膏」。這兩種現象在產業內頗為常見,且有其各自的利弊。接下來,我們以Intel和小米作為例子,探討這兩種現象。
Intel牌牙膏-by龍阿迪@bing image creator
Intel牌牙膏-by龍阿迪@bing image creator
首先,讓我們看看被人稱為「牙膏廠」的Intel。這個暱稱是因為Intel的產品發展策略有如擠牙膏一般:每次只推出稍微提升性能的新產品,就像擠牙膏一樣,每次只擠出一點點。這種策略確實可以幫助公司維持穩定的市場佔有率並提高利潤,但對於消費者和整體產業來說,可能並非最佳選擇。畢竟,如果技術可以更快地進步,為何我們要接受次等的產品呢?而結果就是怠惰的Intel在長期的舒適圈中,慢慢的失去競爭力。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內捲」。這個詞最早源於中國大陸,指的是過度的競爭導致的消耗。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中國的手機廠商小米。小米在創立初期,就必須在中國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中打拼,這無疑使它變得更強大,因為他們必須不斷創新,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當小米開始走向國際化時,它的競爭優勢顯得尤其突出。然而,「內捲」也有其負面效果。過度的競爭可能會破壞產業的健康發展,導致資源過度分散,無法有效地集中在創新和研發上。就好像大陸的二三線手機廠,他們過度壓縮利潤,以價格和規格進行激烈競爭,但這並未使他們更具競爭力,反而產生了更多的資源浪費。當相同定位的產品在高強度的競爭中,無法同時容納太多出色的選手,結果往往是大家都受傷。
每種模式都有其利弊,且通常會受到公司策略、市場環境、產業結構等多方面的影響。在某種情況下,「擠牙膏」可能是最有效的策略,因為它能確保企業持續地從市場中獲取收益。但這種策略也可能會引發消費者的反感,因為他們期待更多的創新,而非微小的進步。另一方面,「內捲」的競爭環境雖然能夠促使公司不斷創新,進而提升整體產業的競爭力,但過度的競爭可能會導致產業的不健康發展,甚至可能會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構成威脅。
其實「擠牙膏」和「內捲」都是企業和市場在競爭中自然產生的現象。然而,過猶不及。過度的「擠牙膏」可能讓產品失去創新力,而過度的「內捲」則可能導致資源過度分散,影響整體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如何在進步與消耗之間找到平衡,是一門學問,也是現在社會中需要深入探討的議題。
在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體系中,「擠牙膏」和「內捲」似乎成為了一種必要之惡。畢竟,企業需要盈利,而市場環境又經常變動。然而,我們應該更深入地思考:我們如何可以在這個框架之下,進行更好的規劃和調整,以實現更有效、更可持續的發展。
中庸之道,這是一種平衡的藝術,找到平衡確實不僅僅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政策的配合。政府扮演著市場監管者和調控者的角色,可以通過制定合理的法規政策,引導市場走向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然而,政府也在面臨一種「內捲」現象。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各國政府為了經濟發展和國家利益,不得不進行強烈的競爭。這種競爭表現在各種方面,例如尋求技術創新、吸引外資、促進國內企業出海等。過度的競爭可能帶來短期的經濟增長,但長期來看可能會對環境和社會造成損害。怎麼好像不管什麼事,都會扯到政府呢!真是個讓人討厭又避不開的議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