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指責是你失職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知道這話沒人愛聽的,
你充滿著無奈和悲苦,
搞不好也沒人敢告訴你……
但,
我還是決定要說:
你失職了!
▪️
「老師,這是目前我跟他最好的狀態,而且現在的孩子也罵不得呀!……就這樣吧!老師。」
「我根本不敢說他,光光問他事情就三字經飆過來!…更不用講要管教他了。」
「他假裝的啦!給他手機什麼病都沒了啦!就給他吧!給他吧!我只能給他啊!」
「老師你要怎樣罰就怎樣罰,我都配合你!但是,我不想多跟他有衝突!…他現在就是這樣呀!再無奈我也只能忍、只能接受了。」
▪️
發現許多大人面對摯愛孩子跌倒犯錯,
在教養上常會陷入一個天大的誤解:
『以為真正的接納是,不指責孩子。』
因為以為不能指責,
於是在孩子越來越失控時,
就變得更小心翼翼,
動都不敢動…….
▪️
親愛的,
你根本毋需忍耐的。
總是一昧的忍耐,
就是導致你孩子更不受教,
讓你們親子關係不斷的惡化下去。
▪️
#孩子要的是原則明確的父母
教養一定要有原則要有規矩,
當父母清楚明確,
才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與自信。
一個沒有規矩的孩子,
通常都是因為有個沒有原則的父母。
▪️
大人在制定規矩時,
踩穩你教養的權利界線,
當在可以的範圍內讓孩子參與討論、一同商量。
過程中大人要懂得尊重,
沒有批判、挖苦和貼標籤,
多給予孩子正向的肯定。
表達你的期待外,
也讓孩子說出自己的需求。
相信,
這樣討論出來的規矩,
孩子會更願意遵守。
然而,
執行規矩時,
就請父母一定要堅定住:
拜託不要又商量蛤!
#很多時候規矩就是大人自己破防的
不斷地退守、不斷地再次商量,
每次都拿不定主意,
孩子當然看你沒呀~
#涵式肥牛紫米丼飯🍛🥢
#想不想也來一碗呀🤗
avatar-img
12會員
119內容數
當一個大人(教師)懂得使用正確的對話方式,孩子(學生)會喜歡跟你在一起,你也會更喜歡孩子。正確的對話讓人生命經驗一致性的連結,教育只要往這個方向走,問題將不會是問題了。茶米老師的校園日誌,分享校園對話的實際案例,也紀錄茶米老師的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茶米老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媽媽你笑了耶!」 「媽媽你心情不好喔?」 「媽媽,抱抱充電。」 吉米最會觀察媽媽了, 感覺媽媽累了、不開心了, 就會靠過來說要給媽媽抱抱給媽媽充電。 可能忙碌生活中, 我忘了給自己停一下, 忘了給孩子們smile~ 但, 孩子們其實都好在意呀! 注意著我們的每個情緒和一舉一動。 #孩子對父母深深的
學生說從私校轉學過來, 學習壓力更大了。 學生: 我爸媽說我已經適應不了私校, 那轉去公校總該可以了吧? 他們希望我有更好的成績表現, 要有能看的名次。 不然, 就會被賞巴掌! ▪️ 事情是這樣的。 我發下期中考考卷, 想鼓勵沒考好的同學不要氣餒: 「沒考好,代表試卷有篩出自己不會的觀念,這其實不是
親子關係研究這些年進展飛快, 從以往以家長為中心的是非觀, 逐漸演變成尊重且多元的價值觀。 大人如果還停留在舊觀念, 不懂得跟著與時俱進, 會感覺教養好難好苦, 那是一定的! ▪️ 上課鐘聲響完, 我正準備蹲下身子去繫脫落的鞋帶。 空蕩蕩的長廊, 一對母子低沈的對話聲顯得格外的清晰。 我忍不住抬頭,
媽媽早安: 不是已經很努力靠近孩子,怎麼還是這樣對嗎? 目前孩子這樣的狀況, 急切反而會壞事的。 邀請媽媽想一想, 長時間的不信任感, 聊天一兩個小時可能化解嗎? 過於急切, 目的性太強, 孩子都聰明, 下次他就知道你的目的, 就更不願意跟你談話了。 ▪️ 對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一時間很難說得明白
「欸!爲什麼有班級全班被廣播到學務處呀?是誰的班呀?」同事問我。 「XX的班,這個班級聽說非~常~的活潑。」 「唉~你會不會覺得我們學校的老師好辛苦,下課常看到老師站在班級外走廊,苦口婆心的跟學生勸說。」 「XX老師我看他就很少回辦公室休息,⋯真累~」 同事邊說邊抽兩張衛生紙給我,示意該去洗手間上個
湯米進入青春期, 那該有的「症頭」全都來了。 對事物總是抱怨, 不耐煩的態度越來越頻繁, 似乎看什麼都不順眼。 還喜歡挑戰父母的極限, 對我們撂狠話…… ▪️ 全中運放了六天假的湯米, 並沒準備好收心。 我:「湯米,時間晚了。記得去把明天要上課的書包整理好喔!」 碰! 是書包被用力往地上放的聲音,
「媽媽你笑了耶!」 「媽媽你心情不好喔?」 「媽媽,抱抱充電。」 吉米最會觀察媽媽了, 感覺媽媽累了、不開心了, 就會靠過來說要給媽媽抱抱給媽媽充電。 可能忙碌生活中, 我忘了給自己停一下, 忘了給孩子們smile~ 但, 孩子們其實都好在意呀! 注意著我們的每個情緒和一舉一動。 #孩子對父母深深的
學生說從私校轉學過來, 學習壓力更大了。 學生: 我爸媽說我已經適應不了私校, 那轉去公校總該可以了吧? 他們希望我有更好的成績表現, 要有能看的名次。 不然, 就會被賞巴掌! ▪️ 事情是這樣的。 我發下期中考考卷, 想鼓勵沒考好的同學不要氣餒: 「沒考好,代表試卷有篩出自己不會的觀念,這其實不是
親子關係研究這些年進展飛快, 從以往以家長為中心的是非觀, 逐漸演變成尊重且多元的價值觀。 大人如果還停留在舊觀念, 不懂得跟著與時俱進, 會感覺教養好難好苦, 那是一定的! ▪️ 上課鐘聲響完, 我正準備蹲下身子去繫脫落的鞋帶。 空蕩蕩的長廊, 一對母子低沈的對話聲顯得格外的清晰。 我忍不住抬頭,
媽媽早安: 不是已經很努力靠近孩子,怎麼還是這樣對嗎? 目前孩子這樣的狀況, 急切反而會壞事的。 邀請媽媽想一想, 長時間的不信任感, 聊天一兩個小時可能化解嗎? 過於急切, 目的性太強, 孩子都聰明, 下次他就知道你的目的, 就更不願意跟你談話了。 ▪️ 對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一時間很難說得明白
「欸!爲什麼有班級全班被廣播到學務處呀?是誰的班呀?」同事問我。 「XX的班,這個班級聽說非~常~的活潑。」 「唉~你會不會覺得我們學校的老師好辛苦,下課常看到老師站在班級外走廊,苦口婆心的跟學生勸說。」 「XX老師我看他就很少回辦公室休息,⋯真累~」 同事邊說邊抽兩張衛生紙給我,示意該去洗手間上個
湯米進入青春期, 那該有的「症頭」全都來了。 對事物總是抱怨, 不耐煩的態度越來越頻繁, 似乎看什麼都不順眼。 還喜歡挑戰父母的極限, 對我們撂狠話…… ▪️ 全中運放了六天假的湯米, 並沒準備好收心。 我:「湯米,時間晚了。記得去把明天要上課的書包整理好喔!」 碰! 是書包被用力往地上放的聲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教育有感文 | 情緒激動下寫請見諒 我跟小孩說:公司不是你開的,他用他想要用的人,你不是老闆,不需要跟你交代為什麼xxx被淘汰。
Thumbnail
常覺得和兒子說話時,會小小被他激怒。 一次例行性到學校,師長告訴我,希望兒子在與他人有不同看法時,不要急著通盤否定他人的觀察與推論。 兒子雖天性善良卻說話直白,這在他人眼中叫做白目,對和錯對他而言,就像是非題。我苦思良久才想到解方。 我建議他在不同意他人意見時,以微微點頭說:「有可能喔」來
Thumbnail
導師管教學生是職責,管到學生家裡去就是逾責! 而且我何德何能啊! #導師的修煉 之 與家長好好溝通 但如果學生在學校的行為是果,在家裡的情形是因,那,可以逾責以對症下藥嗎? 例如, ❦ 請家長不要對孩子太兇,兇過頭,他(她)叛逆的方式之一,就是拒絕學習、擺爛成績,這是無聲的抗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當孩子表達對老師的不喜歡或抗拒時,家長或許感到困惑和無助。但是,這種情況並不少見,而且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孩子處理這種情緒,改善他們和老師之間的關係。本文提供了三項應對策略,讓家長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情緒,並促進孩子和老師之間的理解和信任。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教育有感文 | 情緒激動下寫請見諒 我跟小孩說:公司不是你開的,他用他想要用的人,你不是老闆,不需要跟你交代為什麼xxx被淘汰。
Thumbnail
常覺得和兒子說話時,會小小被他激怒。 一次例行性到學校,師長告訴我,希望兒子在與他人有不同看法時,不要急著通盤否定他人的觀察與推論。 兒子雖天性善良卻說話直白,這在他人眼中叫做白目,對和錯對他而言,就像是非題。我苦思良久才想到解方。 我建議他在不同意他人意見時,以微微點頭說:「有可能喔」來
Thumbnail
導師管教學生是職責,管到學生家裡去就是逾責! 而且我何德何能啊! #導師的修煉 之 與家長好好溝通 但如果學生在學校的行為是果,在家裡的情形是因,那,可以逾責以對症下藥嗎? 例如, ❦ 請家長不要對孩子太兇,兇過頭,他(她)叛逆的方式之一,就是拒絕學習、擺爛成績,這是無聲的抗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當孩子表達對老師的不喜歡或抗拒時,家長或許感到困惑和無助。但是,這種情況並不少見,而且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孩子處理這種情緒,改善他們和老師之間的關係。本文提供了三項應對策略,讓家長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情緒,並促進孩子和老師之間的理解和信任。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