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阿比查邦(Apichatpong)《致布魯斯》(For Bruce)評析

@台北市立美術館TFAM
此次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參與台北市立美術館《無垠之森》展覽的錄像作品《致布魯斯》(For Bruce),是2022年創作的新作,根據標題應為追悼布魯斯.貝利(Bruce Baillie)之作。
作品中,都是樹林及溪畔的自然景觀紀錄,觀者先是觀察到溪邊水面的震盪,在光影渲染下和草木融為一塊,可細睛凝視後,能發現漣漪泛得不大自然 — — 幾乎所有畫面都由兩個影像重疊構成。最初的困惑過後,就能迅速融入這如詩似畫的景色裡頭,阿比查邦也適時地切換影像的重疊位置,使得不同影片的疊合產生錯位,並因拍攝視角的不同,而導致觀看時強烈的分隔感。
拍攝水面上搖曳的樹影時,將直接拍攝草木的影像疊於其上,清晰的影像與水面的倒影合而為一,乍看之下彷彿岸上的植物確實生長於水中,可隨著岸上的鏡頭角度轉移,這份幻想又被打破;拍攝橋映射在水上的姿態,刻意將另外一個波瀾陣陣的影像放於上頭,製造出類似兩片玻璃不規則表面重疊、移動的效果,橋的影子顯得搖搖欲墜,似乎下一秒就要被推翻。
阿比查邦也將樹林間的吊橋和水面的影像直接疊合,在畫面左下角有水光粼粼,可整體又是拍攝山中的景色,勉強能通過吊橋下一小片空地看出溪谷之所在,此番視角的抽移和重構在這件作品中出現了數次,在遠遠遙望的同時又能看見低頭凝視才能得到的細節,看著水面時,亦能看見岸邊的石頭,一隻蝴蝶輕巧地覆於其上,翅膀的震動和溪水的流淌築出和諧的共振。
這裡的疊合除了影像內容以外,畫面比例也值得注意:單一影片時多為3:4的比例,可當兩個3:4的影片疊起、又稍稍移開時,中間便製造出1:1的影像夾層,兩種光在同一個矩形上互相試探、彼此增減,而此時,整體的影像比例變成9:16,最接近目前電影拍攝和網路平台上流通的長影音比例。從底片時代懷舊的3:4和1:1想像到數位影像的9:16,阿比查邦巧妙地運用比例堆砌出觀者對於畫面本身的想像,並且隨著每一次的黑幕不斷地變換。
作品中的聲音處理能令人迅速沈浸於山林的環境中,蟲鳴、水流聲和風聲都被清晰地再現,偶爾出現的咳嗽聲令我不禁轉頭看看是不是周遭觀眾發出的聲音,回去查資料後才發現是阿比查邦遭受新冠病毒侵擾時所做,此種連結在觀影當下實在無法扣合,可我認為咳嗽聲仍在作品中製造出一大缺口,使得觀眾感到不安,下意識地重新確認周遭狀況,並且延伸出後疫情時代的忐忑,此種侵擾實在與安寧的山谷呈現極大反差。
回到整個《無垠之森》展覽,可以發現關於自然風景的作品不在少數,不論是純粹對於大海或山谷的描摹及轉化,或是加上對於宗教信仰和薩滿(shaman)的挖掘,都能看出作品與作品間構築的「在之間」(in-between)狀態和不穩定的曖昧情緒,《致布魯斯》在整個展覽中尤其是把焦點放在了自然的錯位,以及人與山林之間多變的動態,在水面平坦的搖晃中,攝影師(藝術家本人)隱匿了蹤跡,似乎等待著布魯斯、又或是任何一位觀眾,踏進這片迷濛的水波裡,隨閃爍的陽光,載浮載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