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金魚榨汁」哲學課?

    raw-image

    日前的「金魚榨汁」事件,莫名地被某些媒體說成是哲學課,有必要解釋一番。

    簡而言之,某位成大外文系的教授,在台大的高中生人文與社會科學營隊中,假裝把金魚放進果汁機,並徵求同學上來按啟動鍵。

    雖然最後什麼事都沒發生,但這教授做出真要攪碎金魚的樣子,許多同學信以為真,出現噁心與不適反應,甚至跑出教室。

    這應該是某種權威服從實驗,雖然涉及人性善惡的哲學議題,但基本屬於社會心理學研究。它的原先目的,是測試人們在權威的要求下,有多大程度會做出自己平常根本不會去想的事,以及各種後續的行為反應。

    或者更直白地說,一個看似良善的人,有沒有可能因權威的簡單命令或要求,就理所當然地持續為惡。

    比較有名的版本,是電擊實驗:參加者被要求,只要對方答題錯誤,就用按鈕對他施以電擊,並持續多次。對方會因電擊逐漸加強,而顯露出越來越痛苦的樣子,甚至會尖叫或捶打牆壁。

    一旦參加者開始猶豫,官方就會給出四次指示:

    1.請繼續。

    2.這個實驗需要你繼續進行,請繼續。

    3.你繼續進行是必要的。

    4.你沒有選擇,你必須繼續。

    如果參加者在四次要求後都執意停止電擊,實驗才會終止。

    值得注意的是,電擊實驗一開始,就有解釋納粹大屠殺的意圖在其中:為什麼這麼多人,會理所當然地把上百萬猶太人送進毒氣室,而我們又有沒有可能預防?

    以此為基礎,後來又有了史丹佛監獄實驗,打算更深入地探討,人們在面對權威時的種種心理反應。或者是說,一般人在明知上級做出錯誤決定時,有多大勇氣去質疑甚至反抗,以避免最壞的情況發生。

    簡而言之,實驗人員找來24名高教育程度的參加者,隨機選出一半當獄卒,一半當囚犯。並屢屢暗示:獄卒的任務就是鎮壓囚犯,而囚犯就是會被不當對待。

    很快地,獄卒和囚犯就成了水火不容的兩組人,虐待與暴力行徑不斷發生,直到有位學者質疑倫理問題,實驗才在第六天終止。

    (後來有人質疑實驗造假或無效,譬如有獄卒跑出來說,我當初只是想把戲演逼真點。爭論至今不休。)

    實驗結果與後續解讀,成了《路西法效應》一書的核心內容,主要是談權威命令與集體服從的種種手法,以及在這些手法之下,人們究竟有多大能力抵抗惡行,又該如何盡力預防。

    它的應用範圍其實很廣,諸如飛機失事、醫療疏失甚至邪教傳播等,許多案例事後看來,都可以發現某些人早覺有異,但這一察覺卻無法形成有效暫停鍵,致使類似狀況一再發生,最終釀成巨大惡果。

    而這常常是因為,人們怯於質疑權威,或說質疑權威的代價太高。尤其在權威不喜歡解決潛在問題,而喜歡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時。

    回頭一看,「金魚榨汁」可說是上述實驗的翻版,有其研究價值。但這類實驗一直難以避免學術倫理爭議,何況該教授看似未評估學生心理、未有充分告知,也未有意外應對措施。

    至於它為何被說成「哲學課」,我猜是跟台大哲學系承辦本次營隊,以及形式類似於思想實驗(譬如電車難題)所致。

    說老實話,我不太肯定這位成大外文系教授,是用什麼角度在理解權威服從實驗。或許他強調的,比較像是有沒有人會挺身保護金魚之類的,以及旁觀者有何心態。

    如果是用此案例,來討論人性善惡的議題,會比較有哲學意味,譬如:如果看到出乎意料的惡行,人們也可以很快就適應,這是否代表善行只是後天教育與社會建構的結果?

    但無論如何,大家比較關心的是,「金魚榨汁」該不該在課堂上實作,尤其是對未成年人。

    事件描述的原始連結:https://www.dcard.tw/f/mood/p/24355924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