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讀║淬讀《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1 -- 研究者的mindset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

  去年鬧得滿城風雨的論文抄襲案,讓學術圈、特別是碩士在職專班的師生們對論文內容與品質誠惶誠恐,深怕系統比對出來和其他文獻相似度過高,坐實抄襲的汙名,跟著自己一輩子。其實,寫論文難不難?當然難,況且碩士學位論文很可能是研究生這輩子第一次認真「做研究」,若是讀在職專班的人士,在職場和研究中來回穿梭,時間擠壓的狀態下光要做好文獻回顧就是一大挑戰,若做質性研究還得涉及田野、深度訪談...等,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確實是相當大的負荷。那麼,既然寫論文、做研究那麼痛苦,為什麼還要選擇回學校讀碩士?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交給每一個正在與學位論文搏鬥的你/妳捫心自問,你/妳的答案將會影響整個做研究的過程,你將會從中付出什麼?又從中收穫了哪些?最後那張紙才會拿得心安理得,因為你/妳確實磨練且提升了能力,未來不論是繼續深造,或應用在不同職場上,你/妳確實超越了以前的自己。

  我始終相信,有正確的mindset是做研究的首要任務,論文當然可以「寫得很快」,但對於一個碩士研究生而言,在能夠動筆寫之前,閱讀文獻、消化理解它、用自己的話陳述出來...等是反覆來回的必經過程,這個過程開始訓練自己有批判思考能力,一方面也透過發表見解,找到關鍵的研究切入點,才有機會開始動筆,還不一定能夠寫得很快,可能是不斷地修修改改,但至少這些過程都是自己的點滴累積,不是將二手資料排列組合而成的「寫得很快」。

  畢恆達老師這本書實在是太棒了,白話而詼諧,是給準備進入研究的學生一盞明燈,也是給在研究路上徘徊不前的學生一塊浮木,難怪多年來暢銷無比,已經再版九刷了!以下節錄一些書中提及做研究應有的mindset:

  1. 日常生活的任何一個探究,不管有沒有明說,都預設了你所相信的「真相是什麼」以及「理解他人如何可能」。
  2. 真相究竟為何?或者根本沒有唯一的真相?每一個觀點,都受限於一個特定的角度,以致於人們可以看到特定的部分「真相」,所以每個人看到的都是真相。放到研究的脈絡,在不同的知識論取向之下,「三角驗證」的意義也不同。若對同一個案中的不同利害關係人進行訪談,這些受訪者是經歷了不同的世界,還是他們僅陳述對自己有利的說法?或是在特定的研究關係下,他們採取某一種特定的說法?研究者要思索每一種說法的意義與合理性。
  3. 如果沒有仔細探究,我們看到的其實是我們想要看到的東西,遇到不合理之處,還會找些理由將它合理化。
  4. 若能暫時拋開既有的命名(標籤、理論),透過對於物件的親身互動與理解,物件的各種可能意義才能因此而開展。
  5. 日常生活的觀察都帶有特定觀點,沒有一個觀察是不帶觀點的觀察,看待事物的焦點不同,體會也不同。Ex. 鳥瞰 vs. 站在地面看
  6. 我們都處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不可能跳出歷史之外,去談歷史。我們只能在歷史之中,意識到自己所在的位置,來看歷史。
  7. 你所看到的、發問的問題,都與你的觀點有關,說與不說都反映了你的位置與角度,也都造成某種後果。該看到而沒有看到是盲目,不該看到而看到是因為戴著有色眼鏡。就像人生一樣,行動還是不行動、說話還是沉默,都已經是一種選擇、一種立場,都要負責任。
  8. 故事需要情節、宣稱需要證據,研究者的責任就是追求好的證據、使用邏輯推理,為自己所辯護的說法負責。
  9. 許多潛藏沒有明說的價值觀或背景知識也都實際影響我們的研究,是在研究過程中應該反省檢討的對象,主觀性同時是「可能」也是「限制」。
  10. 研究者同時有學術自我,也存在人性自我,兩者相互影響。研究,既是研究他者,也是認識自己,是涉及自我分析的過程。研究不一定是去探討未曾觸及的新世界,而是在想當然爾的事物中發現新觀點,指出原有的偏見。研究不只是對於外在現象的了解,它其實反映了我們的先前理解,讓我們反省我們原來是這樣看世界的,這個過程促使研究者自我學習與轉變。

 

研究者的mindset,你/妳準備好了嗎?你/妳還記得嗎?

avatar-img
21會員
54內容數
黑盒子裡的人生百態,齁齁帶你看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琇賢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是一本彙整了地景 — 作為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在二十世紀的英美等西方國家,幾個影響力較為深遠的流派論述,及晚近三十多年來各方後輩學者對這些論述的研究、延伸、競爭、質疑或挑戰。
世界原是一,就連「個體」的概念都不是與生俱來,是透過漫長歲月逐漸形塑而成,是動態演化的過程,隨著不同的政經、文化背景、時空環境而適應出不同的樣貌。
當人被視為賺錢工具,工具卻喪失了功能,那他是以什麼樣的身份存在著?
這是一本彙整了地景 — 作為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在二十世紀的英美等西方國家,幾個影響力較為深遠的流派論述,及晚近三十多年來各方後輩學者對這些論述的研究、延伸、競爭、質疑或挑戰。
世界原是一,就連「個體」的概念都不是與生俱來,是透過漫長歲月逐漸形塑而成,是動態演化的過程,隨著不同的政經、文化背景、時空環境而適應出不同的樣貌。
當人被視為賺錢工具,工具卻喪失了功能,那他是以什麼樣的身份存在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對於正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是否曾經感覺過在論文寫作或研究的過程中,自己只是「掌握知識」,卻無法真正「發現知識」?這兩者其實是截然不同的能力,吳伯凡老師在他的《認知方法論》中提到的觀點,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好學生」與「能做研究的科學家」是兩個物種 吳伯凡老師提到:
1. 同時讀多本書卻沒有深入理解每一本書的內容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時會同時參考多本書籍,認為這樣能快速吸收更多知識。然而,這樣的做法容易導致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無法深入掌握每一本書的核心概念。特別是針對技術性或理論性較強的書籍,研究生如果不仔細研讀並思考書中的理論和應用,往往會錯過許多關
1. 沒有聚焦在一本經典書籍或論文上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試圖閱讀大量的書籍和論文,認為這樣可以廣泛涉獵並提升知識水平。然而,這樣的做法常常導致學習成果分散,難以深入理解任何一個主題。事實上,選擇一本經典之書或一篇具有深遠影響的經典論文,並深入鑽研其內容,能夠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一個領
Thumbnail
你所相信的意義,很可能只是在強化別人的信念,畢竟你可是他的隱藏財源。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透過清晰的理路和表達方式來完善論文,以及內容要點的清晰度。這些是學術研究和寫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寫論文的過程以及我在寫作過程遇到的想法和困難。包括論文的章節完成進度、時間管理、專注力問題以及對文獻的閱讀。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其他也在寫論文的人。
Thumbnail
  自2019年碩士畢業已屆兩年,期間沒有中斷學習哲學與發表論文,本篇想分享的便是,如何平衡研究與工作、如何找到研究方向並獨力完成、及思考研究之於我的意義。 如何平衡研究與工作   學校老師利用課餘時間從事研究,同樣的,我也是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從事研究。不同的是,老師研究是為了升等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
Thumbnail
研究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指的是能回答、在研究者的能力範圍內,而且可以透過實際證據驗證的問題。 上野千鶴子教授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說明:提出研究問題之後,要假設這一個研究問題過去一定也有人提過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常常有人認自己提出的是屬於原創性」問題,之前沒有任何人提過,上野教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對於正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是否曾經感覺過在論文寫作或研究的過程中,自己只是「掌握知識」,卻無法真正「發現知識」?這兩者其實是截然不同的能力,吳伯凡老師在他的《認知方法論》中提到的觀點,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好學生」與「能做研究的科學家」是兩個物種 吳伯凡老師提到:
1. 同時讀多本書卻沒有深入理解每一本書的內容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時會同時參考多本書籍,認為這樣能快速吸收更多知識。然而,這樣的做法容易導致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無法深入掌握每一本書的核心概念。特別是針對技術性或理論性較強的書籍,研究生如果不仔細研讀並思考書中的理論和應用,往往會錯過許多關
1. 沒有聚焦在一本經典書籍或論文上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試圖閱讀大量的書籍和論文,認為這樣可以廣泛涉獵並提升知識水平。然而,這樣的做法常常導致學習成果分散,難以深入理解任何一個主題。事實上,選擇一本經典之書或一篇具有深遠影響的經典論文,並深入鑽研其內容,能夠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一個領
Thumbnail
你所相信的意義,很可能只是在強化別人的信念,畢竟你可是他的隱藏財源。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透過清晰的理路和表達方式來完善論文,以及內容要點的清晰度。這些是學術研究和寫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寫論文的過程以及我在寫作過程遇到的想法和困難。包括論文的章節完成進度、時間管理、專注力問題以及對文獻的閱讀。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其他也在寫論文的人。
Thumbnail
  自2019年碩士畢業已屆兩年,期間沒有中斷學習哲學與發表論文,本篇想分享的便是,如何平衡研究與工作、如何找到研究方向並獨力完成、及思考研究之於我的意義。 如何平衡研究與工作   學校老師利用課餘時間從事研究,同樣的,我也是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從事研究。不同的是,老師研究是為了升等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
Thumbnail
研究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指的是能回答、在研究者的能力範圍內,而且可以透過實際證據驗證的問題。 上野千鶴子教授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說明:提出研究問題之後,要假設這一個研究問題過去一定也有人提過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常常有人認自己提出的是屬於原創性」問題,之前沒有任何人提過,上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