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成為生命線志工的路上#1 - 我適合嗎?要繼續下去嗎?

志工培訓的第二階段,在7月底告了個段落。

突然想把這段經歷記錄下來,無論最後有沒有成為志工。

台中生命線志工培訓,總共有四個階段:

  1. 基礎課程訓練
  2. 成長課程訓練
  3. 實習訓練(旁聽實習)
  4. 領導訓練(接線實習)

相較於第一階段的講課形式,第二階段多了工作坊形式的自我探索團體、小組對話練習、以及大組的動態練習。

開始同理練習與對話練習後,我感覺似乎有點上手,卻又有點不安緊張。一方面覺得似乎每天都在與兒子溝通的過程中,已練習了許多情緒的同理,一方面又覺得成人的情緒更為複雜,且許多人早已關閉自己真正的情緒,常見的情況也有否認情緒的自我保護機制。在這樣的情況下,該如何無條件正向關懷加上正確的同理呢?

我開始有點沒信心。

此外,小組的演練通常是設計好的主題或對白,帶有演戲的成分,並非是真正的生活經驗案例,因此也常常就像在演戲一樣,讓人很出戲。

初階同理,主要練習「簡述語意加上情感反映」,但到後來感覺都有點像有提詞機的機器人,大家都知道該如何說出「該說的話」,但是聽者不一定真的有感受到被同理的感動。

一直到要二階的面試了,面試內容是兩人一組(抽籤),一人扮演來電的個案,一人扮演接線的志工(輔導者)。我們的班長非常熱心地為大家安排了實際演練的時程,在實際演練接線、即時與個案討論時,才會發現自己真正卡關之處。

「同理個案了,他感覺似乎沒有被同理到,怎麼辦?」

「完成同理的部分了,但是話該怎麼接下去呢?」

「對方沈默了,我是不是說錯話了?我該接著說什麼?」

「話題好像一直在繞圈圈打轉了,沒有進展,該怎麼辦?」

諸如此類,實際演練時內心的各種小劇場,的確可以激發一種專注在當下思考的感覺。

演練過程還算順利,不僅是自己感到有順利的完成了,包含前段的同理、持續探問、幫助個案發現與釐清問題、了解釐清之後的目標,再到最後2分鐘的摘要與結束,當時間到的鬧鈴響起,我發現旁觀的同學們都發出了驚嘆之聲。

讓我感到信心大增的,是雖然在演練過程中感到腦袋高速運轉,心情上也有那些不安緊張,但自己有感到可以還算順暢的運用詞彙、正確表達同理,並且流暢的提問與對答。

結束後,我的演練個案跟我說「很棒耶~我感覺都有被你接住!」旁邊觀摩的同學,也回饋我的某些提問,有讓個案「馬上反映出情緒、深呼吸與沈思」。最讓我受到感動的,一是個案向我回饋「我之後還會想再跟你聊發展的後續」,以及一位念心理系的同學向我詢問是否有時間能與她相約練習。

雖然從開始上課至今,過程中多少感到疲憊、倦怠,也懷疑自己的能力與心理素質能否適任,但在這次的演練現場,不管是觀摩同學們的演練,或是自己上場後的專注,我都有種「我正在做我很喜歡也很適合的事」的感覺。

我想,這就是支持一個人持續前進的動力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