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歧視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的?——反思社會化對思想的毒害」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23/07/27「物種歧視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的?——反思社會化對思想的毒害」

這個研究顯示英國兒童對待動物是沒有差別待遇的,到了青少年階段就會開始物種歧視(speciesism),而開始“雙標”看待動物,比如狗狗是寵物、豬是食物。 "Something seems to happen in adolescence,where that early love for animals becomes more complicated and we develop more speciesism."

這位社會心理學家也說:"While adjusting attitudes was a natural part of growing up, the 'moral intelligence of children's could be valuable"。 他想表達的是在我們不斷成長並調整我們的態度、價值觀的過程中,兒童的道德商數(moral intelligence of children)是很珍貴的。

讓我想到之前上多元文化課,忘記我們當時討論什麼議題,我得出一個結論:「社會化就是分化社會的開始」。有點極端的想法,但我覺得可以反思社會化的過程中,主流社會餵給我們什麼東西,而我們又應該如何learn & unlearn(帶著開放的心態學習和勇於放棄所學)

「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會閱讀、寫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學習、不懂得揚棄所學,以及不懂得重新學習的人。 The illiterate of the 21st century will not be those who cannot read and write, but those who cannot learn, unlearn, and relearn. 」 ——艾文.托佛勒 Alvin Toffler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2/apr/11/farm-animals-and-humans-should-be-treated-the-same-children-say

avatar-img
22會員
5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芊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3/07/25 課程發展與設計這堂課有很多理論,我唯獨對具有「轉化」功能的「課程調適觀」印象深刻。 我剛剛思考了一下,才知道這兩年來我在課業上一直都在做這件事——不斷將我在台灣師範體系所學「轉化」成可以讓我思考馬來西亞教育體制的東西。 台灣和馬來西亞面對的問題不同,整個文化背景和歷史事件
2023/07/23「国际化和在地化不冲突而是需兼顾 • 课程调适观——因地制宜的良策」 以前会觉得独中是国家的弃婴,但现在思考一下,正是因为在国家体制外,所拥有的自由度似乎相对政府学校来得高。 感​独中缺少的不是自由,而是善用、转化资源的能力。会说「转化」是因为课本很中国化,之前我有写过,透过
2023/07/20 「教育可不可以“鄭(政)智(治)化” • 批判教育學 • 轉化型知識份子」 世界就是壓迫與被壓迫,讀了批判教育學、存在主義、現象學和詮釋學相關的內容,知道公民課的重要性,也知道就算沒有公民課,老師也應該帶著批判意識來 一、「對抗文本」 -多元批判的方式來解讀文本符碼才能不斷
2023/07/15「為什麼看書要看作者的背景?——知人論世」 我以前看書或讀課文,有時候會先看作者的身份,只是因為好奇,或者是考試要考XD ​現在看書發現,知道作者的背景還蠻重要的,可以讓我們知道對方的用語源自何處及其含義。 比如我正在看的《被討厭的教育》作者是蘇鈺楠老師。他大學讀法律系
2023/07/07 以前在馬來西亞無論是狂風暴雨還是艷陽高照,都是由老媽用車載送。 每次在路上,老媽就會說:“你們看那些外勞,幾曬都要騎腳車。” 有時,還會看到有些外勞會提著好幾袋重重的物品從百貨商場走出來,一邊曝曬一邊走回工廠宿舍。 從學校回家的路上,老媽如果有空就會載一些要自己走路回家
「黑暗中的,其中一盏明灯——郭史光宏老师」 光宏老师在12年前当上正式老师前夕, 以一篇文章自许。最后一段提到: “初出茅庐,前路崎岖是意料中事,该做好心理准备。近日,常会想起鲁迅先生“反抗绝望”的精神:不反抗即成帮凶。 不在绝望中反抗,就在绝望中死亡。 看得远,站得稳,于洪流中坚持理想;
2023/07/25 課程發展與設計這堂課有很多理論,我唯獨對具有「轉化」功能的「課程調適觀」印象深刻。 我剛剛思考了一下,才知道這兩年來我在課業上一直都在做這件事——不斷將我在台灣師範體系所學「轉化」成可以讓我思考馬來西亞教育體制的東西。 台灣和馬來西亞面對的問題不同,整個文化背景和歷史事件
2023/07/23「国际化和在地化不冲突而是需兼顾 • 课程调适观——因地制宜的良策」 以前会觉得独中是国家的弃婴,但现在思考一下,正是因为在国家体制外,所拥有的自由度似乎相对政府学校来得高。 感​独中缺少的不是自由,而是善用、转化资源的能力。会说「转化」是因为课本很中国化,之前我有写过,透过
2023/07/20 「教育可不可以“鄭(政)智(治)化” • 批判教育學 • 轉化型知識份子」 世界就是壓迫與被壓迫,讀了批判教育學、存在主義、現象學和詮釋學相關的內容,知道公民課的重要性,也知道就算沒有公民課,老師也應該帶著批判意識來 一、「對抗文本」 -多元批判的方式來解讀文本符碼才能不斷
2023/07/15「為什麼看書要看作者的背景?——知人論世」 我以前看書或讀課文,有時候會先看作者的身份,只是因為好奇,或者是考試要考XD ​現在看書發現,知道作者的背景還蠻重要的,可以讓我們知道對方的用語源自何處及其含義。 比如我正在看的《被討厭的教育》作者是蘇鈺楠老師。他大學讀法律系
2023/07/07 以前在馬來西亞無論是狂風暴雨還是艷陽高照,都是由老媽用車載送。 每次在路上,老媽就會說:“你們看那些外勞,幾曬都要騎腳車。” 有時,還會看到有些外勞會提著好幾袋重重的物品從百貨商場走出來,一邊曝曬一邊走回工廠宿舍。 從學校回家的路上,老媽如果有空就會載一些要自己走路回家
「黑暗中的,其中一盏明灯——郭史光宏老师」 光宏老师在12年前当上正式老师前夕, 以一篇文章自许。最后一段提到: “初出茅庐,前路崎岖是意料中事,该做好心理准备。近日,常会想起鲁迅先生“反抗绝望”的精神:不反抗即成帮凶。 不在绝望中反抗,就在绝望中死亡。 看得远,站得稳,于洪流中坚持理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人是群體生活的動物,無法離群索居。」忘記這是從課本上看來或課堂上聽老師說過的。然而為了融入"群體",人常常變得不像自己,說出奇怪的話、做出奇怪的事,更有甚者可以漠視他人的痛苦、無視自己對他人造成的傷害。比方班上的同學只要有人帶頭欺負一個孩子,欺負人的那方因為人數多,就有了同伴所帶來的安全感與底氣,
Thumbnail
擬人化的想像力使人類能夠將情感投射至動物,並賦予其情感與生命價值,這是動物權思考的基礎。然而,現實中人類往往將動物視為工具或商品,這與現代社會強調的平等與人道精神相違背。解決流浪動物或動物疫情等問題,應注重源頭教育與規範,而非短視的撲殺策略,方能實現對生命的真正尊重與保護。
Thumbnail
這是最新的研究,有點讓人驚嚇,但也讓我們理解,現實世界是怎麼形成。 心理學家透過研究發現,一歲多的小孩,就可以分辨擁有資源比較多、跟擁有資源比較少的人。然後,會表達出對「富人與窮人」的偏好。 但研究者也觀察到,兩歲小孩並不是「對富人比較好」,而是「對窮人開始有了嫌棄的念頭」。而這樣的差別態度,有
Thumbnail
身為成人的我們都不願意在工作場合、社會場域中被貼上標籤。甚至現在許多團體、有影響力之人都極力撕下一些過去對於性別、種族、國族的標籤。平心而論,我們是都知道,任何群體無論大小,都有其好與壞、善與惡。在人身上也是,體現不完美才是自然的。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隨著人工智慧、基因工程與腦神經研究的大幅進展,何謂「人」?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人與動物的關係 自古以來的生活中一直都有動物伴隨著我們,不論是食用的羊、豬、雞、鴨等,或是狩獵、牧羊的狗、耕田的牛,人們將這些資源視為「資產和財產」,不論是殺害動物還是虐待、不善待都沒有人介入,沒有專屬的法條約定和規定這些動物的保障,而動物保護法的出現,正是因為越來越多人重視動物權利,也把家中的寵
Thumbnail
動物福利議題在社會上逐漸受到關注,然而,動物虐待問題依然存在,包括家庭寵物、農場動物、實驗動物和野生動物。提高動物福利水平關係到社會的道德和文明程度。為了確保動物享有基本的生存權利和福利,需要加強對動物的基本照顧、建立健全的動物福利法律和規範,以及政府、倡導者、社會團體和公眾共同努力。
「人是群體生活的動物,無法離群索居。」忘記這是從課本上看來或課堂上聽老師說過的。然而為了融入"群體",人常常變得不像自己,說出奇怪的話、做出奇怪的事,更有甚者可以漠視他人的痛苦、無視自己對他人造成的傷害。比方班上的同學只要有人帶頭欺負一個孩子,欺負人的那方因為人數多,就有了同伴所帶來的安全感與底氣,
Thumbnail
擬人化的想像力使人類能夠將情感投射至動物,並賦予其情感與生命價值,這是動物權思考的基礎。然而,現實中人類往往將動物視為工具或商品,這與現代社會強調的平等與人道精神相違背。解決流浪動物或動物疫情等問題,應注重源頭教育與規範,而非短視的撲殺策略,方能實現對生命的真正尊重與保護。
Thumbnail
這是最新的研究,有點讓人驚嚇,但也讓我們理解,現實世界是怎麼形成。 心理學家透過研究發現,一歲多的小孩,就可以分辨擁有資源比較多、跟擁有資源比較少的人。然後,會表達出對「富人與窮人」的偏好。 但研究者也觀察到,兩歲小孩並不是「對富人比較好」,而是「對窮人開始有了嫌棄的念頭」。而這樣的差別態度,有
Thumbnail
身為成人的我們都不願意在工作場合、社會場域中被貼上標籤。甚至現在許多團體、有影響力之人都極力撕下一些過去對於性別、種族、國族的標籤。平心而論,我們是都知道,任何群體無論大小,都有其好與壞、善與惡。在人身上也是,體現不完美才是自然的。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隨著人工智慧、基因工程與腦神經研究的大幅進展,何謂「人」?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人與動物的關係 自古以來的生活中一直都有動物伴隨著我們,不論是食用的羊、豬、雞、鴨等,或是狩獵、牧羊的狗、耕田的牛,人們將這些資源視為「資產和財產」,不論是殺害動物還是虐待、不善待都沒有人介入,沒有專屬的法條約定和規定這些動物的保障,而動物保護法的出現,正是因為越來越多人重視動物權利,也把家中的寵
Thumbnail
動物福利議題在社會上逐漸受到關注,然而,動物虐待問題依然存在,包括家庭寵物、農場動物、實驗動物和野生動物。提高動物福利水平關係到社會的道德和文明程度。為了確保動物享有基本的生存權利和福利,需要加強對動物的基本照顧、建立健全的動物福利法律和規範,以及政府、倡導者、社會團體和公眾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