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1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別讓學習歸零,成了內心凋零》

各位一定聽過類似話語:「學著像一張白紙,學習才能如海綿般一樣吸收」、「面對新事物,要懂得歸零」、「切勿驕縱自滿,須讓自己成為什麼都不懂的狀態,才能有辦法懂,並掌握精髓」、「謙受益,滿招損」……等。

 

至少,在我那個年代是這樣學過來的,對不懂的事物須有敬畏之心,才能夠真正學到。過於自負及自滿,很可能被譏笑為半瓶水響叮噹;或太愛慕虛榮,成了打腫臉充胖子。

 

接下來這個故事,很可能是約莫我十年多前的記憶。我搭著東部線火車,準備回台東老家過節。那時,智慧型手機並不是那麼普及,為了裝個認真書生的樣子,我帶了兩三本書在火車上閱讀。即便,我知道這一定讀不完,或讀不進去多少,但知道那樣會比較有「氣質」。現在回想起來,那比較像是自欺欺人,自以為是的氣質。

 

車廂內大聲說話的聲音驚動了我,我望向前方……

 

一名青年,很大聲且熱切地向最前排的旅客歡喜說道:「哎呀!我真的太開心了!」試圖從自己的包裏翻找出一些東西。

 

而後,他拿出一面錦旗,錦旗上面是他成立不久公司的名字。他說:「大哥!我今天真的很開心,和台北的大廠商談成了一筆大生意呀!唉唷,你知道台北的生態怎麼樣嗎…?」他很想和前排旅客分享商場上的得意,與對異鄉經驗的欣喜。

 

前面旅客平靜地說道:「我知道台北。嗯…我兒子在中研院上班,我知道。」顯然地,他不想繼續話題,想於長達四、五個小時旅程的火車上,能有一絲平靜的空間。

 

那位青年:「哦…中研院呀!貴…呃…令郎…令郎一定天縱才子,厲害!一定…很厲害!」那原先如此有能量、且有力度的聲音漸漸萎了下去…他默默地把錦旗收了回去,向前排乘客道歉,轉過身過後表情落寞,覺得自己做的事情真沒什麼好說嘴的。

 

我把目光,放回那一定看不了多少字的書上。把剛看見的場面當作一場鬧劇;一場,自以為是,自甘打臉的一場鬧劇。

 

關於這個故事。現今的我,會有不一樣的心境。會試著去思考,為何那青年分享談了一場大生意,卻萎了;而那名稍具年長的乘客,卻極具自信地句點了。

 

現在的我,可以以客觀地跳脫出來的角度來說。就是一名為現階段拚搏的人,得到了階段性目標的鼓舞;和一名過來人,說我孩子很厲害,那個並沒有什麼。

  

【另一則受挫的故事】

 

我再接續說另一個故事。那是來我診間的他(化名阿強),是我們第一次見面。他僅坐沙發椅前1/3的部分,僵直地將身軀往前傾45度。我觀察到後,故意地在沙發上全躺,翹著二郎腿;試圖營造放鬆的氣氛,及製造不和諧狀態。

 

他是一名職場熱血青年,過去憑藉自身專業積累了不少財富,不憂錢財。現階段為人生夢想,轉行、轉業,到了新公司;其實,他在新領域亦具三年以上的相關經驗。現在的他,換了新公司後,待了半年左右的時間。

 

我詢問道:「你在轉換公司前,其實有多年的相關經歷。怎麼到了新公司,讓你如此有壓力呢?」

 

阿強顫抖地吐出聲音:「可能是主管情緒比較暴躁一點,說話很……」他欲言又止,把想說的話,再吞了回去。

 

我心想:"這人並不是職場小白啊!過去曾經成功過,而後,對新領域也具一定的專業度。為何不能為自己找新的伯樂呢?"

 

我接著詢問:「是這主管在這領域有過人的專業,讓你不想離開嗎?」

 

阿強的話匣子打開了一點,說道:「哦不,是這主管在業界出名了難搞;當然,他是此業界是公認上的前幾名。但,我覺得學習要歸零,面對現階段的困難不突破,到其他的地方也會產生同樣的問題。」

 

【學習要歸零,其實要找對智者歸零】

 

回到前兩個例子,他們故事主軸所面對的都是所謂的「過來人」,也就是所謂的前輩。前輩積攢著許多職場經驗,及匠人精神。可能出現一個場景:“要頂尖就是要這麼刻苦,要把所學發揮到極致。你想學我可不言傳,你就只能在旁邊看!"

 

然而,這兩名青年所面對的對象。一位是「陌生年長的過來人」,另一位則是「堅持留下於此領域的過來人」為尋求先師解惑,並沒有錯,只是挑錯了對象。

 

我見過不少被職場前輩數落的例子。其前輩習以「心法」來教導後輩,很可能是對某些態度的堅持,告訴你如果想學到某些技術或高度,就是要像自己有所謂的「獨特」、「超乎常人」、「病態」的信念,才能達到成功。

 

這種前輩獨樹一格,專業性的確很強,但,就是人非常難搞。也就是這種狀態,在「專業」與「人格特質」的加乘下,一定會先收獲不少目光,很可能是被外界,及某些剛起步的人視認為此領域的代表、領先人物,並視為偶像。

 

具這種特質的人,最率先吸引到的會是那些「自覺不夠」、為求上進;並自將過去化為白紙的那些人。為演出最頂級的標竿,他們將自身陷入那不合理完美的無底洞,面對不適切的環境,僅將所有負向結果歸因了自己。面對無止盡的床邊安眠藥物,只能再告訴自己不夠努力……

 

【求上進值得嘉許,但別讓自己率先凋零】

 

回到第一個例子,真正面臨第一線戰場並取得成功的人是誰?是那名青年。而另一名青年呢?實則是具多元領域專業的人才,並在新領域持續地希望能有一片天。

 

我們為何會對那些似不合理的回應,如此上心呢?

 

回到一個「太想完美成功」心態,與「過於努力」的行動。我要追的話,一定追的是最好的!或是,覺得任何事就是須付出120%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才能被其他人認可。

這可追溯於被原生家庭所賦予的重大任務:"要成功呀!"卻很常被提醒的是「要做就要一定做最好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去看他,學著點!」……但在那追尋下,終沒有止盡的一天,換來的絕不是稱讚,而是再提醒你別自滿,都會有更好的。

 

向前走的副歌:「再會吧,啥物攏不驚;再會吧,向前走!」

 

想說的是,如果你是阿強,想向前走,那須提醒自己,在旅程上會面對到許多的評論與評價;要不斷地提醒自己的目的地在哪。若你是那位旅人,也請對不是和你有最終目的地的旅人說:「再會吧!」

 

在快速變遷、瞬息萬動的世代。很可能你擁有且接觸到的,是為新世代所帶來的新寶藏;過來人所遇見的,與你所遇見的並不一樣。屆時,你是目的地的新領航員,你的歸零,將是帶領他人去到新寶地的驅動力。

 

不要因過份的歸零,而讓自己凋零。你過去所積累的,會生出的是,獨一無二的新視界!

 

文:吳景濱 心理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