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價值永動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9870






永動機,是目前在科學上不可能的機械,就像把吐司綁在貓上是種空想。但台灣價值卻是在我們社會中出現的一種實實在在的永動能源。






台灣價值這個概念在語用上已被負面化成諷譏,但追本溯源的話,這個概念的本質卻是具有民族(nation)情感的意涵,而民族情感的凝聚才有可能形成「國家(State)」,而只有台灣成為一個國家,「台灣人」才可能被建構而出。因此,台灣價值對於台灣人的群體的形成與維持而言,不僅是必要,甚至是充分的。






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電影、音樂、文學或是衣著與食物,各自的領域中本即有其內存的價值標準,例如藝術性、文學性、美感、美味等等,而這些都是各自領域中所獨存的判準。






但是,在各領域中卻常常因為「台灣價值」的加值,讓這些事物享有逾其領域價值標準中原先所不可能享有的評價,白話來說就是過譽。例如許多近年來的台灣電影或台劇,即便在劇本、演技明顯有落差,所謂落差是與他國或是他時(像是新浪潮時代台灣電影)的比較,但在票房上卻還是有不差的表現。這不僅讓觀眾以為備受讚譽的就是好電影進而支持,也讓演出群體(包括導演或演員)產生備受讚譽而自以為產出傑作的錯覺。






這種備受讚譽的正面評價的組成結構中,未必全是由該領域的獨立判準所得,卻可能是在台灣價值的充值中所形成的結果。但在以結果論為傾向的我國社會中,經常不去探問理由,於是在這種惡性的過譽循環中,受眾在一種無可厚非的台灣人建構歷程的台灣價值驅使下支持特定的作品,讓市場傳遞錯誤的訊息給演出群體,演出群體也不思進取地持續創造若非台灣價值即無可取的東西。






台灣價值的永動機於焉成形。






但這種問題問題並不能歸咎給受眾,作為台灣人—尤其是在一個重要的「台灣人」建構過程,混雜性的綜合評價是無可厚非,問題是出在供應端的創作方,若不具有該領域獨立價值判準的判斷能力,將無法清楚分明評價標準的組成,進而無法確實掌握評價結論所形成的理由,讓許多不具有價值的產物持續被創出,也因為台灣價值,持續地被消費。這會是創作者的失格。






例如《返校》,電影改編自同名的遊戲,遊戲的故事是穿插於當代與歷史、現實與靈異之間,在撲朔迷離霧團中的恐懼,讓遊戲得以獲得如此好評。台灣的政治歷史作為背景也是主軸,卻是以靈異的方式形塑緊張的氣氛,更甚至在故事的結局,我們會去思考究竟恐怖的鬼,或者是人。其中「鬼差」更是遊戲橋段的重要角色,然而這個角色在電影中卻被明目張膽地貼上國民黨黨徽,搭配上洗腦的台詞「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不啻就是種政治宣傳,等於是反面地傳達給所有觀眾「要記得!要記得!要記得!」。然而,這樣的政治宣傳跟戒嚴時代在電影前的國歌標配並無二致。畢竟在各自的時期,都是種政治正確。






近期的作品有如《流麻溝十五號》,當時上映的諸多的批評在於其隔靴搔癢,然而對我而言,卻是故事簡單到只能用一句話表述:「有人受難」。同樣的故事如何去述說,正是電影的藝術性如何呈現的難題,尤其在解嚴三十年後的今天政治歷史已然不是禁忌,《流》則以台灣政治歷史題材之名為號召卻不知所云。相較於早在二十多年前萬仁的《超級大國民》,或者李滄東的《薄荷糖》,都可說是相較《流》來說有過之無不及的電影藝術,即便較為煽情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至少都具有充分的戲劇張力,更不用說奉俊昊的《殺人回憶》。《流》即便要細譯有人受難的主旨,也很難再生出更多的內容,這種呈現劇中角色受到無理殘暴對待,刻意挑起情緒的意圖與《返》有異曲同工之妙,亦即變相的政治宣傳。然而我們必須明白的是電影不該是政治宣傳的工具,電影是種具有獨自價值判準的創作,該有藝術性、文學性。






這兩者作為顯例來說明台灣價值永動機,是最適切不過的。欠缺作為電影的適格,卻是在台灣價值的填充下獲得諸多褒揚,我們可以期待有更多類似的作品繼續被產出。假使我們將「電影」這個領域中所有的作品予以比較,就拿《返校》、《流麻溝十五號》與《超級大國民》、《薄荷糖》為例,若我們說後者是好的電影,又說前者是好的電影,那究竟什麼是「好」?這就像政治正確要將各種各樣的外顯都說成是「美」一般,當所有事物都是「美」時,美這個概念也就不再具有意義,同理,好也不再是好。






這樣的作品,若說在電影場域中被提呈,我們更可以思考的是,難道我們要讓別人(非台灣人)對我們(台灣人)有著一群在國族價值的充分加值下,就能肯認所有作品的印象嗎?電影要作為電影,就必須是「電影」,若僅出於其他因素而不由分說地支持,那這就不是影視藝術的評價競爭,卻只剩下政治的角力而已。電影並非沒有政治的成分,甚至沒有東西沒有政治的成分。重點在於,二者或二者更多的層面不能被混淆,國片並不等於好片,票房好不等於好作品,如同眾口不可能鑠金一般。






更進一步說,就算不談這些討論歷史題材的作品,就拿更為常見的國片來說,當我們開始反省過往的綜藝節目中把台語連結到低俗文化以符應當時黨國對於台灣作為附庸定位之時,難道現在的電影中出現的作品經常讓例如流氓或草莽的角色操著一口台語,尤其台語的出現經常伴隨著髒話,我們真的有在台灣文化上往前邁進了嗎?






回過頭來,我們更必須注意的是電影只是社會中的其中一個面向,生活中的各個層面亦如是地把不同的價值層面予以並論,似乎只要標榜著MIT,就有著更高的價值一般。但台灣製造的產物,若說只對於這個島嶼上的人具有價值,卻不像是日本製造並非因其日本的國族情感—卻是品質保證(或說德國工藝),那這是我們要的「台灣民族性」嗎?說穿了,這不過是種自我取悅式的與世隔絕。






永動機在科學上是不存在的,在政治現實上的具現也形成了荒謬的情狀,在生活的各個面向上,或許我們應該試著區分不同的價值標準予以評價事物,退步言,至少也要分清評價結論的形成究竟有多少是來自於事物領域的獨立價值標準,又有多少是來自於台灣價值。台灣價值對於台灣人來說,是建構國家不可或缺的民族情感,但若是持續處在台灣價值所產出的過譽惡性循環中,我想這種盲目的民族性並不會是我們希望台灣人作為民族所具有的性格。





raw-image


picture credit: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9870


avatar-img
83會員
387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4967 對於台灣Metoo運動開始以來幾乎每則貼文的關注可以發現,貼文所描述的行為程度各有差異,有些確實達到性攻擊的程度(甚至犯罪),有些卻可能只是認知落差所產生的錯
<我與林蔚昀> 在我接觸台灣文學以後,幾乎每逢與人談到台灣文學,我一定會提到林蔚昀,我也一定會提到《我媽媽的寄生蟲》,作者沒有給我費用業配,這只是來自一個讀者希望把自己最喜愛的著作推薦給所有人的初衷而已。至於原因,則是《我》這本書,給了我許多的勇氣,這本書讓我知道一個人可以赤裸地剖開自己,卻又那麼沈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4429 台灣的Metoo撇除政黨政治層面的問題,單就性別這一塊來討論,我認為是有些可惜的地方,亦即作為後進的我們並沒有從前驅者學習到教訓。 首先是作為Metoo運動的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4216 這幾天台灣開始了 “Metoo” 的趨勢,這十分符合台灣歷來西風東漸的模式(不過在我國是從政治圈開始,這點是個差異),而這個運動鼓舞了許多被害人發聲,其中多可
致謝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65 (本文標題與內文經媒體平台編輯,故全文以媒體平台上之版本為主,以及,於內文後附有後記) 人們或多或少曾在自己使用的社群網站上看到,現實生活中可能認識也可能不認識的「好友」上傳身心科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61907 是世界盃足球賽的這段期間,四處可見觀看足球賽,似乎台灣也被這股風潮給襲捲,有股世足熱的樣子。但是其實許多人比世足、梅西更關心的是賭博,運動員在場上踢的是人生、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4967 對於台灣Metoo運動開始以來幾乎每則貼文的關注可以發現,貼文所描述的行為程度各有差異,有些確實達到性攻擊的程度(甚至犯罪),有些卻可能只是認知落差所產生的錯
<我與林蔚昀> 在我接觸台灣文學以後,幾乎每逢與人談到台灣文學,我一定會提到林蔚昀,我也一定會提到《我媽媽的寄生蟲》,作者沒有給我費用業配,這只是來自一個讀者希望把自己最喜愛的著作推薦給所有人的初衷而已。至於原因,則是《我》這本書,給了我許多的勇氣,這本書讓我知道一個人可以赤裸地剖開自己,卻又那麼沈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4429 台灣的Metoo撇除政黨政治層面的問題,單就性別這一塊來討論,我認為是有些可惜的地方,亦即作為後進的我們並沒有從前驅者學習到教訓。 首先是作為Metoo運動的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4216 這幾天台灣開始了 “Metoo” 的趨勢,這十分符合台灣歷來西風東漸的模式(不過在我國是從政治圈開始,這點是個差異),而這個運動鼓舞了許多被害人發聲,其中多可
致謝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65 (本文標題與內文經媒體平台編輯,故全文以媒體平台上之版本為主,以及,於內文後附有後記) 人們或多或少曾在自己使用的社群網站上看到,現實生活中可能認識也可能不認識的「好友」上傳身心科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61907 是世界盃足球賽的這段期間,四處可見觀看足球賽,似乎台灣也被這股風潮給襲捲,有股世足熱的樣子。但是其實許多人比世足、梅西更關心的是賭博,運動員在場上踢的是人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銀幕配額制度是什麼?對台灣疲軟的影視文化產業是一根救命稻草,還是不值一提的過氣玩意兒。
Thumbnail
400年來,不管荷據、日據、抗共,台灣的靈魂記憶都不會忘記為追求真正的自由而努力,我們的靈魂也真的就是那麼友善、真誠熱情、照顧弱勢、健保照護制度完善,這不正是台灣的價值?我們開放給全球,發自靈魂的真愛,也就是「親民文化」!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這必定是個前衛大膽的想法。台灣究竟是怎麼樣的存在,始終是個謎題。問題的關鍵究竟為何?若能夠欣賞到台灣的美,相信我們一定會對台灣改觀。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審視台灣。如果此時我們選擇忽略台灣,那後果可想而知。了解清楚台灣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我們需要淘汰舊有的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
Thumbnail
聊天GPT ·機器人 台灣民進黨歷來主張台灣獨立,或至少維持事實上的獨立。 民進黨支持獨立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一些共同因素包括: 民族認同:​​民進黨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認同,擁有自己的文化、歷史和民主價值。 他們認為台灣應該被承認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以體現其獨特的特徵。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銀幕配額制度是什麼?對台灣疲軟的影視文化產業是一根救命稻草,還是不值一提的過氣玩意兒。
Thumbnail
400年來,不管荷據、日據、抗共,台灣的靈魂記憶都不會忘記為追求真正的自由而努力,我們的靈魂也真的就是那麼友善、真誠熱情、照顧弱勢、健保照護制度完善,這不正是台灣的價值?我們開放給全球,發自靈魂的真愛,也就是「親民文化」!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這必定是個前衛大膽的想法。台灣究竟是怎麼樣的存在,始終是個謎題。問題的關鍵究竟為何?若能夠欣賞到台灣的美,相信我們一定會對台灣改觀。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審視台灣。如果此時我們選擇忽略台灣,那後果可想而知。了解清楚台灣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我們需要淘汰舊有的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
Thumbnail
聊天GPT ·機器人 台灣民進黨歷來主張台灣獨立,或至少維持事實上的獨立。 民進黨支持獨立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一些共同因素包括: 民族認同:​​民進黨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認同,擁有自己的文化、歷史和民主價值。 他們認為台灣應該被承認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以體現其獨特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