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從讀明代儒學以來,對於明代儒學發展一直有不少想法,也很想寫篇文章來記錄和作為讀書的筆記,因此構思了這個系列。我寫的這五篇文章涵蓋明代前中後期,大致以陽明心學做為中心分歧點,去簡單介紹當時的儒學發展。
當然僅僅五篇文章不可能涵蓋這三百年的儒學發展,我僅僅是把我所知的發展大勢簡單列出,主要是以我觀察到的一些心得為主要內容。雖說盡量客觀呈現,但因為我自己的思想偏向使然,對於學派間難免有些偏重,這裡先做個提醒。
明代前期的儒學不管是最早系統性整理明代儒學發展的黃宗羲,或者是現代研究者都必須承認,明代儒學發展的前一百年在理論上的創新確實不多,多半仍是在程朱理學的框架下去發揮,看看薛瑄的「讀書錄」基本上仍是發揮程朱的言論而已。我認為明初至成化年間的明代儒學有以下三點需要注意:
1.「四書五經大全」的意義
胡廣等人於永樂年間編纂的「四書五經大全」對於明代儒學史的影響之大,幾乎可與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相媲美。其中各經所採取的經傳可說是奠定明代士人所認定的「程朱理學」的學脈正傳,也建立了明代士人對於經典的基礎認識。宋代其他具有影響力的理學者如胡宏、張栻等人的著作並未選入,這些取捨對於明代的理學發展影響很大,我覺得這方面還有不少可待研究之處。
2.「大學衍義補」和經世之學
「明儒學案」只討論性理之學,但經世並不被明儒所拋棄,仍有不少儒者投入儒家學說和官僚行政的結合闡發,其中邱濬的「大學衍義補」為最重要的代表。究竟以這部書為縮影的明代經世儒學的發展為何?還有所謂的實學這個概念的演變過程,都需要更多研究者關注,而非僅僅停留在以往哲學史的研究觀點。
3.陳獻章(白沙)和陽明心學的關係
白沙在一般明代儒學發展被認為是陽明心學的先驅,真的是如此嗎?陳獻章在明代儒學是一個特別的存在,甘泉學派也是由他的弟子所建立。他們這一派嶺南儒學始終被認為是王學的同路人,只是一些理論上的立場不同。但須注意的是嚴厲反對王陽明從祀孔廟的唐伯元正是此派後人,他們有自身學術發展的脈絡,和王門心學的關係尚待清楚的釐清。
老實說,我對明代前期理解不多,以上只是對明代儒學的一些有待驗整的想法,提出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