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言聽書】松村涼哉《15歳のテロリス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小さなテロリストが、世界を変えた。

松本涼哉的《15歳のテロリスト》

《15歳のテロリスト》是以少年法(臺灣的話就是「少年事件處理法」)為基礎,探討加害者與被害者的處遇。作者藉由一場15歲少年的恐怖攻擊事件為契機,記者安藤在採訪時,卻引發一場少年法修正與否的輿論,同時探討加害者加害者家屬共犯被害者政客間複雜的關係。

raw-image


少年犯,不揭露姓名為原則

只要出現少年犯案,日本媒體多半會以少年O來替代少年的全名,像是日本酒鬼薔薇聖斗事件,案件中造成2人死亡、3人重傷,而且被殺害者皆為國小生。14歲的犯案兇手東慎一郎,媒體一開始便是以「少年A」代稱。此後,許多人也針對少年A的犯行及心裡狀態做出研究與分析,紛紛出版相關書籍,諸如《「少年A」14歳の肖像》、《少年A矯正2500日全記録》、《「少年A」この子を生んで—父と母悔恨の手記—》等。

在臺灣的少年事件處理法第83條也有規定:任何人不得於媒體、資訊或以其他公示方式揭示有關少年保護事件或少年刑事案件之記事或照片,使閱者由該項資料足以知悉其人為該保護事件受調查、審理之少年或該刑事案件之被告。」,法條的目的是為了不阻礙少年將來改善及更生之可能,同時防止少年再犯。

 

受害者與加害者間的衝突與矛盾

受害者或是受害者的家屬多半無法接受這種不揭露加害者姓名的規定,對受害者來說,無非希望加害少年的所作所為,乃至其姓名都能昭知天下,並嚴懲加害者,以警世人。

關於揭露不揭露,嚴懲不嚴懲,背後牽扯到的就是加害者家屬,犯罪的是少年,但是如果揭露一切資訊,好像意外懲罰到的卻是加害者的家屬

加害者は刑務所で守られるんです。けれど、加害者の家族はずっと社会の中で、白い目を向けられ続けなきゃいけない。
 厳罰化によって、どの程度、被害者の感情は救われますか?

加害少年接受感化教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出代價,但是加害者的家屬,僅僅因為與加害少年有血緣關係,或許有家庭環境或管教不周的責任,但這些人歸根到底仍非實際的加害人,為何要終生活在社會輿論的撻伐,加害者家屬做錯了什麼?量刑上是否相當?而當嚴懲加害少年、加害者家屬後,被害者的感情又是否因此得到救贖呢?在在都是本書所要探討的。

 

閱讀心得

不難看出作者松村涼哉的創作企圖,想要藉由一連串少年犯罪事件的發生,點出少年法修正與否,各方結構間的衝突,可惜在情節的安排上以及人物角色設計上,略顯薄弱與不符合現實。好比,記者總是可以在警方前一步聯絡到所有的關係人,又或者是少年間安排的犯罪情節有些粗糙,總讓我在聽書的時候意外地出戲。

但就作者的創作意圖,還是值得肯定的。法律規定或許立意良善,卻總是無法盡如人意,社會大眾往往是同情受害的一方,這是人之常情。但難道就沒有一種可以避免再讓另一個家庭(加害者家庭)破碎的方法嗎?

關於加害者家屬的研究,鈴木伸元《加害者家族》(中文版:《加害人家屬:不能哭也不能笑的無聲地獄》)也有深入探討,鈴木伸元先提出每個被害事件的發生,再從網路各種言論對加害者的撻伐,影響到之後加害者家屬的生活處境現況分析,最後在書末提供加害者各種聲援的資源,是一本可以讓讀者客觀地就事件出發,分別檢視加害者與受害者的狀況,也非常適合作為《15歳のテロリスト》的延伸閱讀。

raw-image
raw-image


法律或許是嚴肅的,但法律事件裡的人與事,卻都是活生生的。 除了談「法」以外,更多時候是瞭解「人性」。 這裡是兩位執業律師的內心劇場,透過對話呈現庭內與庭外的人生百態。 許惠菁 律師 / 許健鈴 律師 知言法律事務所律師 Tel:02-2959-6686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以爬樹速度評斷一隻魚,牠可能一輩子都被視為笨蛋。--愛因斯坦 我想大推這本《弟弟追著恐龍跑:我和多了一條染色體的喬弟的故事》!是一個自述家有唐氏症的義大利家庭的故事。
這次選聽的書是《生涯弁護人 事件ファイル1 村木厚子 小澤一郎 鈴木宗男 三浦和義》,對我來說,將近20小時的有聲書,就是個long long long有聲書。 本書作者弘中惇一郎,是一名執業五十年的律師,在日本有「無罪請負人」之稱。 以下有雷,分別針對每一部份簡略介紹: 對檢察體系的反省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以爬樹速度評斷一隻魚,牠可能一輩子都被視為笨蛋。--愛因斯坦 我想大推這本《弟弟追著恐龍跑:我和多了一條染色體的喬弟的故事》!是一個自述家有唐氏症的義大利家庭的故事。
這次選聽的書是《生涯弁護人 事件ファイル1 村木厚子 小澤一郎 鈴木宗男 三浦和義》,對我來說,將近20小時的有聲書,就是個long long long有聲書。 本書作者弘中惇一郎,是一名執業五十年的律師,在日本有「無罪請負人」之稱。 以下有雷,分別針對每一部份簡略介紹: 對檢察體系的反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翻開白布,你最愛的人躺在床上。 一開始你並不認得她。因為你最愛的人應該做著飯,和女兒一起等著你回家。而不是像現在,渾身冰冷地躺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裡。 但這就是你最愛的人。看起來只是睡著了,但你知道她永遠也醒不來。
Thumbnail
青少年犯案,這是有些遙遠的事情,這本書透過少年法庭法官的眼睛,帶我們認識青少年案子中的種種面向。除了故事以外,本篇聚焦於我對於非行青少年更進一步的思考。
  以成年人身分傷害未成年者,首先已經不值得我們的同情和體諒。其次,社會要給予一個人重新做人的機會,首先要求的是那個人自己願意重新做人、願意以行動證明其誠心改變。而不是嘴上說願意改、回頭繼續當他的加害者。
Thumbnail
在今年1月19日,日本的甲府地方法院對被告遠藤裕喜判決死刑,判決當天,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因為這是在日本少年法修法後,第一件對「特定少年」做出的死刑判決[1],這名少年後續撤回上訴,成為日本第一宗「特定少年」死刑確定的案件[2]。這位被告遠藤裕喜,是對同班的女同學求愛不成,便前往對方的家中刺殺其父母,
Thumbnail
猶記得前陣子發生國中生割頸事件震驚全台,而校園內所發生的眾多紛擾也不僅止於校園霸凌,同儕之間相互捉弄或是言語嘲諷,都很容易引發衝突而觸犯法律,而這本書的作者吉靜如是少年調查保護官,她在少年法庭上遇過無數的案例,也基於加強法治教育的前提而寫下這本書作為預防犯罪的提醒。 書中不只是提到常見的霸
Thumbnail
一個秋天、四座城市、四起槍殺…尋常少年19歲,五字「連續射殺魔」,不及書序萬中一,六千餘日作虛無;反諸於己,年歲不過稍長爾爾,作簡不足五字,因而捫心自問: 「人的一生可以被『簡稱』嗎?」
Thumbnail
事情是這樣的,3年前當時19歲的少年被告遠藤裕喜涉嫌拿刀殺害日本甲府市一對夫婦並且放火燒屋,當時嫌犯向警方自首,而他與這對夫妻的長女是高中學長學妹關係。
Thumbnail
前陣子台灣社會事件,國中生殺同學 然後之後的判刑相關爭議 我立刻想到這個真實社會事件的優秀日本漫畫 同樣都是在探討未成年殺人和相關議題 廢話不多說了,自己點進去看
Thumbnail
這樣的悲痛事件中,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新北國三少年枉死案中,沒有人是贏家。不論是受害人、加害人、唆使人、他們的家人、同學、班導師,以及網路上肉搜撻伐他們的人,看這則新聞感到難受的國人,沒有人從這起事件當中是贏家。 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父母,也幫助孩子呢?
Thumbnail
你翻開白布,你最愛的人躺在床上。 一開始你並不認得她。因為你最愛的人應該做著飯,和女兒一起等著你回家。而不是像現在,渾身冰冷地躺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裡。 但這就是你最愛的人。看起來只是睡著了,但你知道她永遠也醒不來。
Thumbnail
青少年犯案,這是有些遙遠的事情,這本書透過少年法庭法官的眼睛,帶我們認識青少年案子中的種種面向。除了故事以外,本篇聚焦於我對於非行青少年更進一步的思考。
  以成年人身分傷害未成年者,首先已經不值得我們的同情和體諒。其次,社會要給予一個人重新做人的機會,首先要求的是那個人自己願意重新做人、願意以行動證明其誠心改變。而不是嘴上說願意改、回頭繼續當他的加害者。
Thumbnail
在今年1月19日,日本的甲府地方法院對被告遠藤裕喜判決死刑,判決當天,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因為這是在日本少年法修法後,第一件對「特定少年」做出的死刑判決[1],這名少年後續撤回上訴,成為日本第一宗「特定少年」死刑確定的案件[2]。這位被告遠藤裕喜,是對同班的女同學求愛不成,便前往對方的家中刺殺其父母,
Thumbnail
猶記得前陣子發生國中生割頸事件震驚全台,而校園內所發生的眾多紛擾也不僅止於校園霸凌,同儕之間相互捉弄或是言語嘲諷,都很容易引發衝突而觸犯法律,而這本書的作者吉靜如是少年調查保護官,她在少年法庭上遇過無數的案例,也基於加強法治教育的前提而寫下這本書作為預防犯罪的提醒。 書中不只是提到常見的霸
Thumbnail
一個秋天、四座城市、四起槍殺…尋常少年19歲,五字「連續射殺魔」,不及書序萬中一,六千餘日作虛無;反諸於己,年歲不過稍長爾爾,作簡不足五字,因而捫心自問: 「人的一生可以被『簡稱』嗎?」
Thumbnail
事情是這樣的,3年前當時19歲的少年被告遠藤裕喜涉嫌拿刀殺害日本甲府市一對夫婦並且放火燒屋,當時嫌犯向警方自首,而他與這對夫妻的長女是高中學長學妹關係。
Thumbnail
前陣子台灣社會事件,國中生殺同學 然後之後的判刑相關爭議 我立刻想到這個真實社會事件的優秀日本漫畫 同樣都是在探討未成年殺人和相關議題 廢話不多說了,自己點進去看
Thumbnail
這樣的悲痛事件中,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新北國三少年枉死案中,沒有人是贏家。不論是受害人、加害人、唆使人、他們的家人、同學、班導師,以及網路上肉搜撻伐他們的人,看這則新聞感到難受的國人,沒有人從這起事件當中是贏家。 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父母,也幫助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