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七佛通誡偈與戒定慧】神秀大師與惠能大師的見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七佛通誡偈〉云: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七佛通誡偈〉總括了一切佛教大小乘的教法。惠能大師的師兄,神秀大師,將這首偈語應用在戒、定、慧三無漏學,教示學人:

  「諸惡莫作名為戒,

   諸善奉行名為慧,

   自淨其意名為定。」

  諸惡莫作是佛法的根本,防非止惡,是為戒;以戒為師,意則清淨,是為定;意清淨者,則不顛倒夢想,能生出一切善法並且信受奉行,是為慧。勤修戒、定、慧,就是實踐諸佛教示的〈七佛通誡偈〉。我們再來看神秀大師的另一首偈語: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人之色身是一棵能自我覺悟的菩提樹,人之清淨本心是一座明亮的鏡台。時時刻刻都要記得勤加拂拭,莫讓身心沾染了世俗的塵埃幻垢。整首偈子說的是「脫落身心幻垢」。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神秀大師的教示是依法起修,勤修三無漏學,實踐四聖諦,修六度萬行。筆者以為,神秀大師的教示非常偉大,給予後世學人一個依循的方向。而他的師弟,也就是惠能大師,則是作了一首悟境更高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子不落階級,直指見性成佛,說的是「本無身心幻垢可脫落」,於是五祖弘忍大師便將衣缽傳給了惠能大師,是為禪宗第六祖。也因為有了這層相互比較的關係,很多學者常常把神秀大師所說的偈子講的一文不值,每每聽到如此批判的言論,筆者總是內心一陣酸澀。上根利器之人,萬中無一,你我皆不是,小兒未習走路便想疾馳奔跑,甚至一躍至解脫彼岸,不切實際。聽的懂道理,不代表就一定做的到,聽懂和開悟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切莫以考試答題的模式來看待開悟這件事,未悟言悟,未證言證,是增上慢。「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惠能大師教示學人應當脫離對治法門,方達究竟,也就是行思禪師說的:「聖諦亦不為」、懷讓禪師說的:「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心經》說的:「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金剛經》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神秀大師教示學人:「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惠能大師則是提出了不一樣的見解: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痴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筆者將惠能大師和神秀大師的見解,綜合詳述如下:

raw-image

  【心地無非自性戒;諸惡莫作名為戒】:「無非」就是「卻非心」,也就是《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所說的:「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卻非心的意思是去除執著於人我是非的妄心,亦即不思善、不思惡,去除執取分別的妄心就是平等,也就是〈疑問品第三〉所說的:「心平何勞持戒」。但自卻非心,離假即心真,自心歸依自性,即是回到那不思善、不思惡的本來面目。神秀大師所言的:「諸惡莫作名為戒」,是防非止惡,是就相上來說,是於相上起了是非善惡的分別;惠能大師則是於相不起是非二元化的對待分別,不思善,不思惡,心平何勞持戒,即是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痴自性慧;諸善奉行名為慧】:《起信論》云:「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慧」就是般若智慧,以智慧照見諸法本空,斷除結縛,止息煩惱,妄念俱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萬法盡在自心,自心歸依自性,於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這就是慧。「痴」就是「無明」,心性闇昧,迷於事理,一切煩惱由之而起。《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云:「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前念著境即煩惱乃是起因於愚痴及無明。慧是般若,覺是菩提,智慧覺燈照亮,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純一直心,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內外不住,去來自由,不取不捨,不染萬境,後念離境即菩提,念念不愚,本無煩惱,純一直心心無痴,心地無痴自性慧。神秀大師所言的:「諸善奉行名為慧」,倘若能不思善、不思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生滅心、無所得心、無希望心、無勝負心,了空寂如如之心,生大悲妙有之行,即是空性智慧的顯現。  

 【心地無亂自性定;自淨其意名為定】:《起信論》云:「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蜜。」何期自性本不動搖,心是相用,自心歸依自性,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常住空寂,能離一切相,無有生相,無有滅相,不見生滅之有無。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即為禪定,這就是心地無亂自性定。神秀大師所言:「自淨其意名為定」,自淨其意者,即是破諸邪倒,了知世間、出世間因果正助法門,能除心垢,淨諸瑕穢,實則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離假即心真,自心歸依自性,外離一切相,無相為體,能離於諸相,則法體清淨,本無幻垢瑕穢可除。

母娘慈悲

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avatar-img
17會員
14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oeln Walk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謝謝某位善知識的提問。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先前某師姊來堂拜母,我拿起堂內的鋼筆,請師姊用鋼筆在問事的紙張上填上基本資料。師姊打趣的說:「難道就不能拿支正常的原子筆讓我好好的寫個字嗎?」後來本堂有提供原子筆了這樣。   關於筆者行文的方式比較偏向文言的書寫,我認真的思考了一下,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很
中秋佳節,月圓人團圓,在闔家賞月的同時,大家是否會想到月亮上的玉兔?那如果剛好身旁又有流水潺潺,是否會想到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裡所說的:「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呢?每年到了這個時候,筆者總是會想到《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裡面所說的:   「夕陽西墜推人歸,    玉
  明天欣逢中秋節,亦是本堂三週年堂慶,月圓人團圓,今天就來圓滿《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導讀。整篇導讀是筆者試以《金剛經六祖口訣》試見《金剛經》,為了閱讀方便,筆者將《金剛經六祖口訣》置於文末。 ◇經文: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人、
無上菩提以及真心自性是不可思,不可議的,無妄曰真,真實離名相。名相者,耳可聞謂之名,眼可見謂之相,皆是虛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生滅無常,無一真實,凡夫卻總是分別此虛假之名相,而起種種之妄惑。《楞伽經》云:「愚痴凡夫,隨名相流。」故為人演說應當離迷情,絕虛妄,不取名相,如如不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傳頌千古的四句偈出自於《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金剛經》原是長篇連貫的經文,經由梁朝的昭明太子整理而成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並於各段落增添了簡潔精要的標題。「應化非真分」即是昭明太子所下之標題。那麼「應化非真」是什麼意
菩提心就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覺之心。再究深義,《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云:   「若有善男人、善女人,發『菩提心』者,    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受者,以信力領受在心;持者,以念力憶持不忘;就
謝謝某位善知識的提問。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先前某師姊來堂拜母,我拿起堂內的鋼筆,請師姊用鋼筆在問事的紙張上填上基本資料。師姊打趣的說:「難道就不能拿支正常的原子筆讓我好好的寫個字嗎?」後來本堂有提供原子筆了這樣。   關於筆者行文的方式比較偏向文言的書寫,我認真的思考了一下,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很
中秋佳節,月圓人團圓,在闔家賞月的同時,大家是否會想到月亮上的玉兔?那如果剛好身旁又有流水潺潺,是否會想到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裡所說的:「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呢?每年到了這個時候,筆者總是會想到《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裡面所說的:   「夕陽西墜推人歸,    玉
  明天欣逢中秋節,亦是本堂三週年堂慶,月圓人團圓,今天就來圓滿《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導讀。整篇導讀是筆者試以《金剛經六祖口訣》試見《金剛經》,為了閱讀方便,筆者將《金剛經六祖口訣》置於文末。 ◇經文: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人、
無上菩提以及真心自性是不可思,不可議的,無妄曰真,真實離名相。名相者,耳可聞謂之名,眼可見謂之相,皆是虛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生滅無常,無一真實,凡夫卻總是分別此虛假之名相,而起種種之妄惑。《楞伽經》云:「愚痴凡夫,隨名相流。」故為人演說應當離迷情,絕虛妄,不取名相,如如不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傳頌千古的四句偈出自於《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金剛經》原是長篇連貫的經文,經由梁朝的昭明太子整理而成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並於各段落增添了簡潔精要的標題。「應化非真分」即是昭明太子所下之標題。那麼「應化非真」是什麼意
菩提心就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覺之心。再究深義,《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云:   「若有善男人、善女人,發『菩提心』者,    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受者,以信力領受在心;持者,以念力憶持不忘;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一個提倡無用之用的心學,也可以實際用來建設新世界,而其中的層次與角度,還可以容納得下世間萬物。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一個提倡無用之用的心學,也可以實際用來建設新世界,而其中的層次與角度,還可以容納得下世間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