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進他人的鞋子裡——他人的視角可以是你的視角嗎?

公關人生相談室-avatar-img
發佈於職涯停看聽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了大學離開原生家庭後,每一次與原生家庭的重逢都像是另一種新的學習,學習在彼此生活缺席的那些日子裡,各自又經歷了些什麼,又累積了些什麼。隨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嘗試習慣與適應小時候心中身為照顧者的他們,也正在經歷人生的衰退與力不從心的時候,彷彿自己也在預期那些人生無可避免也即將經歷的階段。

有次在教自己的母親用電腦,15吋的電腦在我看起來視野已經夠寬闊了,但看著母親緩慢地移動滑鼠,望著桌面上那些圖示發愣,戴著老花眼鏡的她依舊不知道要點選什麼,才能夠順利啟動搜尋引擎。後來一問才知道,即便我看起來,藍色桌面的顏色跟白色游標的色彩對比已經夠清楚了,老花眼的她根本看不到滑鼠游標在哪裡。那時,我也才意識到,原來我以為的畫面夠大、圖示夠直觀、只要幾步驟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在於她就是個考驗眼力跟辨識能力的測驗。或是當她每次在點選手機上的App時,每次選不到自己要的選項,如果子女在身邊,就很習慣地把手機遞過來求救,因為她不知道下一步是什麼,而也不敢亂按,怕按了又回不去原來的畫面。


她的世界,是那個人和人有密切互動,上班就是人要坐在辦公室實際跟他人參與勞動的世界,而很多事情如果說了、做了,就很難有轉圜餘地了。於是她也很難想像,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家上班?為什麼面對著那台螢幕小小的筆電,永遠有開不完的會議是要討論什麼?為什麼孩子的職涯發展總不如她所想像的線性發展,而好像都充滿變動與不確定性?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有數位原住民跟數位移民,或許她就是那個還在等待通關踏上新大陸的移民,用著過去世界的邏輯,嘗試理解這個看起來很不一樣的世界。

我的數位近視眼,讓我只看得到自己眼前所看見的,有時也會忘記在她過往三、四十年的成年歲月裡,大部分是沒有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數位工具,而她也從來沒有對數位工具產生依賴的需求。然而,相較於比我更年輕幾個世代的人,當我詫異著不到20歲的人,過去從來沒有寄過一封實體信,所以不知道收件人的資訊該如何填寫,以方便郵務人員辨識,也才真切感到自己所擁有的記憶,那種小時候還會寄實體卡片的時代,似乎像是3.5吋磁碟片和光碟一樣,也是某種時代遺產。

回到日常生活中,或許我們都習慣用自己的背景、觀點與視角,去辨識、理解生活中的大小事,以為自己的以為都是「常識」,也因為直覺判斷最省力,也常用自動導航模式去理解身邊的人的所作所為。

然而,就像是科技的演進與發明,都是基於某種現實的不方便一般,我們能否理解自己的習以為常,或許只是我們這代人種所帶有的文化風俗與遺產,而不見得是另一群人的日常?我們所擁有的資產或是遺產,並不等同於我們的身份,就像我們的電腦並不等於我們;我們的記憶與認知,反而更像是電腦記憶體一樣是可以重組、支配的資源。若我們願意去掉一些預設,像是重整一些零碎、被既有認知填滿的磁碟區一樣,如果能在自己的思考當中騰出一些空間,或許就更有機會容納,那些跟我們有不同視角的人與觀點,也才真的有機會去踩在別人的鞋子裡,有更真誠與平等的交流。

raw-image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記得小時候寫的「我的志願」大概不脱畫家、作家這種很吃才華但看起來不怎麼接地氣的工作。稍微懂事後,看了一些影集和書籍,對於追求正義感和為人打抱不平這件事有點興趣,於是我的志願變成律師;一直要到再大一點,基於當時對於哲學的喜愛,以及以為自己熱愛研究知識,目標又變成大學教授。
在好久沒有聽廣播後,用手機上的廣播電台App點開了ICRT,熟悉的Ron Stuart聲音出現,還播了新好男孩的Everybody,廣告時間電台的Jingle(宣傳片段)也沒變,記憶好像馬上就被拉回小時候,那個主持人的講話有聽沒懂,只單純喜歡聽西洋音樂的小朋友。
我記得的她,總是溫順地應和著他的每個強硬的指令和三不五時從口中飆出的國罵。 我記得的她,身為家中最小的女兒,卻不小心嫁給家中食指浩繁的長子,從婚後第一天起,就註定了她燃燒自己的青春和氣力,給那一大家子,也給自己再生家庭的一家子。
Google的出現改變了人類對於特定且陌生議題理解的形式,並透過包羅萬象的資料來源,呈現各種可能的答案在人類的眼前,於是人類透過集體智慧、先備知識甚至是惰性,選擇了最有可能的議題走向。ChatGPT的出現,就好像是更全知甚至更篤定的Google,透過更強大的資料庫解答了人類的特定問題
每當歲末年終,總免不了對自己經歷過的人生進行盤點或是迴歸校正,如果自己是家公司,我們似乎隱隱都有些擔心,自己是會把公司弄倒的末代經理人。再多的哲學和心理諮商理論,其實都無法解決人天生就存有對於走向死亡的恐懼,那種只有自己,且也只有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那樣的未可知跟現在資訊爆炸的世界產生嚴重斷裂。
近日因某YouTuber在線上課程平台販售自己接受諮商後的心得整理而成的線上課程,造成網路上的一陣熱議。無論諮商心理師、律師或醫師紛紛出來發聲,他們認為該YouTuber以身為諮商個案進行類諮商行為的自我探索帶領,無疑是將對諮商不甚理解的民眾,甚至是有些已有身心症狀的觀眾置入險境,拖延尋求諮商時間
記得小時候寫的「我的志願」大概不脱畫家、作家這種很吃才華但看起來不怎麼接地氣的工作。稍微懂事後,看了一些影集和書籍,對於追求正義感和為人打抱不平這件事有點興趣,於是我的志願變成律師;一直要到再大一點,基於當時對於哲學的喜愛,以及以為自己熱愛研究知識,目標又變成大學教授。
在好久沒有聽廣播後,用手機上的廣播電台App點開了ICRT,熟悉的Ron Stuart聲音出現,還播了新好男孩的Everybody,廣告時間電台的Jingle(宣傳片段)也沒變,記憶好像馬上就被拉回小時候,那個主持人的講話有聽沒懂,只單純喜歡聽西洋音樂的小朋友。
我記得的她,總是溫順地應和著他的每個強硬的指令和三不五時從口中飆出的國罵。 我記得的她,身為家中最小的女兒,卻不小心嫁給家中食指浩繁的長子,從婚後第一天起,就註定了她燃燒自己的青春和氣力,給那一大家子,也給自己再生家庭的一家子。
Google的出現改變了人類對於特定且陌生議題理解的形式,並透過包羅萬象的資料來源,呈現各種可能的答案在人類的眼前,於是人類透過集體智慧、先備知識甚至是惰性,選擇了最有可能的議題走向。ChatGPT的出現,就好像是更全知甚至更篤定的Google,透過更強大的資料庫解答了人類的特定問題
每當歲末年終,總免不了對自己經歷過的人生進行盤點或是迴歸校正,如果自己是家公司,我們似乎隱隱都有些擔心,自己是會把公司弄倒的末代經理人。再多的哲學和心理諮商理論,其實都無法解決人天生就存有對於走向死亡的恐懼,那種只有自己,且也只有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那樣的未可知跟現在資訊爆炸的世界產生嚴重斷裂。
近日因某YouTuber在線上課程平台販售自己接受諮商後的心得整理而成的線上課程,造成網路上的一陣熱議。無論諮商心理師、律師或醫師紛紛出來發聲,他們認為該YouTuber以身為諮商個案進行類諮商行為的自我探索帶領,無疑是將對諮商不甚理解的民眾,甚至是有些已有身心症狀的觀眾置入險境,拖延尋求諮商時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從小被母親要求獨立生活,進而影響了她的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母親的生活習慣和對待個人的態度也對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母女關係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最近,一些父母代替其子女前往面試工作的消息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這樣的行為既令人驚訝,也反映了當今年輕一代在尋找工作時可能面臨的壓力。作者個人在這方面有著深刻的印象,並且提到了自己在大學聯考時的經歷,以及在職場面試時遇到的一位求職者和她母親的特殊情況。
Thumbnail
最近重新融入社會,需要適應與他人相處的距離,以及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暫時無法與人建立深入關係,因此需要尋求方法來保護自己並緩和與父母的關係。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華人與澳洲父母養老觀唸的文章,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分享了不同文化下對於養老觀唸的差異和思考。
八十年的人生很長,長到她忘記了許多事,親愛的家人、朋友、伴侶,在旅途中丟失太多記憶,到最後,她連自己是誰都想不起來。 她看著人們圍繞在她身邊,嘴唇開合,或憤怒或悲傷,夾雜著密密麻麻的失望,追問著她說出他們的名字,而她只能迷茫的睜著老邁的眼睛,連這樣也很吃力。
Thumbnail
即將到來的母親節。 每年的母親節我們家都是到外公外婆家過,而每年回去的目的都是吃個飯、睡一晚,隔天便回家。彷彿我們是在幫別人過,而不是自己的母親。我家的父親也從來不會想要幫母親慶祝,可以說我們家的氣氛一直都是如此,回母親的娘家感覺只是盡我們身為晚輩的義務。 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像個機器人或是AI,
Thumbnail
母親是舊社會裡的童養媳,因故改嫁給我的外省老兵老爸之後,慢慢地從寄人籬下到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處。一輩子困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心胸不甚開闊,尤其是我母親,芝麻綠豆的事看得比天還大,不開心的事可以記上好幾年。   如同電視劇裡的情節,在童養家庭裡有許多人與事也不是好相與的。雖然改嫁給了我爸,母親
約莫十年前開始,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父母年華老去,或許這是很多人都曾經有過的經歷,相信每個人的經歷或多或少有些相似。 與父母的關係好像在自己成家之後斷了音訊,正確來說,我的工作、家務及育兒的時間幾乎是我的全部,現在回想那時候投入在自己的生活,已經有些超過負荷,因而忽略了與原生家庭親人之間情感的連結。
爬山時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子一小段對話,媽媽說了某一位朋友的很多缺點,當中還夾雜一些抱怨批評的話。兒子聽了後回答說:「媽您老是看到人家的缺點,人家也是有很多優點,只是您沒有仔細察覺而已。」因距離遠了,聽不到母子接下來的對話,聽了母子這一番對話,心有所感。 在我們生活中接觸最多就是人,不知不覺中我們大都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從小被母親要求獨立生活,進而影響了她的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母親的生活習慣和對待個人的態度也對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母女關係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最近,一些父母代替其子女前往面試工作的消息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這樣的行為既令人驚訝,也反映了當今年輕一代在尋找工作時可能面臨的壓力。作者個人在這方面有著深刻的印象,並且提到了自己在大學聯考時的經歷,以及在職場面試時遇到的一位求職者和她母親的特殊情況。
Thumbnail
最近重新融入社會,需要適應與他人相處的距離,以及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暫時無法與人建立深入關係,因此需要尋求方法來保護自己並緩和與父母的關係。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華人與澳洲父母養老觀唸的文章,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分享了不同文化下對於養老觀唸的差異和思考。
八十年的人生很長,長到她忘記了許多事,親愛的家人、朋友、伴侶,在旅途中丟失太多記憶,到最後,她連自己是誰都想不起來。 她看著人們圍繞在她身邊,嘴唇開合,或憤怒或悲傷,夾雜著密密麻麻的失望,追問著她說出他們的名字,而她只能迷茫的睜著老邁的眼睛,連這樣也很吃力。
Thumbnail
即將到來的母親節。 每年的母親節我們家都是到外公外婆家過,而每年回去的目的都是吃個飯、睡一晚,隔天便回家。彷彿我們是在幫別人過,而不是自己的母親。我家的父親也從來不會想要幫母親慶祝,可以說我們家的氣氛一直都是如此,回母親的娘家感覺只是盡我們身為晚輩的義務。 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像個機器人或是AI,
Thumbnail
母親是舊社會裡的童養媳,因故改嫁給我的外省老兵老爸之後,慢慢地從寄人籬下到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處。一輩子困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心胸不甚開闊,尤其是我母親,芝麻綠豆的事看得比天還大,不開心的事可以記上好幾年。   如同電視劇裡的情節,在童養家庭裡有許多人與事也不是好相與的。雖然改嫁給了我爸,母親
約莫十年前開始,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父母年華老去,或許這是很多人都曾經有過的經歷,相信每個人的經歷或多或少有些相似。 與父母的關係好像在自己成家之後斷了音訊,正確來說,我的工作、家務及育兒的時間幾乎是我的全部,現在回想那時候投入在自己的生活,已經有些超過負荷,因而忽略了與原生家庭親人之間情感的連結。
爬山時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子一小段對話,媽媽說了某一位朋友的很多缺點,當中還夾雜一些抱怨批評的話。兒子聽了後回答說:「媽您老是看到人家的缺點,人家也是有很多優點,只是您沒有仔細察覺而已。」因距離遠了,聽不到母子接下來的對話,聽了母子這一番對話,心有所感。 在我們生活中接觸最多就是人,不知不覺中我們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