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往往是因為需要硬撐起來保護內在脆弱的防護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photo by Pexels

photo by Pexels

今天看了一段短影片,個人覺得充滿教育意義,不嚴肅且自然的生活互動,是最棒的教材和反思。

  

是一部非常可愛的短影片,大家一定會有同感,不過我看到了更多,很想和大家分享。

  

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因為媽媽收走平板而不開心,便打包行李要離家出走。影片中看到女孩小小的身影背著可愛的大背包,嫩嫩的小手臂拉著另一個行李箱,氣呼呼地從家門口離開。

  

沒錯,她頭也不回,瀟灑的離開,雖然中途還回頭看了媽媽幾眼,但那眼神中除了表達不滿之外,更充滿了堅定和肯定自我的自信。

  

小女孩也很勇敢的為了自己的決定走了一小段路,也許在路上領悟到了什麼,也許是不滿的情緒也漸漸緩和下來,最後女孩還是朝著「家」的方向回來了。

  

肩背著一直滑落的背包,手拖著行李的女孩回來了,但她的臉色仍如暗淡的月色一般,也許是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也許經歷了一趟旅程後,覺察到了什麼而感到不好意思。

  

小女孩天真無邪的臉龐上,寫滿了五味雜陳,眉皺著,嘴也扁著地望向媽媽,希望獲得心靈上的支持。

  

「你要不要回家吃披薩?」媽媽的一句話接住了小女孩不知所措的心,瞬間明亮的一抹微笑綻放。

  

。。。

  

大家一定也和我一樣被影片裡的小女孩逗笑,因為我們知道孩子還小,這樣的行為在大人眼中看起來是天真可愛,所以也很願意包容。

  

但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果影片的事件替換成類似我們與孩子的生活互動,而主角換成是大一點的孩子、學生,我想大家就不會覺得可愛,反而是可惡,然後各種衝突一觸即發。

  

我們常常會認為某個年紀的孩子就應該要會做什麼,和不可以做什麼。「小小年紀就這樣不懂事,是該給點教訓,否則長大還得了......。」

  

這是普遍聽得見詮釋孩子「非事實」的語句,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我們的孩子、學生,也只不過是年長了影片中的小女孩4、5歲,可是我們的包容卻變少了。

  

大人往往在這個階段也會陷入一種迷思,一種孩子幾歲就要有幾歲的樣子,彷彿那個標準是正確的指標。但這樣反而忽略了孩子的獨特性,也否認了孩子也會有生活的壓力。

  

當孩子漸漸脫離可愛懵懂期,大人對孩子的愛也就會隨之變動,常常不是柔軟,反而是僵硬。

  

其實孩子一直都需要我們的理解和包容,尤其是卡在青春期風暴的孩子,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處在發展的爆發期,要從內在混亂之中找回規律,對他們而言經常是徬徨不安的。

  

「憤怒」往往是需要硬撐起來保護自己脆弱的防護罩,只是我們沒有看懂,甚至誤認為那是他們的攻擊,於是親子衝突越演越烈,二敗俱傷。

  

孩子也有自己的修復能力,只要相信彼此,不論是孩子或是我們,都能在這場青春期風暴裡獲得情緒自由。

  

在一定安全的範圍內包容孩子,讓孩子安全健康的表達他們的情緒和不安,讓這個重要階段的成長歷程,因為相信和包容而獲得支持彼此的力量。

  

當力量慢慢茁壯,我們也就有了好好照顧自己的能力。

  

讓我們再看一次影片,這次將主角換成自己的孩子、學生,那個剛剛可能和你頂嘴或唱反調的孩子、學生,現在你的心情是否有所轉變呢?

  

孩子不是壞,只是需要一些時間整理自己,而我們要做的不是批判,而是多點耐心去陪伴和理解。

  

當孩子波濤洶湧的內在之旅接近尾聲,你會再次見到,那明亮的一抹微笑綻放。


  

  

影片放在留言區喔!





歡迎你贊助與支持我的文字書寫。感謝你的停留與閱讀。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字,請給我一個鼓勵的愛心或追蹤、分享喔!


謝謝陪伴我們的那些故事。即使長大了,也不要忘了我們仍然是個孩子。祝福你的每一天都能夠在紛擾裡找回平靜和溫柔自在。

在這裡可以搜尋微微的粉絲專頁:棉花糖的晴天暖綿綿 

點此連結即可線上聽微微說故事:微微的原創晚安故事



慢下來,才能看見與理解孩子,而我們也能在「慢」裡找回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孩子的思考比不上大人有較大的彈性空間,有時候孩子不是故意或是耍脾氣,而是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或是不知道要做什麼?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只是父母急著要解決當下的問題而忍不住衝出了情緒。
「孩子啊!在成長的路上有時會好辛苦的,很欣慰你從未因此放棄」   週五聽兒子說了一件讓我很心疼也很錯愕的事,到現在心裡仍然有點緊繃。   「我媽媽說你是壞孩子,會和老師頂嘴,要我不要一直去跟你玩,會被帶壞等等......」兒子說X同學在當天和他說了數次,他覺得非常難過也生氣,但只能忍著。  
掌握越多的育兒資訊,加入各種育兒社團,反而更加焦慮不安,有時還陷入一種不得不比較的新壓力。我相信大家在育兒的過程中一定也常會有這樣的時刻,育兒比天氣更加難以掌握。      懷孕時擔心肚子裡的寶寶,孩子出生後擔心他奶喝得不足、排便正不正常,還有沒有呼吸?再大一點擔心他的專注能力、行為,還有與同學
孩子的思考比不上大人有較大的彈性空間,有時候孩子不是故意或是耍脾氣,而是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或是不知道要做什麼?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只是父母急著要解決當下的問題而忍不住衝出了情緒。
「孩子啊!在成長的路上有時會好辛苦的,很欣慰你從未因此放棄」   週五聽兒子說了一件讓我很心疼也很錯愕的事,到現在心裡仍然有點緊繃。   「我媽媽說你是壞孩子,會和老師頂嘴,要我不要一直去跟你玩,會被帶壞等等......」兒子說X同學在當天和他說了數次,他覺得非常難過也生氣,但只能忍著。  
掌握越多的育兒資訊,加入各種育兒社團,反而更加焦慮不安,有時還陷入一種不得不比較的新壓力。我相信大家在育兒的過程中一定也常會有這樣的時刻,育兒比天氣更加難以掌握。      懷孕時擔心肚子裡的寶寶,孩子出生後擔心他奶喝得不足、排便正不正常,還有沒有呼吸?再大一點擔心他的專注能力、行為,還有與同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終於在倒數第二天晚上 她媽媽才和我說 她大女兒在上學期某天晚上念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給她聽 內容是,她準備好如何自殺了 跳樓死相太慘, 所以她已經開始作計畫要如何蒐集安眠藥,如何美美的死去....
以前的她世界很小,總圍繞的父母;現在的她世界寬廣,充滿了驚奇與樂趣,該學習信任,放手讓她盡情探索了!
處理小孩的衝突,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常常問題處理到後來,發現在過程中也會不時的與內在的自己相遇。即使我們都是大人了,內在也還有那個還沒有與自己、與世界和解的自己。 孩子的衝突過程是這樣的:小燕、小語一群人在玩,小安在旁邊看。看著看著,小安也想玩,便拉著小語教他。小語過去了,和小安兩個人玩得
Thumbnail
看過動畫《龍貓》嗎?有一幕是小月和小梅的媽媽躺在床上對爸爸說:「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讓人心疼。」畫面裡的母親,表情裡有很多的不捨。因為她明白當孩子表現得成熟懂事,代表內心壓抑了想耍賴、想偶爾不乖、想隨心所欲成為自己的渴望,並且盡量不惹人厭、不造成別人的麻煩。乖巧聽話的好處,是孩子換得了他人的喜愛;但付出
小孩對別人的目光總是無畏無懼,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只求快樂不想後果。對小孩子來說,何必瞻前顧後呢?一切自有家長擔當哦。 然而,這份大無畏隨著長大漸漸消失,開始在意別人的目光,而這份在意於青春期達到高峰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總是過剩,因為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雨水一落在身上便覺得天要塌下來。 心裏明明
Thumbnail
你是否曾深夜輾轉反側,思考如何保護孩子免受看不見的傷害? 當精神霸凌悄悄逼近,我們的孩子需要的不僅是避風港,更需要智慧與勇氣去面對。 本文探討如何與孩子並肩作戰,閱讀全文,讓父母的愛與智慧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孩子的世界:如何應對精神霸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精神霸凌,無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女孩透過療心卡的引導,深入瞭解了自己內心的情緒與母親間的關係糾葛。文章透過故事敘述的方式將讀者帶入了情感的區域,引人思考自我覺察與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那些事發的情緒當下,我的確是只想到以自己的立場出發,去定義別人。 也因此,引發了自己更多的焦躁與擔憂,更多的是不必要的負能量。 如果我能記得,單純用孩子的眼睛去看這整個世界的運作, 也許每一個行為的背後,其實都沒有任何多餘的意義, 只有當下孩子們之間的笑臉和哭臉才是真的,但那也是再正常不過的日常。
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經慢慢長成懂情懂愛的年紀了,但身為父母的我們,卻沒有和他們一同成長,所以當這件事的衝擊,警醒了我,父母看待小孩的濾鏡應該要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有所修正,才能適時的陪伴孩子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終於在倒數第二天晚上 她媽媽才和我說 她大女兒在上學期某天晚上念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給她聽 內容是,她準備好如何自殺了 跳樓死相太慘, 所以她已經開始作計畫要如何蒐集安眠藥,如何美美的死去....
以前的她世界很小,總圍繞的父母;現在的她世界寬廣,充滿了驚奇與樂趣,該學習信任,放手讓她盡情探索了!
處理小孩的衝突,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常常問題處理到後來,發現在過程中也會不時的與內在的自己相遇。即使我們都是大人了,內在也還有那個還沒有與自己、與世界和解的自己。 孩子的衝突過程是這樣的:小燕、小語一群人在玩,小安在旁邊看。看著看著,小安也想玩,便拉著小語教他。小語過去了,和小安兩個人玩得
Thumbnail
看過動畫《龍貓》嗎?有一幕是小月和小梅的媽媽躺在床上對爸爸說:「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讓人心疼。」畫面裡的母親,表情裡有很多的不捨。因為她明白當孩子表現得成熟懂事,代表內心壓抑了想耍賴、想偶爾不乖、想隨心所欲成為自己的渴望,並且盡量不惹人厭、不造成別人的麻煩。乖巧聽話的好處,是孩子換得了他人的喜愛;但付出
小孩對別人的目光總是無畏無懼,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只求快樂不想後果。對小孩子來說,何必瞻前顧後呢?一切自有家長擔當哦。 然而,這份大無畏隨著長大漸漸消失,開始在意別人的目光,而這份在意於青春期達到高峰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總是過剩,因為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雨水一落在身上便覺得天要塌下來。 心裏明明
Thumbnail
你是否曾深夜輾轉反側,思考如何保護孩子免受看不見的傷害? 當精神霸凌悄悄逼近,我們的孩子需要的不僅是避風港,更需要智慧與勇氣去面對。 本文探討如何與孩子並肩作戰,閱讀全文,讓父母的愛與智慧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孩子的世界:如何應對精神霸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精神霸凌,無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女孩透過療心卡的引導,深入瞭解了自己內心的情緒與母親間的關係糾葛。文章透過故事敘述的方式將讀者帶入了情感的區域,引人思考自我覺察與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那些事發的情緒當下,我的確是只想到以自己的立場出發,去定義別人。 也因此,引發了自己更多的焦躁與擔憂,更多的是不必要的負能量。 如果我能記得,單純用孩子的眼睛去看這整個世界的運作, 也許每一個行為的背後,其實都沒有任何多餘的意義, 只有當下孩子們之間的笑臉和哭臉才是真的,但那也是再正常不過的日常。
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經慢慢長成懂情懂愛的年紀了,但身為父母的我們,卻沒有和他們一同成長,所以當這件事的衝擊,警醒了我,父母看待小孩的濾鏡應該要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有所修正,才能適時的陪伴孩子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