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其實比你想得還要更努力,只是我們未曾發現

photo by Pexels

photo by Pexels

親愛的老師與爸媽,孩子不是你們想像中的那樣

  

也許是成長歷程與社會的洗禮,我們在某種思維中設下了各種界線,於是當思維只能維持在界線內時,就會出現很多盲點。

  

舉例來說,如果「專心」是界線,那麼只要是超出界線不專心的孩子,就會被大人判出局。但不專心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我們可能只想得到那幾個,而且「那幾個」幾乎全是負面的詮釋。

  

光是這樣想像就覺得很難過,孩子為何不能有不專心的時候呢?就算是大人也會在開會時不專心、和人對談時不專心,可是大人們不會因此批判自己;但孩子明明在各方面都尚未發展成熟,正需要家長、老師的協助整合與理解,可是我們總是只顧著批判和處罰。

  

這樣的詮釋並不是將真相傳達,而只是「詮釋」所看見的表面結果,我們習慣性將自己的思維方式投射向他人,甚至認為所有人都應和「我」一樣,以同一種方式思考。這就是一種普遍性的 #錯誤共識性偏誤。

  

以「專心」為例,並非要合理化孩子的所有行為,只是以大家較能理解,也較常發生的事做舉例讓大家更加明白。

  

當我們對某人有了負面期待,我們就不會對他們有特別期待,只有審視結果與批判行為。當然更不可能面帶微笑,因為孩子的「不乖」正好坐實了大人心中的詮釋,也會覺得孩子是否老跟大人作對。

  

別說孩子長期在被否定的環境中成長會造成傷害,大人如果也總認為孩子就是這樣,那麼基本上,孩子就真的會如你所想的——只能這樣了。

  

法國穆蘭一間公司的高級經理人約翰曾分享過一件事,他十六歲的女兒十分叛逆、乖張,令他們夫妻倆傷透了腦筋。 

  

一天,約翰看見女兒回家在家門口用挑釁的方式與送她回家的男孩親吻,然後無視父親因憤怒而發抖的心情,逕自走回自己的房間。

  

約翰氣得暴跳如雷,像一頭憤怒的猛獸在家裡大吼打轉。

  

這時約翰的妻子小心翼翼地對約翰說:「親愛的,我們也許並不愛我們的女兒。」

  

約翰聽到妻子的話後更加憤怒,「妳到底在說什麼?如果不愛她早就放牛吃草了,還會這樣費心教導?」

  

妻子說,「但我們從來沒有站在女兒的角度思,我們也許都太自私了,我們只會教訓她,卻從不考慮她的感受,或許,她也正為這事生氣著。」

  

約翰若有所思,他決定試試妻子的方法。於是主動向女兒道歉。

  

沒想到奇蹟出現了,女兒第一次痛哭流涕地說:「我原來以為你們對我很失望,而且,也不打算再管我了.....」

  

另一個真實事件是國小五年級的皓皓,最近上課一直搗蛋、叛逆,作業也不想寫,讓父母傷透腦筋,最後只能用強硬的方式管教約束,但可想而知這樣的管教換來的是更激烈的反抗後果,弄得全家人身心俱疲。

  

皓皓的老師覺得皓皓可能有「反社會人格」並告訴爸媽要帶去看醫師,無能為力的爸爸媽媽焦急著聽從老師的建議,帶皓皓就醫。

  

經過幾次的晤談後,終於解開了真相也撫慰了皓皓的傷。之所以無法專注只想反抗的原因,原來是老師對成績的嚴格要求,並多次以辱罵方式指責皓皓成績達不到標準是因為懶惰、沒有羞恥心,也沒有上進心。

  

「反正老師就覺得我很爛,那我就爛到底,爛給他看。反正我就是沒救了!」皓皓哭著說出內心的委屈。


請善待我們的孩子

  

生活中,很多人都非常積極、努力地試圖要改變他人,一旦事與願違就草草以批判結尾,其實原因就在於「不願意」換位思考。

  

當無法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時,自然無法進入對方的內心,問題也仍舊原封不動在原地繼續阻礙著你們的關係。

  

身為大人的我們,每天也會有大大小小的壓力,也會有負面情緒產生,某些時刻,我們的內心也和孩子一樣需要被看見和理解,也許在看著孩子「不乖」的同時,內心的警報器被緊急拉起了。

  

「是不是因為...?一定是我沒教好......」在大人的心裡泛起了各種擔憂和生氣。

  

教養沒有正確解答,唯一確定的是相信我們的孩子需要的是協助,而不是更多的批判和處罰。也相信自己只要慢下來就能感受到自己是與孩子同在的。

  

如果我們都可以多用一種不同的方式去看待孩子,我保證,你會看見孩子其實比你想得還要更努力。

  


  


  


歡迎你贊助與支持我的文字書寫。感謝你的停留與閱讀。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字,請給我一個鼓勵的愛心或追蹤、分享喔!


謝謝陪伴我們的那些故事。即使長大了,也不要忘了我們仍然是個孩子。祝福你的每一天都能夠在紛擾裡找回平靜和溫柔自在。

在這裡可以搜尋微微的粉絲專頁:棉花糖的晴天暖綿綿 

點此連結即可線上聽微微說故事:微微的原創晚安故事


  



慢下來,才能看見與理解孩子,而我們也能在「慢」裡找回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