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其實比你想得還要更努力,只是我們未曾發現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photo by Pexels

photo by Pexels

親愛的老師與爸媽,孩子不是你們想像中的那樣

  

也許是成長歷程與社會的洗禮,我們在某種思維中設下了各種界線,於是當思維只能維持在界線內時,就會出現很多盲點。

  

舉例來說,如果「專心」是界線,那麼只要是超出界線不專心的孩子,就會被大人判出局。但不專心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我們可能只想得到那幾個,而且「那幾個」幾乎全是負面的詮釋。

  

光是這樣想像就覺得很難過,孩子為何不能有不專心的時候呢?就算是大人也會在開會時不專心、和人對談時不專心,可是大人們不會因此批判自己;但孩子明明在各方面都尚未發展成熟,正需要家長、老師的協助整合與理解,可是我們總是只顧著批判和處罰。

  

這樣的詮釋並不是將真相傳達,而只是「詮釋」所看見的表面結果,我們習慣性將自己的思維方式投射向他人,甚至認為所有人都應和「我」一樣,以同一種方式思考。這就是一種普遍性的 #錯誤共識性偏誤。

  

以「專心」為例,並非要合理化孩子的所有行為,只是以大家較能理解,也較常發生的事做舉例讓大家更加明白。

  

當我們對某人有了負面期待,我們就不會對他們有特別期待,只有審視結果與批判行為。當然更不可能面帶微笑,因為孩子的「不乖」正好坐實了大人心中的詮釋,也會覺得孩子是否老跟大人作對。

  

別說孩子長期在被否定的環境中成長會造成傷害,大人如果也總認為孩子就是這樣,那麼基本上,孩子就真的會如你所想的——只能這樣了。

  

法國穆蘭一間公司的高級經理人約翰曾分享過一件事,他十六歲的女兒十分叛逆、乖張,令他們夫妻倆傷透了腦筋。 

  

一天,約翰看見女兒回家在家門口用挑釁的方式與送她回家的男孩親吻,然後無視父親因憤怒而發抖的心情,逕自走回自己的房間。

  

約翰氣得暴跳如雷,像一頭憤怒的猛獸在家裡大吼打轉。

  

這時約翰的妻子小心翼翼地對約翰說:「親愛的,我們也許並不愛我們的女兒。」

  

約翰聽到妻子的話後更加憤怒,「妳到底在說什麼?如果不愛她早就放牛吃草了,還會這樣費心教導?」

  

妻子說,「但我們從來沒有站在女兒的角度思,我們也許都太自私了,我們只會教訓她,卻從不考慮她的感受,或許,她也正為這事生氣著。」

  

約翰若有所思,他決定試試妻子的方法。於是主動向女兒道歉。

  

沒想到奇蹟出現了,女兒第一次痛哭流涕地說:「我原來以為你們對我很失望,而且,也不打算再管我了.....」

  

另一個真實事件是國小五年級的皓皓,最近上課一直搗蛋、叛逆,作業也不想寫,讓父母傷透腦筋,最後只能用強硬的方式管教約束,但可想而知這樣的管教換來的是更激烈的反抗後果,弄得全家人身心俱疲。

  

皓皓的老師覺得皓皓可能有「反社會人格」並告訴爸媽要帶去看醫師,無能為力的爸爸媽媽焦急著聽從老師的建議,帶皓皓就醫。

  

經過幾次的晤談後,終於解開了真相也撫慰了皓皓的傷。之所以無法專注只想反抗的原因,原來是老師對成績的嚴格要求,並多次以辱罵方式指責皓皓成績達不到標準是因為懶惰、沒有羞恥心,也沒有上進心。

  

「反正老師就覺得我很爛,那我就爛到底,爛給他看。反正我就是沒救了!」皓皓哭著說出內心的委屈。


請善待我們的孩子

  

生活中,很多人都非常積極、努力地試圖要改變他人,一旦事與願違就草草以批判結尾,其實原因就在於「不願意」換位思考。

  

當無法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時,自然無法進入對方的內心,問題也仍舊原封不動在原地繼續阻礙著你們的關係。

  

身為大人的我們,每天也會有大大小小的壓力,也會有負面情緒產生,某些時刻,我們的內心也和孩子一樣需要被看見和理解,也許在看著孩子「不乖」的同時,內心的警報器被緊急拉起了。

  

「是不是因為...?一定是我沒教好......」在大人的心裡泛起了各種擔憂和生氣。

  

教養沒有正確解答,唯一確定的是相信我們的孩子需要的是協助,而不是更多的批判和處罰。也相信自己只要慢下來就能感受到自己是與孩子同在的。

  

如果我們都可以多用一種不同的方式去看待孩子,我保證,你會看見孩子其實比你想得還要更努力。

  


  


  


歡迎你贊助與支持我的文字書寫。感謝你的停留與閱讀。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字,請給我一個鼓勵的愛心或追蹤、分享喔!


謝謝陪伴我們的那些故事。即使長大了,也不要忘了我們仍然是個孩子。祝福你的每一天都能夠在紛擾裡找回平靜和溫柔自在。

在這裡可以搜尋微微的粉絲專頁:棉花糖的晴天暖綿綿 

點此連結即可線上聽微微說故事:微微的原創晚安故事


  



慢下來,才能看見與理解孩子,而我們也能在「慢」裡找回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今天看了一段短影片,個人覺得充滿教育意義,不嚴肅且自然的生活互動,是最棒的教材和反思。是一部非常可愛的短影片,大家一定會有同感,不過我看到了更多,很想和大家分享。 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因為媽媽收走平板而不開心,便打包行李要離家出走。影片中看到女孩小小的身影背著可愛的大背包,嫩嫩的
孩子的思考比不上大人有較大的彈性空間,有時候孩子不是故意或是耍脾氣,而是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或是不知道要做什麼?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只是父母急著要解決當下的問題而忍不住衝出了情緒。
「孩子啊!在成長的路上有時會好辛苦的,很欣慰你從未因此放棄」   週五聽兒子說了一件讓我很心疼也很錯愕的事,到現在心裡仍然有點緊繃。   「我媽媽說你是壞孩子,會和老師頂嘴,要我不要一直去跟你玩,會被帶壞等等......」兒子說X同學在當天和他說了數次,他覺得非常難過也生氣,但只能忍著。  
掌握越多的育兒資訊,加入各種育兒社團,反而更加焦慮不安,有時還陷入一種不得不比較的新壓力。我相信大家在育兒的過程中一定也常會有這樣的時刻,育兒比天氣更加難以掌握。      懷孕時擔心肚子裡的寶寶,孩子出生後擔心他奶喝得不足、排便正不正常,還有沒有呼吸?再大一點擔心他的專注能力、行為,還有與同學
今天看了一段短影片,個人覺得充滿教育意義,不嚴肅且自然的生活互動,是最棒的教材和反思。是一部非常可愛的短影片,大家一定會有同感,不過我看到了更多,很想和大家分享。 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因為媽媽收走平板而不開心,便打包行李要離家出走。影片中看到女孩小小的身影背著可愛的大背包,嫩嫩的
孩子的思考比不上大人有較大的彈性空間,有時候孩子不是故意或是耍脾氣,而是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或是不知道要做什麼?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只是父母急著要解決當下的問題而忍不住衝出了情緒。
「孩子啊!在成長的路上有時會好辛苦的,很欣慰你從未因此放棄」   週五聽兒子說了一件讓我很心疼也很錯愕的事,到現在心裡仍然有點緊繃。   「我媽媽說你是壞孩子,會和老師頂嘴,要我不要一直去跟你玩,會被帶壞等等......」兒子說X同學在當天和他說了數次,他覺得非常難過也生氣,但只能忍著。  
掌握越多的育兒資訊,加入各種育兒社團,反而更加焦慮不安,有時還陷入一種不得不比較的新壓力。我相信大家在育兒的過程中一定也常會有這樣的時刻,育兒比天氣更加難以掌握。      懷孕時擔心肚子裡的寶寶,孩子出生後擔心他奶喝得不足、排便正不正常,還有沒有呼吸?再大一點擔心他的專注能力、行為,還有與同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最近我為了孩子無傷大雅的謊話傷透腦筋 也許有人會說:誰不說謊 也有人說:聽聽看他為什麼說謊 當然也有人說:孩子會說謊是因為怕被修理 但真的只有我們想的這樣嗎? 我的兩個寶貝擁有完全不同的個性 我和我老公常在說: 根本就是一個小劉聰達和一個小黃雨欣🤣 一個總希望做到人人滿意人人好 然後總寧可委屈自己
Thumbnail
有時不禁懷疑,是不是家長太“盡責”,小孩才會越來越不懂得照顧自己? 譬如說,一歲的孩子吃飯,當然是家長餵食才吃得又快又乾淨,讓孩子自行吃飯簡直是自討苦吃,他們連湯匙也拿不穩,你能忍受他們用手抓飯抓菜再摸頭摸衣服嗎?他們自行舀飯肯定弄得滿桌滿地也是,本來十分鐘完成的事,讓他們自己吃卻可能花上一小時。
Thumbnail
這社會似乎有個既定的框架和時程表, 到了什麼年紀應該做什麼, 什麼年紀不應該做什麼, 太多的應該不應該, 反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Thumbnail
其實大人怎麼做,孩子都在看,甚至什麼都沒做,敏感的孩子也感受到大人的情緒溫度。並不是不吼叫、不暴走,就叫做情商很好。冷暴力帶來的傷害也不容忽視,常常焦慮、不耐、面無表情、冷淡、緊張等情緒,孩子都感受得到,積累下來,容易複製爸媽的情緒模式,成為沒有同理、容易失序的孩子。
Thumbnail
書的內容可以算是頗具爭議吧?這本書大致上是在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並不如一般大眾想的如此重要,除了最極端的例子外。 不管你走的是Love&Peace的愛的教育,還是鐵血的斯巴達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不大,遠遠不如孩子的同儕團體環境的影響。 作者提倡父母不要把對孩子的教養責任看的過於沉重,花時
Thumbnail
妹妹5歲生日那周,妹妹忽然發燒,咳嗽又嘔吐,先讓妹妹在家休息一天。隔天早上,妹妹的病已經好了大半,我邊催促姐姐邊叫妹妹起床,打算今天妹妹就可以回去幼兒園上課了。 但妹妹呆呆的坐在床上,叫她換衣服,刷牙,上廁所,依然聞風不動。我問她是不是不想去上學?她微微的點點頭,我問她為什麼?她說:「我會想媽麻~」
Thumbnail
在陪著女兒成長的這幾年,我才驚覺,原來我在教導女兒的過程中,其實更是在挖掘那個還沒完全蛻變的自己。 我才真正了解到,想要培養一個有自信的女兒,我必須先找到如何累積自己自信心的方法和過程,我也才知道,想要培養女兒擁有更多的勇氣,我必須先學會勇敢,才有機會找出自己是如何長出勇氣的
作者:錢兒媽(白雁飛) 摘自:如何出版社《慢養:用等待和陪伴,教出開朗從容的孩子》 ●精選書摘 一次,我和兒子的英語老師交流。她告訴我,錢兒英文進步很快,主要原因是他的中文很好。這讓我非常意外。 我年少時,外婆是常年駐外的記者,她總跟我叨唸說,「要好好把文學底子打好,不然以後英文學不好,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最近我為了孩子無傷大雅的謊話傷透腦筋 也許有人會說:誰不說謊 也有人說:聽聽看他為什麼說謊 當然也有人說:孩子會說謊是因為怕被修理 但真的只有我們想的這樣嗎? 我的兩個寶貝擁有完全不同的個性 我和我老公常在說: 根本就是一個小劉聰達和一個小黃雨欣🤣 一個總希望做到人人滿意人人好 然後總寧可委屈自己
Thumbnail
有時不禁懷疑,是不是家長太“盡責”,小孩才會越來越不懂得照顧自己? 譬如說,一歲的孩子吃飯,當然是家長餵食才吃得又快又乾淨,讓孩子自行吃飯簡直是自討苦吃,他們連湯匙也拿不穩,你能忍受他們用手抓飯抓菜再摸頭摸衣服嗎?他們自行舀飯肯定弄得滿桌滿地也是,本來十分鐘完成的事,讓他們自己吃卻可能花上一小時。
Thumbnail
這社會似乎有個既定的框架和時程表, 到了什麼年紀應該做什麼, 什麼年紀不應該做什麼, 太多的應該不應該, 反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Thumbnail
其實大人怎麼做,孩子都在看,甚至什麼都沒做,敏感的孩子也感受到大人的情緒溫度。並不是不吼叫、不暴走,就叫做情商很好。冷暴力帶來的傷害也不容忽視,常常焦慮、不耐、面無表情、冷淡、緊張等情緒,孩子都感受得到,積累下來,容易複製爸媽的情緒模式,成為沒有同理、容易失序的孩子。
Thumbnail
書的內容可以算是頗具爭議吧?這本書大致上是在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並不如一般大眾想的如此重要,除了最極端的例子外。 不管你走的是Love&Peace的愛的教育,還是鐵血的斯巴達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不大,遠遠不如孩子的同儕團體環境的影響。 作者提倡父母不要把對孩子的教養責任看的過於沉重,花時
Thumbnail
妹妹5歲生日那周,妹妹忽然發燒,咳嗽又嘔吐,先讓妹妹在家休息一天。隔天早上,妹妹的病已經好了大半,我邊催促姐姐邊叫妹妹起床,打算今天妹妹就可以回去幼兒園上課了。 但妹妹呆呆的坐在床上,叫她換衣服,刷牙,上廁所,依然聞風不動。我問她是不是不想去上學?她微微的點點頭,我問她為什麼?她說:「我會想媽麻~」
Thumbnail
在陪著女兒成長的這幾年,我才驚覺,原來我在教導女兒的過程中,其實更是在挖掘那個還沒完全蛻變的自己。 我才真正了解到,想要培養一個有自信的女兒,我必須先找到如何累積自己自信心的方法和過程,我也才知道,想要培養女兒擁有更多的勇氣,我必須先學會勇敢,才有機會找出自己是如何長出勇氣的
作者:錢兒媽(白雁飛) 摘自:如何出版社《慢養:用等待和陪伴,教出開朗從容的孩子》 ●精選書摘 一次,我和兒子的英語老師交流。她告訴我,錢兒英文進步很快,主要原因是他的中文很好。這讓我非常意外。 我年少時,外婆是常年駐外的記者,她總跟我叨唸說,「要好好把文學底子打好,不然以後英文學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