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4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料理與學術

開始認真的做料理之後,發現料理和學術有許多共通之處。

學過研究方法的人都知道,一般而言論文內容的結構分成五個章節:緒論、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結論。

緒論:包括動機、問題意識、目的。

文獻探討:對研究題目的過去相關研究與理論先爬梳一番。

研究方法:根據前兩章決定採取什麼樣的研究設計,把方法講清楚。

研究結果:實際執行後得到的成果。

結論:以研究結果與序論的動機、目的對照,看看是不是解決了一開始提出的問題,並對研究的限制所導致的結果泛用性提出說明,最後可以以現在的成果展望未來可能進行的研究。

而我做料理前的思考過程也是這樣的:

緒論:我為什麼要做料理?為什麼料理可以隨便?我想透過料理達成什麼目標?我要做出什麼樣的料理?

文獻探討:今天我想做的這道料理到底怎麼定義?其他人是怎麼做的?

研究方法:經過前面的思考與資料蒐集,決定要怎麼作這道料理。包括食材、調味、步驟。

研究結果:實際進廚房執行,完成後上桌享用。

結論:透過上桌食用,自評並徵求或觀察共食者的反應,當成往後料理的參考。

不過想出一個研究題目不是那麼簡單。根據我的碩論指導老師所說,你得先對某個議題有興趣,或是先熟悉某個理論或研究方法,再去發展出一個能對這個領域有貢獻、實際可行並能產出有意義成果的研究。

落實到料理,你得先對某道料理有興趣(自己很想吃或是有人很想吃),或是先看了很多人做同一道料理,或是你已經對某種料理技巧很熟悉,才有辦法下廚做出自己和某人都覺得好吃的成果。

更後設的思考是,你在長期不斷的料理實踐中,隨著學習各種料理的過程,發展出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實作流程,形成自己的料理哲學,而且能夠在實際應用後獲得滿意的成果。對我而言,這個哲學就是「隨便」。

這一系列預計說明我為什麼開始每週天做四天晚餐,怎麼樣提高成功率,不讓料理成為心理負擔,最後得到「隨便做料理」的心法。

(隨便做料理前言之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