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滅頂與生還: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已經終結的毀滅,已經走到盡頭的人生,沒有人說過,因為從來沒有人回來訴說自己的思維故事。滅頂者就算有紙和筆,也無法做見證,因為他們的死亡早在軀體死亡之前就已開始。在死亡來臨前數週或數個月,他們已經失去了觀察、記憶、比較和表達的能力。我們是代替他們發言,代表他們發言。」

自二戰後坊間不乏紀錄當年見聞的作品,而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於集中營倖存後便一直活在愧疚與抑鬱中,他用往後四十年餘生中孜孜不倦地寫作並努力用文字與思考抵抗記憶的不可靠以還原歷史真相。《滅掉與生還》是李維最後一部作品,書中鉅細無遺地刻劃了集中營內的種種細節與剖析內裏的各種灰色地帶、及人性的多面性與掙扎,也是此生對納粹大屠殺反思的總結。

滅頂與生還|普利摩李維

滅頂與生還|普利摩李維

⛓️見證本身就是一種反抗行為

「集中營的歷史幾乎都是由像我這樣從未觸及底層的人所書寫。但觸及底層的那些人或是無法活著回來,或是因為飽受折磨和不解,喪失了觀察能力。」

作者意識到記憶並不可靠,時間會對主體的記憶帶來不一樣的結果,成點、模糊、公式化,或者受到後來聽聞的影響。創傷者過濾記憶,扭曲記憶,選擇不相信,記憶自我保護,假裝自己早已遠離傷痛;逼害者則可能以記憶空白作為一種辯護策略,最後變成真正的遺忘。

當我們嘗試透過不同作品來還原歷史時,我們必須了解到這些片段都是主觀的、被簡化的、或是有部分訊息被刻意隱藏。拒絕簡化以及二分法,認知到集中營的複雜性,以及在那裡的人類命運多樣性是客觀認知這段歷史的前提。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逃避自由》中,佛洛姆提到一種常見的誤解是認定像希特勒這樣的人之所以能獲得掌控整個國家的巨大權力,完全只憑藉著他的狡黠與欺騙手段,他的組織是以武力獲取統治權,而所有受統治的人,只能被視為遭受背叛與恐怖酷行的無意志個體。

但其實有人面對他人的過錯,或自己的過錯,會轉過身去假裝沒看見,假裝於自己無關。大多數德國人在希特勒當權那十二年間就是這麼做的,妄想沒看見就是不知情,不知情就能減輕他們身為共犯默許縱容的罪。除了集中營的受害者可以成為加害者以外,這些「沉默的共犯」在這段傷痛也擔任重要的角色。

鄂蘭:「任何人若放棄是非善惡的判斷力向威權低頭,再平庸的人也會導致最極端的惡,其殺傷力不亞於希特勒等邪惡狂徒。」

⛓️作品的現代性

當現代人檢視過往這段歷史時,就好像是觀察一座已長時間停止活動的火山。「人們逐漸將人性中的黑暗力量歸屬於僅存於中世紀或更早期的歷史產物,並認定這些力量來自缺乏知識,或肇始於偽善的王權或教宗所領導的狡黠體制。」

約翰.杜威曾大力陳述這項事實:「對我們的民主政體造成最嚴重威脅的,並非其他極權國家的存在,而是存於我們自身的態度,內建於我們的組織和制度,使外在權威、紀律、規範和對外國領袖的依賴佔了上風。真正的戰場其實就在我們身上,內在於我們內心與我們的體系之中」。

大眾想像越來越傾向簡化和刻板印象,而這個現象並不限於對近代或過去歷史悲劇的認知。實際上我們對於體會他人經驗感到困難或無能,是十分普遍的現象,而且他人經驗發生的時間、地點或性質距離我們越遙遠,這個現象就越明顯。我們會傾向於把他人的經驗轉化成我們的「類似」經驗。為了加速對於事情的了解和判斷,思考方法往往會不自覺走向了二分局面,而忽略和壓縮事情的全貌和細節。「渴望簡化無可厚非,但只要認清那是簡化,不錯將簡化當成現實,那麼簡化就有其用處。」

作品敘述的雖然是二戰時期的歷史,但當中所提出的批判依然相當有現代性。作者認為有些事情有可能會重演,換一個形式,就在相隔短短數十年之後捲土重來。而重要的是不要惰於思考,保持批判與自省,擁有獨立的想法而避免陷於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


延伸閱讀:


💖|如果喜歡文章請按下 愛心|

🔮|對內容感興趣請按下 追蹤|

🧋|文章若有幫助也歡迎 贊助|

工餘時間持續創作並不容易嗚~

任何一種支持都給我敲大動力!(´▽`ʃ♡ƪ)



人生就是由無數一頁頁構成的書。 當感覺快要活不下去的時候,試著再翻多一頁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作者就曾描述集中營的日子就像是一種暫時的生存,一種無明確日子的暫時生存(provisional existence)。我不曾有集中營的經驗,可我罹患憂鬱症的經歷對我而讓就像座心靈上的集中營,你無法走出去,也沒有人能夠走進來。
脫北者和人權倡議者朴研美在上一本著作《為了活下去》講述了她逃離北韓的經過,而這次她則把焦點轉向正在撕裂美國社會的文化鬥爭、身分認同政治和威權主義傾向,挺身對大眾敲下警鐘。 ❃ 群體思考與取消文化|寡頭政治與自製矛盾|捍衛自由 ❃
作者就曾描述集中營的日子就像是一種暫時的生存,一種無明確日子的暫時生存(provisional existence)。我不曾有集中營的經驗,可我罹患憂鬱症的經歷對我而讓就像座心靈上的集中營,你無法走出去,也沒有人能夠走進來。
脫北者和人權倡議者朴研美在上一本著作《為了活下去》講述了她逃離北韓的經過,而這次她則把焦點轉向正在撕裂美國社會的文化鬥爭、身分認同政治和威權主義傾向,挺身對大眾敲下警鐘。 ❃ 群體思考與取消文化|寡頭政治與自製矛盾|捍衛自由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奧許維茲之後,寫抒情詩是野蠻的」,阿多諾的這段話說明了後面世代的現代人的責任。我們需要去處理那些沒被完成的事情。世界裡發生的苦難需要在世界裡被解答、被承擔、被償還、被平反。我們需要去把那岔出去的道路塗銷掉、去把走錯路的罰單繳清。然後我們才能回去,才能重新去推進。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當然,我們不能消抹掉歷史,不能消抹掉那些確實發生過、甚至仍在發生的苦痛。但我們可以不去把它納入所謂的歷史進程當中。我們需要嚴格地去指出,那些事情不是我們通往更好世界的必經之路。沒有人應該要為了更好的世界被以那樣的方式犧牲。大屠殺不可能--或者說不可以在歷史裡面得到證成/稱義。
Thumbnail
我很推薦大家去看的原因,就是在孤獨中總有個能意外理解、並成為你好夥伴的人,當在戰場上你只能被量化成效判斷有沒有用時,仍有那麼一個人是純粹的擔心你、為你想發揮的喜好展現熱情而大力鼓掌,一起對著彼此說聲「我要活著,你也要活著」的人,也為自己開始有了找尋「為什麼」的動力。
Thumbnail
李維:「當眾排便都是一種巨大的痛苦──這是文明並未為我們準備的創傷,在人類尊嚴上的深深傷口,一種下流而不祥的挑釁,同時也是蓄意而不必要的兇殘體現。」──《草莓與灰燼》〈牲口列車〉,263 頁。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他在此書分享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分析集中營倖存者的心理特徵。 整本書以敘事性的方式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看到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些故事及心理分析的內容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中一段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本來決定讀小說好好放鬆心情,結果月中買下這本書就按捺不住翻開。光從書名可見,這本書與輕鬆愉快絕緣。吁~就讓我的腦袋繼續喝苦茶吧! 此書的作者 — 普利摩·李維是尤太裔的意大利人。青年時期參與反法西斯游擊隊的行動之際,不幸被民兵逮捕。 為免遭到槍決,他只好承認自己是尤太人,以換取送往集中營的機會。
「我們都和希特勒分享著同一星球,也分享著許多他的執迷;我們真正改變的比我們所以為的還要少。我們喜歡我的的生存空間。我們幻想著摧毀政府。我們貶抑科學。我們夢想災難將至。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某種星球的受害者,那麼我們就朝向希特勒更趨近一步。如果我們相信屠殺是猶太人、德國人、波蘭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或任何
Thumbnail
信仰可以引領你到一個高度, 但偏執會吞噬你; 信賴可以幫助你走出困境, 但依賴會控制你。
  「在奧許維茲之後,寫抒情詩是野蠻的」,阿多諾的這段話說明了後面世代的現代人的責任。我們需要去處理那些沒被完成的事情。世界裡發生的苦難需要在世界裡被解答、被承擔、被償還、被平反。我們需要去把那岔出去的道路塗銷掉、去把走錯路的罰單繳清。然後我們才能回去,才能重新去推進。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當然,我們不能消抹掉歷史,不能消抹掉那些確實發生過、甚至仍在發生的苦痛。但我們可以不去把它納入所謂的歷史進程當中。我們需要嚴格地去指出,那些事情不是我們通往更好世界的必經之路。沒有人應該要為了更好的世界被以那樣的方式犧牲。大屠殺不可能--或者說不可以在歷史裡面得到證成/稱義。
Thumbnail
我很推薦大家去看的原因,就是在孤獨中總有個能意外理解、並成為你好夥伴的人,當在戰場上你只能被量化成效判斷有沒有用時,仍有那麼一個人是純粹的擔心你、為你想發揮的喜好展現熱情而大力鼓掌,一起對著彼此說聲「我要活著,你也要活著」的人,也為自己開始有了找尋「為什麼」的動力。
Thumbnail
李維:「當眾排便都是一種巨大的痛苦──這是文明並未為我們準備的創傷,在人類尊嚴上的深深傷口,一種下流而不祥的挑釁,同時也是蓄意而不必要的兇殘體現。」──《草莓與灰燼》〈牲口列車〉,263 頁。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他在此書分享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分析集中營倖存者的心理特徵。 整本書以敘事性的方式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看到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些故事及心理分析的內容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中一段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本來決定讀小說好好放鬆心情,結果月中買下這本書就按捺不住翻開。光從書名可見,這本書與輕鬆愉快絕緣。吁~就讓我的腦袋繼續喝苦茶吧! 此書的作者 — 普利摩·李維是尤太裔的意大利人。青年時期參與反法西斯游擊隊的行動之際,不幸被民兵逮捕。 為免遭到槍決,他只好承認自己是尤太人,以換取送往集中營的機會。
「我們都和希特勒分享著同一星球,也分享著許多他的執迷;我們真正改變的比我們所以為的還要少。我們喜歡我的的生存空間。我們幻想著摧毀政府。我們貶抑科學。我們夢想災難將至。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某種星球的受害者,那麼我們就朝向希特勒更趨近一步。如果我們相信屠殺是猶太人、德國人、波蘭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或任何
Thumbnail
信仰可以引領你到一個高度, 但偏執會吞噬你; 信賴可以幫助你走出困境, 但依賴會控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