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科技樂觀主義者宣言:創新的最大敵人是高估風險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Hi 我是 VK~

這期電子報來聊聊身為科技樂觀主義者的 a16z 共同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前 Coinbase CTO 的 Balaji Srinivasan 他們對於科技進步的思考、科技的終極目的是什麼和創新的最大敵人。

今天會深入聊 Marc 的最新文章 〈The Techno-Optimist Manifesto〉。以及,近期出版的《The Anthology of Balaji》之中收入了 Balaji 的文章和訪談。

歡迎收聽、追蹤《VK 科技閱讀時間》的 Podcast(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

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VK 科技閱讀時間》。


邀請填寫問卷

在先前的近況更新中,有提到未來有計畫推出付費版的電子報內容。目前正如火如荼籌備中~

想邀請你花 3 分鐘的時間填寫「《VK科技閱讀時間》電子報付費方案前測問卷」。

這份問卷是想在推行付費電子報前,了解你在電子報的閱讀體驗、對付費電子報的想法。

如果你是新讀者的話,歡迎閱讀這篇文,幫助你快速認識《VK科技閱讀時間》正在做的事,推薦的期/集數。

謝謝你的時間,祝有個美好的一天!


科技樂觀主義者宣言:創新的最大敵人是高估風險

談到美國矽谷的新創或科技公司,多少都會提到知名創投 a16z。過去在幾期電子報/Podcast 中,或多或少提到這家年輕創投。過去投過 Skype、Facebook、Twitter 等,也催生出不少獨角獸。

與眾多老牌創投業者中,不論是 1972 年成立的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凱鵬華盈(KPCB),或是 1983 年成立的 Accel Partner 等。目前僅成立 14 年的 a16z 算是相當年輕的知名創投。

有趣的是,a16z 兩位共同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Ben Horowitz 都沒有在創投業的經驗,但剛成立的一年半內,他們籌了近 10 億美元,也讓他們備受關注。(你可能猜到 a16z 的由來,是兩位共同創辦人的姓,A-Z 中間隔了 16 個字母)

自建媒體渠道的年輕創投 a16z

年輕創投要在各家老牌創投林立的戰場中被看見,勢必採取不同以往的做法。有印象的話,有期電子報討論過他們借鏡好萊塢的超級經紀模式,讓他們成功受到青睞。

此外,他們也是很早就開始自建曝光渠道的創投。像是 2021 年自建科技媒體網站《Future》,但沒多久就收掉,目前內容直接更新在他們官網。

無論是共同創辦人 Marc、Ben,或是負責 web3 的合夥人 Chris Dixon、負責遊戲和 AI 領域等的 Andrew Chen 都在 X 上有不少追蹤,追蹤數分別為 120 萬、63 萬、88 萬、27 萬。

自建曝光渠導有些歷史因素,原先是主流媒體寵兒的 a16z 因為力捧矽谷「惡血」事件原型 Theranos 創辦人 Elizabeth Holmes,雙方的信任關係有了轉變,媒體對他們開始出現更多的質疑和批評。

這篇我們今天要討論的〈The Techno-Optimist Manifesto〉,毫無意外也招致許多媒體的批評。

a16z 共同創辦人、Netscape 瀏覽器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只要發表文章通常都會在社群上被熱議,也會招致不少來自媒體的批評聲浪。

 Marc Andreessen

Marc Andreessen

為什麼 Marc 的文章值得關注?

「a16z 是一間靠著 VC 來獲利的媒體公司。(a media company that monetizes through VC.)」這是前 a16z 分析師、科技電子報作者 Benedict Evans 的評論。

不難看出 a16z 的野心,不僅要靠資本發揮槓桿之外,也透過內容再將槓桿、影響力發揮得更大。內容的形式從單篇文章、部落格、書、Podcast、Youtube 等各種形式都有。

剛提到的 Ben 寫過兩本書《什麼才是經營最難的事?》《你的行為,決定你是誰》。Chris、Andrew 除了有自己經營蠻久的部落格之外,也都有出書《Read Write Own: Building the Next Era of the Internet》(預計明年出版)、《網路效應》。

Marc 也不例外。他的主力都在寫單篇文章,最有名的文章莫過於他在 2011 年的〈Why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為什麼軟體正在吞噬世界)。

在當時,他預測了軟體將改變世界的力量與前景。列舉了 Amazon、Netflix、Spotify,或是 Pixar 等都是軟體公司,他們如何在產業中維持領先地位。這也和 a16z 投軟體有關。

近年,他也寫了不少蠻多引發熱烈討論的文章。像是在疫情期間,他寫了一篇〈It's time to build〉(建設的時刻到了),在相互指責、怪罪彼此的氛圍中,他大聲疾呼要更積極建設。或是,在今年 6 月他寫了〈Why AI Will Save the World〉(為什麼 AI 將拯救世界),對未來 AI 發展的樂觀態度。

他的立場不見得是大家完全同意的,可能樂觀到太不切實際、忽略了某些科技帶來的負面影響等,但之中有些見解蠻值得持續深入挖掘和理解的。同樣也要問的是,誰才是他文章的真正受眾。

說個題外話,之前在 Uber 中提到他們的關鍵投資人、 Benchmark 普通合夥人 Bill Gurley,並沒有很喜歡 a16z,他們是彼此的死對頭。

訪談中,他認為 a16z 進入矽谷時,刻意製造了敵意,發布一些大膽的聲明,宣示著他們將改變、重寫這一切。但 Bill 認為,創投不是一個你可以掌控局面的行業。

科技樂觀主義宣言:下個值得關注的科技前沿、過度高估風險

在往下討論科技樂觀主義之前,不得不提到「e/acc」。無論是 Marc 或是 Y Combinator 執行長 Garry Tan 等人都在 X 的帳號明加上這串字母。

E/acc 是「有效加速主義」 ( Effective Accelerationism) 的縮寫,還不是一個經過嚴謹論證的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在科技/技術時代,人們應該最大限度地利用創新和技術的力量,來推動社會變化。

有趣的是,E/acc 概念提出後的幾個月,出現了 ChatGPT ,引發一波生成式 AI 浪潮,也讓 E/acc 有了更多的討論。之中,Marc 在文中對於科技樂觀主義的想法,也和 E/acc 有許多本質上相近的地方。

Marc 在 10 月中發布了〈The Techno-Optimist Manifesto〉(科技樂觀主義者宣言),以下整理這篇提到的幾個重點、一些想法。

Marc Andreessen

  • 科技進步不該視作一種威脅

「我們被告知,科技奪走了我們的工作,降低了我們的工資,加劇了不平等,威脅了我們的健康,破壞了環境,使我們的社會退化…損害了我們的人性,威脅著我們的未來。」

Marc 以 LIES 的小標作為整篇文章的開場,這也為科技樂觀主義的想法定調。他想駁斥科技發展會取代人類、威脅社會等論點。

相反地,應該要對新科技、新技術的進展感到樂觀,這一切會帶來的機會和豐盛。

  • 科技是迎向成長的主要來源

Marc 認為,成長只有三個來源:人口成長、自然資源利用,以及科技。這邊的成長可以理解為經濟成長、社會進步等。具體而言成長是種用更少錢、賺更多錢的方法。

當人口成長,有更多的人,會帶來更便宜的勞動力;自然資源越多可以利用,有機會讓製造成本降低。但人口成長正在減緩、可用的自然資源也正在減少中。

他認為,能夠持續追求成長只有科技/技術的力量,這是真正能夠發揮槓桿的事。科技背後代表著新工具、新知識的出現,這也是他能持續成長的關鍵。

「沒有一個物質問題,無論是自然或技術造成的,是用更多技術解決不了的。」舉例來說,遇到黑暗,發明了電燈;遇到寒冷,發明室內電暖爐;遇到孤獨,發明了網路。

  • 值得關注的領域是 AI、能源

他在這篇中,點出兩個科技前沿的領域:AI、能源,尤其核能。

「智力(Intelligence)是進步的最終引擎,智力讓一切變得更好。…我們相信人工智慧是我們的煉金術….我們認為人工智慧最好被認為是一個通用的問題解決者。我們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對於 AI 領域發展的看好,Marc 在〈Why AI Will Save the World〉的文章,點出多個大眾對於 AI 風險和疑慮的問題,像是 AI 搶走所有人工作、AI 會毀掉我們的社會等,結論都對 AI 的科技發展蠻樂觀的。從他們的 Portfolio 也不難看出加大力道在 AI 領域上的投資。

「能源是我們文明的基礎引擎。我們擁有的能量越多,我們可以擁有的人就越多,每個人的生活就越好。…目前已開發的小國家、發展中的大國家間的人均能源使用差距是巨大的,這一差距將會縮小——要麼通過大規模擴大能源生產,讓每個人都過得更好;要麼通過大規模減少能源生產,讓每個人都過得更糟。」

他提到,能夠達到更多能源這點,在過去和現在都是核分裂(nuclear fission),未來將會是核融合(nuclear fusion)的到來,應該建立它。

近來這樣的討論又更多,像是受到大眾矚目、Sam Altman 投資的核融合新創 Helion Energy,前陣子也和 Microsoft 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未來將購買它所生產的電力。(還有其他核融合新創,對這塊有興趣,可以延伸閱讀 Packy 的 The Fusion Race

  • 科技創造了更多豐盛、繁榮

科技的最終目的是創造更多豐盛(Abundance)和繁榮。他解釋,這個衡量豐盛的標準是「價格下跌」。每當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下跌時,購買/使用它的人都會提高購買力、生產力或生活品質的提升,這也和收入增加類似。

他的終極想像是所有實體商品都變得像鉛筆一樣便宜,回應他前面提到的智力、能源都會太便宜到無法計量。

放到現在的案例,生成式 AI 的出現甚至不是價格下降而已,而是讓人可以讓人免費使用,創造了更多資訊量、圖像、程式碼等內容的豐盛。

  • 創新最大敵人:安全總比後悔好的「預防原則」

他在 Enemy 的小標中,談了阻礙科技進步或創新的敵人。列舉了各種案例,像是反對技術運動、可持續性、存在風險、風險管理、預防原則、監管、壟斷、服從傳統、人口減少、象牙塔、沉迷抽象理論、貪腐、反野心、反偉大、反成就等。

《Not Boring》的 Packy 在〈Riskophilia〉進一步討論了「預防原則」的脈絡和概念,最早是從 1970 年代的德國環保運動中啟發,簡單來說「預防原則」是指安全總比後悔好。

在新事物被證明是無辜或沒有傷害之前,它是有罪的。他援引哈佛大學法律學者 Cass Sunstein 的看法,「預防原則並不能説明個人或國家以非任意的方式做出艱難的選擇。認真對待,它可能會癱瘓,根本沒有提供任何方向。」

Balaji 對於科技目的、進步的看法

The Anthology of Balaji: A Guide to Technology, Truth, and Building the Future》這本書是由 Eric Jorgenson 所編著,他把過去 Balaji 的訪談、文章集結成一本書。

大家對 Eric 有印象的話,他同時也是編著《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中譯:快樂實現自主富有)的作者。

Balaji 是 Counsyl 共同創辦人、前 Coinbase CTO ,以及前 a16z GP。同樣也是個科技樂觀主義者,之中也談了和這篇文章相似的主題:如何看待科技的價值、影響與未來。

他著有一本《The Network State》,在談科技可以使我們能夠創辦新公司、新社區和新貨幣。但可以用它來建立新的城市,甚至新的國家嗎?

雖然想法不見得和 Marc 一致,但彼此之間看待科技的本質和想法,雖然出發點不同,但有些相似之處,蠻適合放在一起討論和思考。

raw-image
  • 進步的指標:打造、建立你買不到的東西

Marc 認為成長的具體指標是「用更少錢、賺更多錢的方法」,同時也指出三個成長來源:人口成長、自然資源利用和科技。

但為什麼資本不是成長/進步的來源?就 Balaji 的角度,他會認為金錢只是一種工具,真正重要的是打造、建立你買不到的東西。

他舉例,100 年前最富有的人,沒有辦法買到 iPhone。身為富豪之一的馬斯克無法登上火星,因為還沒有人可以打造出來這樣的技術。

資本只是達成科技進步的工具,如何從零到一打造新事物,靠的是科學進步、科技進展。

  • 科技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稀缺

不同於 Marc 認為科技創造豐盛,Balaji 認為科技的目的是減少稀缺性,如何突破更快、更小、更便宜、更好,這都意味著藉助新科技,讓人事半功倍。

他對於科技的終極想像是「消除死亡率」。

討論什麼事具備稀缺性,第一個浮現的答案通常是時間。

按照時間的這條思路,又能再挖下挖掘,信任、地位、資源等都是稀缺的,而且也都需要時間累積。

但什麼讓時間、速度變得有價值?是死亡。

當有足夠多、無限的時間,不會有人在乎事情的進展需要多快。時間不再成為稀缺的事物。

Balaji 會特別強調延長壽命,不僅是他思考衡量進步的指標是「預期壽命」之外,也和他認為未來值得關注帶來改革性的技術有關。

包含腦機介面、肢體再生、用 RNA 注射治療耳聾,以及用仿生眼治療失明等。

  • 監管成為企業創新的絆腳石

Balaji 同樣也認為,監管是許多企業遇到的主要障礙與風險,反而不是技術問題。全球有不同的監管制度,從中可以發現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或創新。

他想強調釋放看不見的力量,有時候需要更多同理心、想像力來思考看不見的價值。比如說,在城市中可以看見一座大樓的建造,但我們看不到什麼本來可以建造但沒有建造的。

不同國家的監管制度,也能讓人看見看不見的事物。「如果沒有頑固的規則,我們可以擁有什麼」。

結語

科技解決稀缺是因,創造豐盛是果

不論是 Marc 認為科技是創造豐盛,或是 Balaji 認為科技是減少稀缺,兩個到出發點不太一樣,卻又有相似之處。

我的答案解決稀缺是科技的出發點,創造豐盛是科技帶來的好處。

科技的進步解決了時間稀缺,提高生產力、效率。高鐵、飛機的出現,讓移動變得更有效率。針對短、中和長程的移動,有各種交通工具的選項,可以選擇,是種豐盛。

網路、社群媒體的出現,解決資訊稀缺的問題。更早以前可能由傳統媒體、廣播掌握了大部份的資訊。但網路、社群媒體的出現,讓資訊的取得變得更容易、資訊變得更流通。

這裡帶給我更多的思考是,在豐盛的科技發展中,如何尋找到合適自己能力的稀缺機會。電子報或許是一種答案。

不主動追尋風險,風險就會找上你

Marc 和 Balaji 都不約而同地指出科技發展的絆腳石或限制,多來自可能是大眾、監管機關、政府等高估風險,而產生了創新、成長停滯的狀況。

不同意特定風險該樂觀到被忽略,但這寫下去會變成論文,這裡先不深入討論。我更想聊風險這件事。

把這個討論的範圍從科技的議題,縮小到個人議題,可能是工作或生活。這裡帶給我的反思是,有時是否太高估風險所帶來的負面後果,使得不敢前進。

「不主動追尋風險,風險就會找上你」這是 Reid Hoffman 在《The Start-Up of you》(中譯:第一次工作就該懂)書中提到的,也是我蠻相信的原則。

每個人能夠承擔的風險不同,審慎評估可以承擔的風險。風險、機會相緊密依存著。

如果在能夠承擔一定風險時,持續實驗或試錯,可能是進行 side project、嘗試新事物、學習新能力等,會更了解自己所擁有的籌碼和能力。這也是種反脆弱的策略,建立復原和適應性。

邀請填寫問卷

想邀請你花 3 分鐘的時間填寫「《VK科技閱讀時間》電子報付費方案前測問卷」。

這份問卷是想在推行付費電子報前,了解你在電子報的閱讀體驗、對付費電子報的想法。

如果你是新讀者的話,歡迎閱讀這篇文,幫助你快速認識《VK科技閱讀時間》正在做的事,推薦的期/集數。

謝謝你的時間,祝有個美好的一天!

    avatar-img
    22.2K會員
    68內容數
    📢12/01 - 12/31 加入年方案享終身優惠價 $1,688 Hi,我是 VK~ 好奇科技發展、想看懂科技趨勢和新創的眉角。決定每週記錄下那些我感興趣、還看不懂的事。這裡會聊很多科技公司、新創,他們背後的人物與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VK科技閱讀時間 的其他內容
    近期,有個有點冷門的消息是澳洲企業軟體巨頭、擁有 Jira、Trello 等協作工具的 Atlassian 宣佈,以 9.75 億美元收購超過 2500 萬客戶、非同步影片通訊服務的 Loom。 會注意到 Loom,是因為之前在逛 Readwise 官網時,看到了他們直接錄一段教學影片,放在文章中
    有天,往回看之前寫的電子報參考資料,已經從公司官網部落格文章、媒體報導,到現在膨脹成數十篇內容、 2-3 本書。甚至,今天的參考資料是一本 800 多頁的書。短期之內,可能不會想再看這麼厚的書。 沒錯,今天要來聊的是最新出版、由 Walter Isaacson 撰寫的《馬斯克傳》。看完後可以更深入
    Hi 我是 VK~ 這期電子報來聊聊 Uber 的早期故事,以及從關鍵投資人 Bill Gurley 視角看當時 Uber 如何在競爭市場中脫穎而出。 也很歡迎收聽、追蹤《VK 科技閱讀時間》的 Podcast(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 喜歡
    會注意到 Awesome Motive 這家公司,是因為知識倉鼠的元魁大推的電子報《產品沉思錄》簡單介紹了這家公司。看完就有蠻多的問題,像是他們在做什麼、為什麼外掛服務可以達到十億價值、他背後的商業決策是什麼等等。 雖然我連聽都沒有聽過這家公司,但吸引我寫的理由除了很好奇之外,就是我用過他的服務,
    這次電子報的內容比較特別,是訪談形式的精華內容,再加上一些我的心得和 takeway。 這是節目第一次有來賓,他就是我的偶像、電子報成長的 key person 蕭上農 fOx。 主要聊了,他如何辦到很勤地在追科技時事和內容?也能在眾多資訊中有自己的想法?還有為什麼想要每天產圖、做短影音?想知道
    Nvidia 再次出現在這期內容中,是今年的第三次。前兩次分別是在五月 Computex 有機會參加黃仁勳的 keynote、團訪,寫了一些關於他對於 Nvidia 的未來想像與觀察。 今天讓來聊點不一樣的,往回看 Nvidia 早期成立故事、之中的轉折,以及如何決策新的商業機會。 這次的參考資
    近期,有個有點冷門的消息是澳洲企業軟體巨頭、擁有 Jira、Trello 等協作工具的 Atlassian 宣佈,以 9.75 億美元收購超過 2500 萬客戶、非同步影片通訊服務的 Loom。 會注意到 Loom,是因為之前在逛 Readwise 官網時,看到了他們直接錄一段教學影片,放在文章中
    有天,往回看之前寫的電子報參考資料,已經從公司官網部落格文章、媒體報導,到現在膨脹成數十篇內容、 2-3 本書。甚至,今天的參考資料是一本 800 多頁的書。短期之內,可能不會想再看這麼厚的書。 沒錯,今天要來聊的是最新出版、由 Walter Isaacson 撰寫的《馬斯克傳》。看完後可以更深入
    Hi 我是 VK~ 這期電子報來聊聊 Uber 的早期故事,以及從關鍵投資人 Bill Gurley 視角看當時 Uber 如何在競爭市場中脫穎而出。 也很歡迎收聽、追蹤《VK 科技閱讀時間》的 Podcast(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 喜歡
    會注意到 Awesome Motive 這家公司,是因為知識倉鼠的元魁大推的電子報《產品沉思錄》簡單介紹了這家公司。看完就有蠻多的問題,像是他們在做什麼、為什麼外掛服務可以達到十億價值、他背後的商業決策是什麼等等。 雖然我連聽都沒有聽過這家公司,但吸引我寫的理由除了很好奇之外,就是我用過他的服務,
    這次電子報的內容比較特別,是訪談形式的精華內容,再加上一些我的心得和 takeway。 這是節目第一次有來賓,他就是我的偶像、電子報成長的 key person 蕭上農 fOx。 主要聊了,他如何辦到很勤地在追科技時事和內容?也能在眾多資訊中有自己的想法?還有為什麼想要每天產圖、做短影音?想知道
    Nvidia 再次出現在這期內容中,是今年的第三次。前兩次分別是在五月 Computex 有機會參加黃仁勳的 keynote、團訪,寫了一些關於他對於 Nvidia 的未來想像與觀察。 今天讓來聊點不一樣的,往回看 Nvidia 早期成立故事、之中的轉折,以及如何決策新的商業機會。 這次的參考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追風科技執行長蘇彥彰 William 在本週的創創早餐會中,分享了追風科技的創業起源,以及自己過往參與創業比賽的經驗。創創早餐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
    Thumbnail
    分享股癌 Podcast 中學到的投資見解與想法,讓我們一起踏上投資之路,前往投資巔峰!主委生活的個人成長與育兒理念,以及Apple未來方向的相關話題。未來投資佈局,從硬體到軟體的轉變成為焦點。A系列和M系列晶片的增長,影像感測器(CIS)的市場動向等。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在股癌 Podcast 中學到的投資見解與想法。同時也介紹了群聯辦公室的參訪體驗和市場話題中群聯的 Adaptive方案。此外,也探討了 AMD 最近的財報及與輝達的競爭,以及 Apple 的財報和在 AI 領域的佈局計劃。最後,作者歡迎讀者在底下留言討論並提出建議。
    本篇文章分享了來自股癌 Podcast 中的投資見解與想法,重點討論了研華公司的參訪和未來展望,以及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動態和前景。作者提出了對工業電腦市場和特斯拉的投資見解,並分享了對企業投資的一些思考。
    Thumbnail
    有什麼事情是你跟其他人有不同看法,但你卻覺得很重要的事情? 不要小看這個簡單的問題,不論你是正在創業,還是想創業,又或是投資想找未來會暴漲的新創企業,這句是時時刻刻要放在心中的一句話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尋找「獨角獸」的六大策略 !這本書絕對是你投資或創業的必讀經典。
    Thumbnail
    從硬體時代的賈伯斯,網路時代的馬斯克、納德拉,到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究竟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年代生存?本文深入探討商業模式與社會現象的變遷,以及瘋狂世界和正常世界之間的轉變。透過分析不同分佈模式的重要性,以及檢視科技演進對世界的影響,來試圖解答這些問題。
    Thumbnail
    美國第二大加速器 Techstars 在上周宣布結束多個據點的加速器,並將總部搬遷到紐約。這篇長文將從美國四大加速器的投資成果,詳述它們各自的營運特色與差異化策略,並談談 Techstars 所面對的挑戰與威脅。
    Thumbnail
    這篇內容精華重點:一個是 Open AI 執行長分享了一篇「希望有人早點告訴他的幾件事」,從過來人的角度分享他年輕時會希望有人告訴他的事情,很有啟發,還有一部影片是我認為人生必看 TED 的演講,叫脆弱的力量,告訴我們與脆弱相處的方法跟重要性。
    Thumbnail
    諸如紅杉資本和 A16z 等投資機構通過導入 AI 以達成提升營運效率和產生超額利潤兩大目標。然而,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 AI 在整體投資流程中的優勢,取決於投資機構能否根據自身條件與需求建構適合的 AI 解決方案。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追風科技執行長蘇彥彰 William 在本週的創創早餐會中,分享了追風科技的創業起源,以及自己過往參與創業比賽的經驗。創創早餐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
    Thumbnail
    分享股癌 Podcast 中學到的投資見解與想法,讓我們一起踏上投資之路,前往投資巔峰!主委生活的個人成長與育兒理念,以及Apple未來方向的相關話題。未來投資佈局,從硬體到軟體的轉變成為焦點。A系列和M系列晶片的增長,影像感測器(CIS)的市場動向等。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在股癌 Podcast 中學到的投資見解與想法。同時也介紹了群聯辦公室的參訪體驗和市場話題中群聯的 Adaptive方案。此外,也探討了 AMD 最近的財報及與輝達的競爭,以及 Apple 的財報和在 AI 領域的佈局計劃。最後,作者歡迎讀者在底下留言討論並提出建議。
    本篇文章分享了來自股癌 Podcast 中的投資見解與想法,重點討論了研華公司的參訪和未來展望,以及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動態和前景。作者提出了對工業電腦市場和特斯拉的投資見解,並分享了對企業投資的一些思考。
    Thumbnail
    有什麼事情是你跟其他人有不同看法,但你卻覺得很重要的事情? 不要小看這個簡單的問題,不論你是正在創業,還是想創業,又或是投資想找未來會暴漲的新創企業,這句是時時刻刻要放在心中的一句話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尋找「獨角獸」的六大策略 !這本書絕對是你投資或創業的必讀經典。
    Thumbnail
    從硬體時代的賈伯斯,網路時代的馬斯克、納德拉,到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究竟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年代生存?本文深入探討商業模式與社會現象的變遷,以及瘋狂世界和正常世界之間的轉變。透過分析不同分佈模式的重要性,以及檢視科技演進對世界的影響,來試圖解答這些問題。
    Thumbnail
    美國第二大加速器 Techstars 在上周宣布結束多個據點的加速器,並將總部搬遷到紐約。這篇長文將從美國四大加速器的投資成果,詳述它們各自的營運特色與差異化策略,並談談 Techstars 所面對的挑戰與威脅。
    Thumbnail
    這篇內容精華重點:一個是 Open AI 執行長分享了一篇「希望有人早點告訴他的幾件事」,從過來人的角度分享他年輕時會希望有人告訴他的事情,很有啟發,還有一部影片是我認為人生必看 TED 的演講,叫脆弱的力量,告訴我們與脆弱相處的方法跟重要性。
    Thumbnail
    諸如紅杉資本和 A16z 等投資機構通過導入 AI 以達成提升營運效率和產生超額利潤兩大目標。然而,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 AI 在整體投資流程中的優勢,取決於投資機構能否根據自身條件與需求建構適合的 AI 解決方案。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