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確》:放下恐懼、宿命與怪罪的包袱,探索真相的力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真確》是比爾‧蓋茲2018年度的選書,作者是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用許多實際的醫學臨床經驗與世界的數據,帶領讀者重新認識世界的真相。

書中提到許多錯誤的直覺,引導著我們錯誤的思考著別人和這個世界。以下簡單列舉:

書中列舉的直覺偏誤

1.    二分化直覺偏誤:例如,認為世界不是「已開發國家」,就是「未開發國家」。

2.    負面型直覺偏誤,讓人傾向留意負面的事情,而非正面、正在進步的事物。

3.    直線型直覺偏誤:認為地球人口只會無限增加,但其實預計只會增加到100億。

4.    恐懼型直覺偏誤:對事物的嚴重恐懼,例如飛機空難機率很低,人們卻很害怕。

5.    失真型直覺偏誤:讓我們把有限的資源放在眼前的單一個案,而非廣大群眾。

6.    概括型直覺偏誤:下意識的把事情概括與分類。

7.    宿命型直覺偏誤:一個人的固有特質會決定他的命運。

8.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每個錯誤有一個「元凶」,我們要徹底反對那個元凶。

9.    怪罪型直覺偏誤:每件事一定要找到一個替罪羔羊。

10.      急迫型直覺偏誤:認為某件事很急,現在立刻要做。

書中的舉例很多,故事很精采,在此無法一一列舉,確實刷新了我對世界的認識。但這本書對我的幫助主要不在於此,而是在於生活的應用上:

應用1:認識"恐懼型直覺偏誤"--事情沒那麼糟

恐懼型直覺偏誤,意思是人會忽視事實,過度的害怕某些事情的發生。例如911都已經過去20多年了,美國人對於本土的恐攻仍然極度懼怕,恐懼的幅度完全沒下降,這就是恐懼型直覺。

自從有了小孩後,我總是擔心另一半會有什麼事,導致我必須獨力照顧小孩。有時候憂慮著,就會變成焦慮了。人總是說:「你想太多了,他還很健康,你操心這麼多做什麼?等事情發生了再來討論就好啦。」

有一日我又開始焦慮時,我想起這個「恐懼型直覺偏誤」:原來我犯下了這個錯誤,那真相是什麼呢?真相是我擔心經濟出問題,一個女人難以撫養2個小孩長大。可是確實是如此嗎?

我開始計算:把貸款中的房子賣掉,扣掉貸款,加上存款和投資,我將會有多少財產?如果我帶著這筆錢回家鄉生活,每個月開支多少?我將可以存活多少年?如果我加做一份一般的工作,只要不做高風險的投資,將可以把小孩養大到幾歲?答案是:小兒子24歲的時候,我甚至仍存有一筆存款可以照顧自己。

這才是真相。原本恐懼的那些事情,並不會發生。甚至是,另一半出門都開車,開車習慣良好,又沒有不良嗜好,目前身體健康,發生意外的機率可能都不及空難? 但我卻在莫名的情況下焦慮過度。

應用2:宿命型直覺偏誤--孩子的特質決定一生?

對於孩子的教養,作為父母,總是會有些無法言喻的焦慮。有時孩子攻擊人,我想,唉呀他是不是有暴力傾向,這可怎麼好?以後要讓我是不是要常去跟人道歉了。有時孩子摔東西,我想,唉呀他的情緒控制真不好,這可怎麼辦?有時孩子嘲笑人,我想,唉呀,孩子沒有同理心,以後能適應這個社會嗎?

這是我的宿命型直覺偏誤。孩子一出現什麼行為,我就認為,他的命運肯定會受其影響,於是我就開始在腦中推演了他一生的劇本。但是,真的是如此嗎?

作為成年人,我們總有幼年和童年。小時候,我們是這樣、那樣的人,但長大後可能改變了性格,而且改變很多次。真要說哪些特質可能決定命運,也不易言喻。有時我們可能會說,如果要成功,要夠圓滑,別人才會幫助你。但也有許多商人,做人是苛刻的,僅憑著自己的才華和運氣,就達到了成功。

我個人認為,與其追求這種成功特質所成就的宿命,還不如給他們最大的愛與支持,讓他們內在的、天生的「良心」發揮最大的功用,知道自己這樣做是對是錯、是好是壞,在愛和安全之下,想要追求實際的或精神層次上的進步和昇華。

應用3:怪罪型直覺偏誤--為每個痛苦找到元凶

書中講到一些例子,如果一個國家發生了一些災難,能怪給別的國家,就絕對不會承認自己有什麼問題。

承上,人際之間也是這樣的。如果發生了衝突,某些人感到不適和痛苦,就有可能會怪罪給別人。我自己也是這種人,當我感到壓力的時候,我會怪罪那些對我「施壓」的人。但事實上他們可能只是給我「建議」的參考。

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會為某些痛苦的經歷找兇手。但是,所怪罪的那些人、那些事,真的是事實嗎?我還記得,有陣子我不知為何憶起幼時回憶,記恨父母為何很少買玩具給我,我認為這是他們重男輕女的證據。但有次我向父親確認這件事,他說:因為當時要買玩具,我都說不要買我的,因為這樣浪費錢,但哥哥吵著要買,所以他們只買給哥哥。他們因此很感恩我的體貼。

原來這才是真相,我當下立即釋懷。他們只買玩具給哥哥是事實,但我依據這個事實,下了一個錯誤的定論,並長期以來以為我的認知就是真相。

結語

另一本教養的書籍《正面管教》很強調一個重點,就是錯誤是一個改變的契機,不要把它當作需要被懲罰的事件。即使是成年的我們,行為上不犯錯,思想上也會有許多不符合實際真相的想法。除非犯了法律上的重罪,否則思想、價值在遇到這些衝突的時候,都是可以重新討論、改變的。

 

avatar-img
42會員
50內容數
陶淵明詩:「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這是大自然孕育生命的美麗景象。我們在孩子的心裡撒種、澆灌,而神使其生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牧野的活水苗圃 的其他內容
《在愛裡無懼》是愛+好醫師 黃瑽寧醫師的重磅之作,著重於孩子的科學教養方式。在此之前我也讀過他的《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裡面用科學的方式破解許多錯誤的觀念,受益良多。以下是抄錄重點分享: 童年創傷導致慢性病與精神病的高機率 書中提到,童年創傷經驗的數據,高與低,將大幅影響成年之後的身心疾
生活中有許多難解的問題和衝突,有些衝突甚至引發了戰爭。《第三選擇》的作者認為,這些衝突都是可以解決的,解決的方式不是完全的妥協,也不是欺壓對方,而是找到第三選擇,尋求「綜效」。 第三選擇:不是「你的選擇」,也不是「我的選擇」 人類社會是群聚的社會,在面臨差異的時候,通常會落入「你的選擇」或「我的
「沒有問題兒童,只有問題餐桌。」 韓國SBS電視台拍攝紀錄片《餐桌上的奇蹟》,得到結論「餐桌教育才是人生最初,最棒,也是最長久的教室。 以下是我閱讀後,摘錄的10個一定要和孩子共餐談話的理由: 1.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哥倫比亞大學的藥物濫用研究單位CASA,一直在尋找保護孩子們的方法。他
《在愛裡無懼》是愛+好醫師 黃瑽寧醫師的重磅之作,著重於孩子的科學教養方式。在此之前我也讀過他的《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裡面用科學的方式破解許多錯誤的觀念,受益良多。以下是抄錄重點分享: 童年創傷導致慢性病與精神病的高機率 書中提到,童年創傷經驗的數據,高與低,將大幅影響成年之後的身心疾
生活中有許多難解的問題和衝突,有些衝突甚至引發了戰爭。《第三選擇》的作者認為,這些衝突都是可以解決的,解決的方式不是完全的妥協,也不是欺壓對方,而是找到第三選擇,尋求「綜效」。 第三選擇:不是「你的選擇」,也不是「我的選擇」 人類社會是群聚的社會,在面臨差異的時候,通常會落入「你的選擇」或「我的
「沒有問題兒童,只有問題餐桌。」 韓國SBS電視台拍攝紀錄片《餐桌上的奇蹟》,得到結論「餐桌教育才是人生最初,最棒,也是最長久的教室。 以下是我閱讀後,摘錄的10個一定要和孩子共餐談話的理由: 1.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哥倫比亞大學的藥物濫用研究單位CASA,一直在尋找保護孩子們的方法。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每個人看待世界的侷限性,尤其是如何通過編織故事來填補未知的空白。我們的解釋受限於心理模式,常常忽視真實的複雜性,特別是在金融市場中。通過心理學角度分析,本文強調信心過剩和錯誤決策之間的關聯,並試圖揭示人類如何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求安慰。這樣的侷限性無形中促進了金融泡沫的形成。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個人成長受到先天條件與心理思維影響。隱藏潛能讓人走得更遠,後天的品格教育關鍵影響者的成長。本文介紹了後天培養智商方法,自證預言理論以及知行合一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我們總是比較容易想像事情會朝著最糟糕的方向發展。這種"最壞打算"的心態來源於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控制感的缺乏。但事實上,現實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好得多。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作者 Hans Rosling 發現,許多人對世界的認識停留在過去,沒有跟上現實世界的真實數據,因此決心撰寫本書,讓更多人看見真實世界面貌。 作者常被稱為樂觀主義者,但他自創新詞,認為自己是「可能性主義者」,因為真實看見世界變好,而不是盲目樂觀。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每個人看待世界的侷限性,尤其是如何通過編織故事來填補未知的空白。我們的解釋受限於心理模式,常常忽視真實的複雜性,特別是在金融市場中。通過心理學角度分析,本文強調信心過剩和錯誤決策之間的關聯,並試圖揭示人類如何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求安慰。這樣的侷限性無形中促進了金融泡沫的形成。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個人成長受到先天條件與心理思維影響。隱藏潛能讓人走得更遠,後天的品格教育關鍵影響者的成長。本文介紹了後天培養智商方法,自證預言理論以及知行合一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我們總是比較容易想像事情會朝著最糟糕的方向發展。這種"最壞打算"的心態來源於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控制感的缺乏。但事實上,現實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好得多。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作者 Hans Rosling 發現,許多人對世界的認識停留在過去,沒有跟上現實世界的真實數據,因此決心撰寫本書,讓更多人看見真實世界面貌。 作者常被稱為樂觀主義者,但他自創新詞,認為自己是「可能性主義者」,因為真實看見世界變好,而不是盲目樂觀。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