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湯塊吃太多與「你兩個都是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最近因為新書發表所以開始陸續上各種媒體宣傳,首先是老朋友警廣。

警廣非常有趣,是花蓮警廣,第一次接觸時我還以為要去現場錄音。

(有補助車資嗎?可以順便去花蓮玩了耶!)

但當然人家是用遠端錄音,而且誰會給你補助車資啦。

(有啦你的工作月薪啦!)

 

 

主持人嵐奇除了廣播工作外,他同時也是監獄的受刑人輔導員。

這是志工,而非支薪工作,但他總給我一股——受刑人輔導員才是他正職,廣播節目只是他兼職工作的錯覺,他便是用兼職支薪工作養他的正職不支薪工作。

輔導受刑人才是他的人生志業。

 

幾個月前第一次受訪,他前一天晚上跟我聊了一個多小時的電話。

當時他剛從台北趕火車回花蓮,有些手忙腳亂,但我們聊到社會福利議題卻很起勁。我跟他說到前作《我不是怪物》的角色中,獸人特警正是更生少年犯,或許因為如此,他很有共鳴,談到不少他曾經輔導過的犯人如今過著不一樣的人生。

說「不一樣」,其實也不是幹什麼大事,就是像我們一般人「一樣」。但是,正因為是更生人,所以能夠不受到標籤,做常人一樣的工作,其實就很不容易了。

 

或許因為上一次相談甚歡,所以這次出新書《我們都被貼滿了標籤》,他告訴我,他一看見出版社給他的便籤,提到他之前也有邀我訪問過,立刻勾起回憶。他傳LINE給我。

「下禮拜有時間嗎?我們來聊聊。」

 

這次事前不用再RE訪談問題,還比原定的時間早開機。

「我們提早開始,反正你很會聊。」

訪談過程中他拼命做球,反正目的就是要讓我多介紹一點自己的書,然後再提到他得知我出這本書後,本來就投身社會服務的他更是逢人就說。

「我之前採訪的社工小說家,現在又出了一本社工的書,很好看,你們一定要看!」

 

我一直覺得嵐奇很偉大,因為願意投入更生輔導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

對民眾來說,誰又願意給這些更生人機會呢?

 

 

 

 

 

鄧惠文醫師的專訪則是專業大考驗,她本來就是精神科醫師,書裡面的某些主題就是她的專業。

事前助理寄了堪比「碩士論文口試」等級的訪綱給我。我一看差點沒閃尿,這比我去考國考社工師的申論題還要難,當天晚上我在麵攤看到訪綱,回家後拚到將近十二點,還把回應先預寫打成逐字稿。

雖然知道不可能照著訪綱問,但總不好問到時還要想老半天掉漆吧?

聊得其實也算順,也感覺的到鄧醫師過去確實是做過個案、底子夠硬的精神科醫師,不過我回答有很多地方掉漆啦。

果然還是太緊張了,如果還有下一次訪問表現應該會更好。

(鄧醫師表示:有問過我的意見嗎?)

 

其實我已經很常在外面講課,不管是上至兩、三百人,少至十人的小型教育訓練,甚至是攸關幾百上千萬的標案。

曾經有人很懷疑的問我:「你會緊張嗎?」

因為我看起來總是吊兒郎當。

其實還是會,不過通常就只有上台前幾分鐘緊張。

這次受訪之前,我很緊張。畢竟第一次「面對面」的傳統媒體專訪,對方還是個知名,且具有高度醫療專業的公眾人物,除了廣播直接現場放送外,還會做成podcast跟YT,雖然我認為他們應該也會評估效果如何才決定會不會上架。

鄧醫師說這種議題類的點閱都不好,觀眾更喜歡聽名人的風花雪月,但她自己其實想要做這種社會屬性的議題,也是因緣際會下才會邀我,不然正常是要收錢廣告的。

另外,再緊張的點則是,社工本身受到一個很強烈標籤,就是社工就是「溫暖」的,但是我還真他媽的不是,不過我很擔心自己會表現「太過於溫暖」——因為太想要討好受眾。

 

專業不敢講,但說 幹的,我在社工界可能有機會排在前段班。

但會不會因為出了這本社工書,我就會被強迫加諸這個「溫暖社工」的標籤在身上呢?

這正是我之前擔心的。

 

以前寫小說,我的心態很健康。

你不喜歡沒關係,因為小說就是喜歡的喜歡,不喜歡的看兩頁就會放棄,這我也都理解。

而我認為寫作本來就是「服務業」,服務不同的受眾在所難免,但社工書籍畢竟還是有倡議的色彩。我認為我也有責任要讓讀者不討厭我,引導他們去關心我想要表達的內涵,社工與服務對象雙雙不應該被加諸的標籤。

 

 

 

 

警廣嵐奇的直播訪問,我表現的很自然,因為跟他就像是朋友。

我是社工不是志工,而他正是「我是志工不是社工」,成為一個完美的結合。

很像聊天、很自在,他也讓我感覺很舒服愉快。

而鄧醫師的專訪則有更多專業探討,我不由得擺出社工的專業模樣,但好險當天也還算自然。

我在自己粉專做了下列回顧:

1.幹話講得「不夠多」。

(不過幸好表現的還行,沒有刻意表現出一副「我不是的」溫暖社工的樣子。)

​2.講全台身障人口數時誤植數據,硬是灌水。

(算了我平常跟別人陳述案情也總是誇張,這次灌水一倍當作引起社會關注好了。)

​3.大部分都在聊個案,但很少講到社工。

(沒辦法,是討論「議題」,而不是「以我或書為主題」,沒辦法花太多時間在社工權益。但有臭一下,說如果可以最好不要來當社工啦因為太苦了。)

​4.沒get到鄧醫師的收尾沒跟聽眾觀眾說再見。

(有問過人家想再見到你嗎?)

 

 

 

上完鄧醫師節目後,我與《我不是怪物》過稿後,幾乎算是跟我同期出書的北投奇幻作者奕萱回報,因為她在我受訪前一天晚上的鼓勵,我至今仍銘記在心。

她在後來的談話中拼命吐我:「你今天講話好雞湯。是以為還在受訪嗎?」

果然,同樣身為作者,如果受訪,我們事後通常都會拿到錄音檔,但我們是絕對不會聽的。

「你到時候影音出來後我一定會看。」

「幹。我要封鎖妳。」我說。

 

 

 

 

前一天晚上,奕萱對我說。

我很擔心自己因為社工這本書而被貼了「溫暖社工」的標籤。

幾天前,其實我的摯友米糕也這樣跟我說,米糕直接說出我的擔心,她知道我很擔心被貼上標籤。


 

「不會啊。你是小說作者,也是社工作者,兩個都是你啊。我一直覺得你結合得很好!」

奕萱這麼說。

我真的是運氣很好,都交到很棒的朋友呢! 

 

 

 

 

 

受訪當天,我們進了廣播電台大門。

「請問是晨宇嗎?」助理向編輯說。

「不是。我才是王晨宇。」我說。

 

 

 

 

進門後,我跟J編說。

「你看。這是第一個標籤,社工『應該是女生』。」

 

 

 

 

BTW,改天我也要來寫奕萱的小說《美玲的記憶咖啡館》的心得,在我把有的沒有的簡報都改完後。

沒推到我真是太失職了。

再來我還會再去台北市的圖書館演講推書,也會去身為投資網紅,同時也兼經營斜槓播客的高中同學podcast聊聊斜槓心得,順便推書,不管是小說還是社工書。

其實跟那位高中同學「喬王」不熟,但他真很情義相挺。

 

編輯表示:你這種社會書籍去喇人家財經頻道幹嘛啦!

不要這麼計較嘛!

總之,希望我會表現得越來越來越來越自然。

還有對啦,我是小說作者,也是社工作者兼倡議者啦,我去提倡大家有錢要捐社福,也沒啥不對吧?

 

 

 

raw-image

附圖為,我上廣播節目的照片。

不要問為什麼沒有拍到主持人,因為其實不熟,放照片就太蹭了齁。



「請問是王志工嗎」。不是哦,我們是社工不是志工。你是不是也有一樣的誤解......或者被誤解?社工不是志工,我們是「社會工作者」,不是志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晨宇你完蛋了,你要變成你最不想成為的人了。」 「我總算可以說出那種壯烈犧牲的壯士的話了:『後人也可以踩著我的屍體向前!』
以一個跑者來說,我會選在「雨天跑步」的習慣算是非常特殊。   我特別喜歡在非嚴寒季節雨天跑步,其中跟我從智慧型手機很早期就特別迷戀「防水手機」有關,畢竟手機功能就降,多一樣功能不就更划算? (這個思維好社工。)
我的社工督導生涯已經到了尾聲,不是職業生涯結束,而是即將往下一個階段邁進。 之所以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是因為招標在即,我終於也要掛標案的「負責人」了。   社會福利的招標採購 沒錯,社會福利也有「招標採購」,如同政府公共工程建設,好比欲蓋一座橋樑,有關部門會對外招標。為什麼?
我跟太座很喜歡運動後去一間位於萬華的米粉湯攤位,是一個福建阿姨開的。每次去,阿姨都會反覆問我們要點什麼、點了什麼。 回答不過幾秒鐘後,她會再問:「你們剛剛點了什麼?」   「這個豆腐是你們的嗎?」然後放在桌上。(強迫推銷ㄇ) 「你們是嘴邊肉嗎?」(是豬肺啦!)
〈Social Work社工〉 參加百人個案研討,主辦單位的執行長擔任口譯,畢竟學者專家最後一棒,也就是來自荷蘭的護理長全程用英文,如果沒有翻譯不就白搭了嗎? 因為護理長講的英文不難,所以無需口譯幾乎都能夠聽懂,只是我總覺得有哪裡怪怪的。​
很多年以前。 「你大學考得怎麼樣?」一名親戚在家族聚會開啟話題。 「還可以啦。」 「考上什麼學校?」 「北大社工系。」我回答道。
「王晨宇你完蛋了,你要變成你最不想成為的人了。」 「我總算可以說出那種壯烈犧牲的壯士的話了:『後人也可以踩著我的屍體向前!』
以一個跑者來說,我會選在「雨天跑步」的習慣算是非常特殊。   我特別喜歡在非嚴寒季節雨天跑步,其中跟我從智慧型手機很早期就特別迷戀「防水手機」有關,畢竟手機功能就降,多一樣功能不就更划算? (這個思維好社工。)
我的社工督導生涯已經到了尾聲,不是職業生涯結束,而是即將往下一個階段邁進。 之所以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是因為招標在即,我終於也要掛標案的「負責人」了。   社會福利的招標採購 沒錯,社會福利也有「招標採購」,如同政府公共工程建設,好比欲蓋一座橋樑,有關部門會對外招標。為什麼?
我跟太座很喜歡運動後去一間位於萬華的米粉湯攤位,是一個福建阿姨開的。每次去,阿姨都會反覆問我們要點什麼、點了什麼。 回答不過幾秒鐘後,她會再問:「你們剛剛點了什麼?」   「這個豆腐是你們的嗎?」然後放在桌上。(強迫推銷ㄇ) 「你們是嘴邊肉嗎?」(是豬肺啦!)
〈Social Work社工〉 參加百人個案研討,主辦單位的執行長擔任口譯,畢竟學者專家最後一棒,也就是來自荷蘭的護理長全程用英文,如果沒有翻譯不就白搭了嗎? 因為護理長講的英文不難,所以無需口譯幾乎都能夠聽懂,只是我總覺得有哪裡怪怪的。​
很多年以前。 「你大學考得怎麼樣?」一名親戚在家族聚會開啟話題。 「還可以啦。」 「考上什麼學校?」 「北大社工系。」我回答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出書的緣由……突破逆境的人生思考! 勵志出書:林閔政的故事   「老師,謝謝你!因為看了你的故事,讓最近無薪假的我,心情好一點…」、「原來有人的故事和我很像!」千百種職場就有千百種故事,雖然主角不同,但一樣的是我們都曾陷在痛苦中…   這二年因疫情,很多人碰上職場的黑暗期,無薪假、資遣、減薪、
Thumbnail
我是一位諮商心理師,職稱是專輔老師。 經過一個學期的專輔工作,我見證到專輔工作的辛苦。
Thumbnail
一位曾經在26歲時擔任安寧病房的志工,體會到生命的無常。也因如此,改變了他的想法,個性從內向轉變成外向。透過改變讓生活變得更豐盛,更因為積極主動結識了很多朋友,最後透過人脈網絡募款,幫助偏鄉的小朋友能順利上課,因為他認為「人脈的終極目的是利他」。
Thumbnail
困難代表了你和對方的落差 在2022年,我加入了孫治華老師的《陪伴式講師訓》,並認識了書店老闆。從參加他組織的第一屆讀書會到第二屆讀書會,以及兩次的群山講座與病態性人格講座,這些課程中的作業並不容易,但我一步一步完成了作業。記得當時在2022年舉辦的《走讀創生讀書會》有六場,由於碰巧遇上台灣疫
Thumbnail
晚上,我和重要的好朋友有個飯局,他們是職涯教練Terence、陪我重新找到人生純粹意願的Rebecca、以及身為我的讀者,應該不會對他的名字感到陌生的阿忠。 餐廳位在一個我很陌生的地方,阿忠和往常一樣善良,傳簡訊來問:「需要我到附近的捷運站等你嗎?」
Thumbnail
這本書描寫了身心障礙者與社工之間的生命交會,強調社工不只是活菩薩,也有情感,而身心障礙者除了現實層面的資源,也需要情感層面的支持。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看到身心障礙者及社工的真實一面,務求大家能更關注制度的完善,提供合理的待遇和適當工作量。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在錄製第二集「心事有人知」的短暫休息時間,我和鄧惠文醫師傾訴了暢銷作家情節,因為自己離這個稱謂光環尚遠,心態上,難免格外孺慕,也異常飢渴。 鄧醫師說,「我跟妳講一個故事好不好?」這個故事,讓鄧醫師立馬擺脫了對於銷量的牽腸掛肚,從此釋懷。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出書的緣由……突破逆境的人生思考! 勵志出書:林閔政的故事   「老師,謝謝你!因為看了你的故事,讓最近無薪假的我,心情好一點…」、「原來有人的故事和我很像!」千百種職場就有千百種故事,雖然主角不同,但一樣的是我們都曾陷在痛苦中…   這二年因疫情,很多人碰上職場的黑暗期,無薪假、資遣、減薪、
Thumbnail
我是一位諮商心理師,職稱是專輔老師。 經過一個學期的專輔工作,我見證到專輔工作的辛苦。
Thumbnail
一位曾經在26歲時擔任安寧病房的志工,體會到生命的無常。也因如此,改變了他的想法,個性從內向轉變成外向。透過改變讓生活變得更豐盛,更因為積極主動結識了很多朋友,最後透過人脈網絡募款,幫助偏鄉的小朋友能順利上課,因為他認為「人脈的終極目的是利他」。
Thumbnail
困難代表了你和對方的落差 在2022年,我加入了孫治華老師的《陪伴式講師訓》,並認識了書店老闆。從參加他組織的第一屆讀書會到第二屆讀書會,以及兩次的群山講座與病態性人格講座,這些課程中的作業並不容易,但我一步一步完成了作業。記得當時在2022年舉辦的《走讀創生讀書會》有六場,由於碰巧遇上台灣疫
Thumbnail
晚上,我和重要的好朋友有個飯局,他們是職涯教練Terence、陪我重新找到人生純粹意願的Rebecca、以及身為我的讀者,應該不會對他的名字感到陌生的阿忠。 餐廳位在一個我很陌生的地方,阿忠和往常一樣善良,傳簡訊來問:「需要我到附近的捷運站等你嗎?」
Thumbnail
這本書描寫了身心障礙者與社工之間的生命交會,強調社工不只是活菩薩,也有情感,而身心障礙者除了現實層面的資源,也需要情感層面的支持。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看到身心障礙者及社工的真實一面,務求大家能更關注制度的完善,提供合理的待遇和適當工作量。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在錄製第二集「心事有人知」的短暫休息時間,我和鄧惠文醫師傾訴了暢銷作家情節,因為自己離這個稱謂光環尚遠,心態上,難免格外孺慕,也異常飢渴。 鄧醫師說,「我跟妳講一個故事好不好?」這個故事,讓鄧醫師立馬擺脫了對於銷量的牽腸掛肚,從此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