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我的骨頭知曉一切》Stephanie Foo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一本關於談創傷的故事,作者Stephanie Foo被診斷患有複雜性創傷症候群。原因出自她一點也不美滿的家庭。Stephanie一家在Stephanie還小時就舉家移民到美國,為了能安穩落腳此處,Stephanie的母親對整個家庭有近乎嚴苛的要求,就算Stephanie表現並無任何不妥之處,還是有可能得面臨Stephanie母親忽然暴走的情緒。Stephanie的父親在這種氛圍中,並沒有嘗試要做出改變,甚至介入充滿暴戾之氣的互動關係,也會成為對Stephanie施予情緒與肢體暴力的施暴者。種種經驗累積且與童年攪和一起的結果,就是Stephanie的思想與情緒始終鑲嵌於充滿痛苦的過去之中,並受此糾纏至邁入成人的日子中。


我在讀Stephanie的故事時,直率的情感認為活在這樣過去的人是絕對的辛苦,她試圖想讓自己「恢復正常」,卻無時無刻去追究一個自己也不確定是不是正解的狀態,再被襲來的痛苦與咎責反覆摧毀意志。這樣來來回回的過程如同《我的骨頭知曉一切》,痛被深刻地刻畫在她的身體任何角落直至肉軀。


然而,一開始Stephanie就提到寫下這段經歷的結果是一個好的結局,對於作為一名讀者來說,至少我是能被餵養期待進入他人故事,從他人經歷得到養分的,這個選擇對我而言,起碼會讓我有預設心理我不用想像自己站在Stephanie立場(因為「我」永遠都不會是他人),並用明明就不同標準的感受想方設法表示同理,這對我來說,會是比較輕鬆的閱讀經驗。


想當然耳,既然這是一個有好結局的故事,會更想進一步瞭解Stephanie是怎麼修復自己的。她提到諸多接受治療的經歷,最後一名治療師嘗試在對話中不一昧鼓勵她已經很努力的付出,而是以「充滿好奇心」的態度留給Stephanie更多探究說出這句話、會有這種反應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最後,Stephanie再將兩人對話錄音檔轉成文字,兩方各自對當中的反應加上註解,以此帶有距離的角度梳理當下的情形。


這本書有趣的部分在於Stephanie的根是與讀者我們,有所重疊的亞洲文化,當她回到馬來西亞與姨媽的交談間,可以從中投射到我們身上。好比我們會習慣避開去講一些「不好」的話,就是畏懼這些事會成真。再者,吃苦被比為吃補的說法,在這個社會文化脈絡中,人們被預設為必須擁有能力去承擔這些苦痛。是因為我們通常記得壞的時間長於好的,這使致當痛苦累積到一定程度變成病症時,反而會被指責為能力不足,或心智不夠堅定。但對我來說,我從不想,也明確拒絕,把所承受的痛苦當作理所當然,進而無視身體帶來的反彈。


也許在某個時候,我就清楚明白,我沒有要被人期待的需求,所以我會更坦率面對自己。我不需要這些肯定去證明我得很好,我還是可以用擁有自己想要的。即便必須追求,那也不是因為我的耐受力不足。抱持這種態度活著,我更是明白,這貌似為我身處的這個時代人們具有的共同特徵。


「⋯⋯我們不要一味地忍受或抹滅這些負面情緒。它們是有目的的、有益處的。它們讓我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憤怒能夠引發行動。傷心是面對悲痛時的必要元素。恐懼讓我們保持安全。完全抹滅這些情緒不僅是不可能的事,更是不健康的事。(364)」閱讀這段時,讓我想到當初第一次看《腦筋急轉彎》的預告,對於腦中有五個情緒在操控著我們,我首先冒出最粗暴且直接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樂樂以外的情緒?如果被快樂充斥著腦袋難道不好嗎?就像我們習慣且喜歡跟樂觀的人相處,而非悲觀的人。然則,這段話理性地點出不同的情緒存在有其必要,問題在於不能獨大某一情緒去阻礙其他情緒反應。「適宜」是除了「修復」以外在本書中很重要的核心。以個人經驗作對照,我會在外釋放全數的活力,在家就像個死人把自己收束到最小。也曾因為這樣被我媽說對朋友比對家人還好不下數次。我就有點像是把友善的情緒在必要場合一股腦地投入,對於家這個場域可以毫無保留地表現滿不在乎,任性妄為,甚至,會無形中投入文字之中。


在某些段落,我有過好像看到自己的描述,即便不是Stephanie那樣極端例子。很高興最後Stephanie遇到一群超越她父母給予更多愛的人,尤其是她談到與男友結婚的章節,婚禮中親手寫給每位賓客,一路以來他們無私對Stephanie展現的愛,讓人讀起來是備感窩心。最後,Stephanie提到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或許還有機會再讓它壓得喘不過氣,但她選擇以更具彈性的角度解釋自己的狀況,尤其是在意想不到的Covid-19發生時候,那樣高度緊繃的生活狀態反而使她過得更自在。這某種程度或許說明痊癒不見得會是一個瞬間的事,而是當你能學習與這樣的自己共存且更怡然自得時,痊癒就是現在進行式。



avatar-img
79會員
165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南聲生生難 的其他內容
日本文學中我特別喜歡作家百田尚樹的作品。《永遠的0》我哭到不行,還買了新版收藏;《24號的奇蹟》小開本裡面收錄幾則發生在聖誕時節的溫馨故事,私心認為很適合作為耶誕禮物,應景又小巧。其餘有被翻譯中文版的我幾乎都有收藏。
收錄七則短篇,是為金草葉第二部短篇集的《剛剛離開的世界》是一本非常好看,讓我十分驚豔的優秀作品。我誠摯的推薦,不管是描述的、劇情層面的、故事背後想表達的、拿捏得宜的科幻比重,加總出這樣一部我認為可以說是無懈可擊的短篇集。   金草葉實屬在跨領域中,藉由她的生化背景以及卓越的說故事能力,讓她的作
「華氏451度」是作者Ray Bradbury認為紙張的燃點。故事發生在一個打火員不以滅火為志,而是將舉報而來的書全數燃成灰燼的世界。主角蒙塔格盡職於每次的出勤,在某次下班返家路途結識新搬來的鄰居少女克萊莉絲。
本書作者蔡宛芸在後記提到「尊嚴勞動」一詞,那是長期以來試圖探討勞工處境時,渴望觸及現實中往往遙不可及,彷彿另一個世界的理想情境。時而讓自己從專書討論中找回敏感度,才不會對社會發生的一切過於麻木,不將其當一回事。
好久沒讀這種充滿童趣的書了。《第十四道門》是奇幻小說大師尼爾蓋曼的短篇作品,劇情讀來輕巧,富含想像力,從身為亞洲讀者角度,讓人不禁想起宮崎駿的《神隱少女》。寇洛琳年紀顯然比小千再小,但兩者兼負尋回父母的勇氣都極度相襯於她們的主角身份。 身為家中獨女,寇洛琳絕大多數時間只能與自己相處,從中找到樂
日本作家大崎梢在作者簡介是這麼被介紹的:「在成為專職作家前,曾有多年書店店員的工作經驗,非常了解書籍相關產業。因此,以書籍相關產業為背景的小說,也成為了她的招牌之一。」大崎在台出版,以千石社這間出版社為背景的系列小說目前有三本,出版順序分別是《來到少女雜誌的編輯君》、《獨家報導之卵》、《心之雨》。
日本文學中我特別喜歡作家百田尚樹的作品。《永遠的0》我哭到不行,還買了新版收藏;《24號的奇蹟》小開本裡面收錄幾則發生在聖誕時節的溫馨故事,私心認為很適合作為耶誕禮物,應景又小巧。其餘有被翻譯中文版的我幾乎都有收藏。
收錄七則短篇,是為金草葉第二部短篇集的《剛剛離開的世界》是一本非常好看,讓我十分驚豔的優秀作品。我誠摯的推薦,不管是描述的、劇情層面的、故事背後想表達的、拿捏得宜的科幻比重,加總出這樣一部我認為可以說是無懈可擊的短篇集。   金草葉實屬在跨領域中,藉由她的生化背景以及卓越的說故事能力,讓她的作
「華氏451度」是作者Ray Bradbury認為紙張的燃點。故事發生在一個打火員不以滅火為志,而是將舉報而來的書全數燃成灰燼的世界。主角蒙塔格盡職於每次的出勤,在某次下班返家路途結識新搬來的鄰居少女克萊莉絲。
本書作者蔡宛芸在後記提到「尊嚴勞動」一詞,那是長期以來試圖探討勞工處境時,渴望觸及現實中往往遙不可及,彷彿另一個世界的理想情境。時而讓自己從專書討論中找回敏感度,才不會對社會發生的一切過於麻木,不將其當一回事。
好久沒讀這種充滿童趣的書了。《第十四道門》是奇幻小說大師尼爾蓋曼的短篇作品,劇情讀來輕巧,富含想像力,從身為亞洲讀者角度,讓人不禁想起宮崎駿的《神隱少女》。寇洛琳年紀顯然比小千再小,但兩者兼負尋回父母的勇氣都極度相襯於她們的主角身份。 身為家中獨女,寇洛琳絕大多數時間只能與自己相處,從中找到樂
日本作家大崎梢在作者簡介是這麼被介紹的:「在成為專職作家前,曾有多年書店店員的工作經驗,非常了解書籍相關產業。因此,以書籍相關產業為背景的小說,也成為了她的招牌之一。」大崎在台出版,以千石社這間出版社為背景的系列小說目前有三本,出版順序分別是《來到少女雜誌的編輯君》、《獨家報導之卵》、《心之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瘋人說》這本書是在講,作者(穆戈)在當精神病院的實習醫生時,與精神病患之間的故事,總共有十七個章回,其中「請幫幫我媽媽––雙重人格」這章回讓我特別有感,特別想寫成讀後心得,我記得當時我看完這章回時,心裡悶悶的,很想哭,特別想把心得寫下來。
Thumbnail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是一本描述複雜性創傷症候群的回憶錄。作者Stephanie Foo從自身經歷出發,描述了她在童年時期遭受家庭虐待以及對自己心理健康問題的探索與治療過程。書中描述作者的生命起伏,展現她對生活的堅持。閱讀這本書能讓人感受到對生活的努力,以及愛的力量。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籍。
早就知道我是重度腦麻的爸媽,在聽完我活不過五歲之後,驅魔、撒鹽、受洗、各式各樣求神拜佛都試試看。試圖逃避這個殘酷的事實。
Thumbnail
幾天前跟朋友聊到她最近遭遇的瓶頸,她提到她正在經歷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創傷,而這些創傷的累積直到現在也仍是現在進行式,讓她感到身心俱疲……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母親,是讓創傷越演越烈的加害者? 只是,這一次碰觸到的創傷部位,和過去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這也讓我的眉頭因為揮之不去的鼻酸緊緊地皺了起來⋯⋯而我遲遲不敢隨著創傷指出去的方向看,因為那個人影不再是我過去一直認定的加害者:父親,反倒是那個一直依附、依賴和仰望的母親! 掀開讓黑影朦朧的布幕,我的胸口就像⋯⋯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當時,母親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離開公司、變成自營商的父親,則是將家改裝成辦公室,並且將電視搬到主臥房。而只有半天課的週三下午,因為我是三、四年級的中年級生,便只有我和父親在家。那日下午,透過觀看電視學習日文的父親,忽然用力地將我壓制在床上,並且不顧我的奮力掙扎地咬了我的左邊胸口。
Thumbnail
有別於《你發生了什麼事》談的是「具體創傷經驗對當下身心理的影響」,這本書更著墨於「世代、家族的創傷如何被遺傳」,這些「被消音」的經驗如何對個人造成難以言說的不適。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瘋人說》這本書是在講,作者(穆戈)在當精神病院的實習醫生時,與精神病患之間的故事,總共有十七個章回,其中「請幫幫我媽媽––雙重人格」這章回讓我特別有感,特別想寫成讀後心得,我記得當時我看完這章回時,心裡悶悶的,很想哭,特別想把心得寫下來。
Thumbnail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是一本描述複雜性創傷症候群的回憶錄。作者Stephanie Foo從自身經歷出發,描述了她在童年時期遭受家庭虐待以及對自己心理健康問題的探索與治療過程。書中描述作者的生命起伏,展現她對生活的堅持。閱讀這本書能讓人感受到對生活的努力,以及愛的力量。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籍。
早就知道我是重度腦麻的爸媽,在聽完我活不過五歲之後,驅魔、撒鹽、受洗、各式各樣求神拜佛都試試看。試圖逃避這個殘酷的事實。
Thumbnail
幾天前跟朋友聊到她最近遭遇的瓶頸,她提到她正在經歷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創傷,而這些創傷的累積直到現在也仍是現在進行式,讓她感到身心俱疲……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母親,是讓創傷越演越烈的加害者? 只是,這一次碰觸到的創傷部位,和過去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這也讓我的眉頭因為揮之不去的鼻酸緊緊地皺了起來⋯⋯而我遲遲不敢隨著創傷指出去的方向看,因為那個人影不再是我過去一直認定的加害者:父親,反倒是那個一直依附、依賴和仰望的母親! 掀開讓黑影朦朧的布幕,我的胸口就像⋯⋯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當時,母親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離開公司、變成自營商的父親,則是將家改裝成辦公室,並且將電視搬到主臥房。而只有半天課的週三下午,因為我是三、四年級的中年級生,便只有我和父親在家。那日下午,透過觀看電視學習日文的父親,忽然用力地將我壓制在床上,並且不顧我的奮力掙扎地咬了我的左邊胸口。
Thumbnail
有別於《你發生了什麼事》談的是「具體創傷經驗對當下身心理的影響」,這本書更著墨於「世代、家族的創傷如何被遺傳」,這些「被消音」的經驗如何對個人造成難以言說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