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我並沒有單一的重大創傷,因為我有上千個創傷。」—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閱讀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閱讀帳號:@lydiabooksday

閱讀帳號:@lydiabooksday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

原文:What My Bones Know: A Memoir of Healing from Complex Trauma

作者:Stephanie Foo

譯者:傅恩臨

出版社:二十張出版

出版日期:2023/3/29

「不幸的是,我並沒有單一的重大創傷,因為我有上千個創傷。」

一句話書評:「與作者一起經歷人生,一定會看到哭(是邊哭邊笑的哭)!! ⁡」

關於作者「Stephanie Foo」

作者Stephanie Foo出生於馬來西亞,2歲時因父親獲得矽谷工作機會,與父母一同移民至美國。 ⁡

作者在書本的開頭即說,她被診斷罹患「複雜性創傷症候群」。 ⁡

「複雜性創傷症候群」與「PTSD(創傷性症候群)」有什麼差別?在醫學界也頗有爭議。 ⁡

一般來說,PTSD(創傷性症候群)是經歷了「某個重大創傷事件」,例如車禍、戰爭(常見經歷伊拉克戰爭等美國軍人身上)等單一事件。 ⁡

然而「複雜性創傷症候群」不同於PTSD,造成患者的創傷並非來自於單一事件,而是「上千個」創傷事件,且常見於孩童時期。

⁡ 「由於複雜性創傷重複出現的本質,所以在根本上,它其實是一種關係上的創傷。換句話說,這創傷是由於和別人──那些應該要給予關愛、值得信賴,卻做出傷害行為的人──關係不佳所導致」 ⁡

童年虐待

作者母親原本在銀行工作,嫁給作者父親辭去工作搬到美國後,過上孤立無援的生活。 ⁡ 她將壓力與憤怒轉嫁到女兒身上,不停的毆打女兒,半夜拉扯女兒頭髮,把她拖下床亦是家常便飯。 ⁡

不要以為作者的父親有比較好…作者母親後來離婚,失魂落魄的父親也承受不住壓力。 ⁡

有一回當作者父親開車時,他威脅作者說兩個人要一起去死。 ⁡

這句話若是從掌握方向盤的人口中說出,真的是恐怖無比。 ⁡

作者找到空隙,趁父親不注意的時候推開車門逃下車(陌生的街區)。她一邊撿垃圾(扳手、破酒瓶等)一邊推著街上廢棄的推車回家。 ⁡ 走回家已是深夜,她走到熟睡父親的床邊,把父親叫醒。 ⁡

原本睡著的父親看到像鬼一樣(她自己說的)的作者,手還拿著扳手跟酒瓶。 ⁡

她用來自地獄的聲音說「你想死嗎?」「我可以來成全你」 ⁡

她父親嚇個半死(半夜看到有人站在床頭拿扳手跟酒瓶...不被嚇死才怪),結果作者說「你很怕吧?這就是我今天的感覺!你如果再來一次!我保證會成全你!」 ⁡

作者父親連忙保證再也不會做出早上的事情,結果隔天就嚇到閃電搬家…. ⁡

作者後來從UCLA畢業(僅花了兩年半),她自嘲說雖然很拚沒錯,但能夠這麼快畢業是因為她太討人厭、沒有朋友。 ⁡

在工作上她也很努力,付出很多很多。 ⁡

她知道自己一直有心理健康上的問題,但就如她所說,她沒有錢、沒有辦法住進很好的療養院,她必須存錢才能看醫生。 ⁡

診斷罹患複雜性創傷症候群

作者看了很多個醫生與諮商師,其中一個醫生說,其實這種複雜性創傷症候群,是只有「和平時代才會被認為是病」的病。 ⁡

醫生:「這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保護妳不受到外在的危險」。 ⁡

假設你跟家人開著車,車上有甜甜圈,突然被對向大卡車撞到,你的大腦啟動了保護機制。 ⁡

當你倖存下來時,你的大腦為了保護你不受到危險,只要聞到甜甜圈+車,你就會啟動保護機制。 ⁡ 你會逃跑、避免再次發生危險,在戰爭時期是個很好用的能力沒錯,但和平時代反而成了累贅。 ⁡

對作者來說,小時候要很努力的閱讀空氣,當她看到父母親的臉沉下來、眉頭一皺,她就會覺得對方在生氣,哪怕這可能只是一種無意識的反應,但她會害怕會恐懼會想要逃跑。 ⁡導致她後來談戀愛,只會伴侶皺個眉頭,她就會啟動防衛機制.

長久拉鋸的生活,與作者一同經歷 ⁡

我覺得這本書很好看的地方,在於作者的共情能力很強。

透過她的文字,可以與她的生命一同起伏。 ⁡

從她的童年生活、求學階段,再到工作與人際關係。

你可以感覺到,作者非常努力的想要活下去。 ⁡

哪怕她曾經有覺得不行了,但她仍然很努力的去嘗試。 ⁡

中間她也曾經一度好轉,讓人有種「啊!終於可以好好生活」的感覺時,卻又掉落谷底。 ⁡

作者從診斷自己罹患複雜性創傷後群後,她很積極努力的做研究,不管是自己閱讀相關醫學文獻或是聯絡有治療經驗的醫生等。 ⁡

後來她遇到一個願意免費幫她治療的醫生,但前提是作者必須要接受錄音作為研究(一般人恐怕不願意公開錄音,但作者很樂意),而這位醫生,也讓她慢慢的越來越好。

後記:愛能夠克服一切

除遇上適合的醫生外,作者能夠努力與複雜性創傷症候群共存,很大原因是因為作者的先生「喬伊」。 ⁡

交往之初,當時還在與身心疾病抗衡的作者像喬伊坦承她的狀況。

沒想到聽完作者講完一長串的故事後,

喬伊說:「嗯,我知道了」 ⁡

作者「然後呢?」(一般人聽到這樣的童年經歷不是都會分手嗎?) ⁡

喬伊「嗯?我剛剛說我知道了呀?」 ⁡

喬伊的態度讓作者建立起面對疾病的信心,也讓她從不相信婚姻與感情的人,轉變成願意步入婚姻,與喬伊一起走下去。 ⁡

也許這句話很老套,但我是真心從兩人身上看見「愛能夠克服一切」.

兩人在婚禮上的致詞,作者也寫進書中,讀到這段我真的哭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我想對喬伊的家人,也就是今天要加入的家庭說:謝謝你們,讓我明白真切、確實相愛的家庭」 ⁡

後記的後記

我在IG的reels看到一段影片,影片主角是一名華裔美籍大學生,他說他媽罹患強迫症、躁鬱症、憂鬱症等,他媽媽認為兒子很「髒」,所以明明同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她會要求兒子只能使用某些空間與範圍(例如只能使用某個浴室、不可以碰沙發、不可以上到二樓等)。

而影片主角他爸呢?雖然也是長期受到他媽的霸凌,但離婚從來不是一個選項.

主角說了一段讓我能夠很能解釋這本書的一句話:

「很顯然,亞洲的文化讓兩個不相愛的人必須結婚,且somehow他們還會一起生小孩.」

作者在書中有寫道,後來他媽媽改嫁後對女兒不聞不問,而他爸搬出去後也自己組建家庭,與太太一同養育太太前婚姻的兩個兒子.

作者與父親見面時,父親一直在講這兩個繼子的事情、煩惱兩名繼子的課業學習問題等.諷刺的是,他對自己的親生女兒的事情都不了解,也完全不在意自己女兒的身心狀況.

這段內容讓我對作者很是心疼,我覺得她真的太不容易了.也很高興她能夠遇到一位能夠接住她的另外一伴.

真的很推薦這本書給大家!! ⁡

歡迎大家追蹤我的閱讀帳號(IG:@lydiabooksday),不定期分享閱讀

raw-image


如果喜歡我的閱讀心得或教學,歡迎按下「愛心」支持與轉發

也歡迎用一杯咖啡錢贊助我🫶🏻

可以追蹤/Follow我,本專欄會持續撰寫閱讀筆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閱讀避難所
50會員
46內容數
培養閱讀的習慣就是為你自己構建一座避難所,讓你得以逃離人世間幾乎所有痛苦與不幸
閱讀避難所的其他內容
2025/03/31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2010年代開始,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成為全球化現象。這本書還沒出版的時候,我就已經在關注了。很高興台灣有出版社引進,這個現象跟議題越來越重要、影響也越來越大。
Thumbnail
2025/03/31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2010年代開始,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成為全球化現象。這本書還沒出版的時候,我就已經在關注了。很高興台灣有出版社引進,這個現象跟議題越來越重要、影響也越來越大。
Thumbnail
2025/03/30
去年過年前買了手機型電子書閱讀器Boox Palma,當時立誓不會再買!! 但隨著彩色電子書閱讀器推陳出新,讓我心癢癢,真的很想要一台彩機啊!! 要什麼尺寸的彩機讓我很猶豫,於是在限動發文問大家的意見。 最後入手Boox Note Air 4C(10.3吋)電子書閱讀器開箱,還順便推廣《姊嫁物語》
Thumbnail
2025/03/30
去年過年前買了手機型電子書閱讀器Boox Palma,當時立誓不會再買!! 但隨著彩色電子書閱讀器推陳出新,讓我心癢癢,真的很想要一台彩機啊!! 要什麼尺寸的彩機讓我很猶豫,於是在限動發文問大家的意見。 最後入手Boox Note Air 4C(10.3吋)電子書閱讀器開箱,還順便推廣《姊嫁物語》
Thumbnail
2025/02/24
《管他去死是人生最大的自由》by 莎拉.奈特 我覺得這本書是脫口秀版的《被討厭的勇氣》。 每個人都很在乎其他人的看法,或者說整個東亞社會的環境就是團體意識至上,很擔心自己會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卻一點都不在乎「別人」是否對我們造成麻煩。 ⁡這時候就需要拿出「管他去死」氣魄!!!
Thumbnail
2025/02/24
《管他去死是人生最大的自由》by 莎拉.奈特 我覺得這本書是脫口秀版的《被討厭的勇氣》。 每個人都很在乎其他人的看法,或者說整個東亞社會的環境就是團體意識至上,很擔心自己會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卻一點都不在乎「別人」是否對我們造成麻煩。 ⁡這時候就需要拿出「管他去死」氣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當我們遇到創傷時,命名這個痛苦並瞭解創傷反應的類型、影響以及依附障礙,內心被禁聲、被忽略的部分就得到了支持和認可。在無法命名經驗的情況下,創傷就像無名孤魂一般飄盪潛抑,但一旦給予名字,便能從黑暗中召喚回來。
Thumbnail
當我們遇到創傷時,命名這個痛苦並瞭解創傷反應的類型、影響以及依附障礙,內心被禁聲、被忽略的部分就得到了支持和認可。在無法命名經驗的情況下,創傷就像無名孤魂一般飄盪潛抑,但一旦給予名字,便能從黑暗中召喚回來。
Thumbnail
「創傷」不是每個人都想經歷的,很痛苦!很煎熬!很難受! 我有很多的創傷經驗,細數一下,我還真數不出來我有多少的創傷,不管是肢體暴力、語言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這些種種的暴力成為我一輩子的創傷,在我小小年紀的時候,就必須全部承受下來。 我怎麼叫、怎麼哭,就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來拯救我、抱著
Thumbnail
「創傷」不是每個人都想經歷的,很痛苦!很煎熬!很難受! 我有很多的創傷經驗,細數一下,我還真數不出來我有多少的創傷,不管是肢體暴力、語言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這些種種的暴力成為我一輩子的創傷,在我小小年紀的時候,就必須全部承受下來。 我怎麼叫、怎麼哭,就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來拯救我、抱著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是一本描述複雜性創傷症候群的回憶錄。作者Stephanie Foo從自身經歷出發,描述了她在童年時期遭受家庭虐待以及對自己心理健康問題的探索與治療過程。書中描述作者的生命起伏,展現她對生活的堅持。閱讀這本書能讓人感受到對生活的努力,以及愛的力量。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籍。
Thumbnail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是一本描述複雜性創傷症候群的回憶錄。作者Stephanie Foo從自身經歷出發,描述了她在童年時期遭受家庭虐待以及對自己心理健康問題的探索與治療過程。書中描述作者的生命起伏,展現她對生活的堅持。閱讀這本書能讓人感受到對生活的努力,以及愛的力量。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籍。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