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我並沒有單一的重大創傷,因為我有上千個創傷。」—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閱讀筆記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閱讀帳號:@lydiabooksday

閱讀帳號:@lydiabooksday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

原文:What My Bones Know: A Memoir of Healing from Complex Trauma

作者:Stephanie Foo

譯者:傅恩臨

出版社:二十張出版

出版日期:2023/3/29

「不幸的是,我並沒有單一的重大創傷,因為我有上千個創傷。」

一句話書評:「與作者一起經歷人生,一定會看到哭(是邊哭邊笑的哭)!! ⁡」

關於作者「Stephanie Foo」

作者Stephanie Foo出生於馬來西亞,2歲時因父親獲得矽谷工作機會,與父母一同移民至美國。 ⁡

作者在書本的開頭即說,她被診斷罹患「複雜性創傷症候群」。 ⁡

「複雜性創傷症候群」與「PTSD(創傷性症候群)」有什麼差別?在醫學界也頗有爭議。 ⁡

一般來說,PTSD(創傷性症候群)是經歷了「某個重大創傷事件」,例如車禍、戰爭(常見經歷伊拉克戰爭等美國軍人身上)等單一事件。 ⁡

然而「複雜性創傷症候群」不同於PTSD,造成患者的創傷並非來自於單一事件,而是「上千個」創傷事件,且常見於孩童時期。

⁡ 「由於複雜性創傷重複出現的本質,所以在根本上,它其實是一種關係上的創傷。換句話說,這創傷是由於和別人──那些應該要給予關愛、值得信賴,卻做出傷害行為的人──關係不佳所導致」 ⁡

童年虐待

作者母親原本在銀行工作,嫁給作者父親辭去工作搬到美國後,過上孤立無援的生活。 ⁡ 她將壓力與憤怒轉嫁到女兒身上,不停的毆打女兒,半夜拉扯女兒頭髮,把她拖下床亦是家常便飯。 ⁡

不要以為作者的父親有比較好…作者母親後來離婚,失魂落魄的父親也承受不住壓力。 ⁡

有一回當作者父親開車時,他威脅作者說兩個人要一起去死。 ⁡

這句話若是從掌握方向盤的人口中說出,真的是恐怖無比。 ⁡

作者找到空隙,趁父親不注意的時候推開車門逃下車(陌生的街區)。她一邊撿垃圾(扳手、破酒瓶等)一邊推著街上廢棄的推車回家。 ⁡ 走回家已是深夜,她走到熟睡父親的床邊,把父親叫醒。 ⁡

原本睡著的父親看到像鬼一樣(她自己說的)的作者,手還拿著扳手跟酒瓶。 ⁡

她用來自地獄的聲音說「你想死嗎?」「我可以來成全你」 ⁡

她父親嚇個半死(半夜看到有人站在床頭拿扳手跟酒瓶...不被嚇死才怪),結果作者說「你很怕吧?這就是我今天的感覺!你如果再來一次!我保證會成全你!」 ⁡

作者父親連忙保證再也不會做出早上的事情,結果隔天就嚇到閃電搬家…. ⁡

作者後來從UCLA畢業(僅花了兩年半),她自嘲說雖然很拚沒錯,但能夠這麼快畢業是因為她太討人厭、沒有朋友。 ⁡

在工作上她也很努力,付出很多很多。 ⁡

她知道自己一直有心理健康上的問題,但就如她所說,她沒有錢、沒有辦法住進很好的療養院,她必須存錢才能看醫生。 ⁡

診斷罹患複雜性創傷症候群

作者看了很多個醫生與諮商師,其中一個醫生說,其實這種複雜性創傷症候群,是只有「和平時代才會被認為是病」的病。 ⁡

醫生:「這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保護妳不受到外在的危險」。 ⁡

假設你跟家人開著車,車上有甜甜圈,突然被對向大卡車撞到,你的大腦啟動了保護機制。 ⁡

當你倖存下來時,你的大腦為了保護你不受到危險,只要聞到甜甜圈+車,你就會啟動保護機制。 ⁡ 你會逃跑、避免再次發生危險,在戰爭時期是個很好用的能力沒錯,但和平時代反而成了累贅。 ⁡

對作者來說,小時候要很努力的閱讀空氣,當她看到父母親的臉沉下來、眉頭一皺,她就會覺得對方在生氣,哪怕這可能只是一種無意識的反應,但她會害怕會恐懼會想要逃跑。 ⁡導致她後來談戀愛,只會伴侶皺個眉頭,她就會啟動防衛機制.

長久拉鋸的生活,與作者一同經歷 ⁡

我覺得這本書很好看的地方,在於作者的共情能力很強。

透過她的文字,可以與她的生命一同起伏。 ⁡

從她的童年生活、求學階段,再到工作與人際關係。

你可以感覺到,作者非常努力的想要活下去。 ⁡

哪怕她曾經有覺得不行了,但她仍然很努力的去嘗試。 ⁡

中間她也曾經一度好轉,讓人有種「啊!終於可以好好生活」的感覺時,卻又掉落谷底。 ⁡

作者從診斷自己罹患複雜性創傷後群後,她很積極努力的做研究,不管是自己閱讀相關醫學文獻或是聯絡有治療經驗的醫生等。 ⁡

後來她遇到一個願意免費幫她治療的醫生,但前提是作者必須要接受錄音作為研究(一般人恐怕不願意公開錄音,但作者很樂意),而這位醫生,也讓她慢慢的越來越好。

後記:愛能夠克服一切

除遇上適合的醫生外,作者能夠努力與複雜性創傷症候群共存,很大原因是因為作者的先生「喬伊」。 ⁡

交往之初,當時還在與身心疾病抗衡的作者像喬伊坦承她的狀況。

沒想到聽完作者講完一長串的故事後,

喬伊說:「嗯,我知道了」 ⁡

作者「然後呢?」(一般人聽到這樣的童年經歷不是都會分手嗎?) ⁡

喬伊「嗯?我剛剛說我知道了呀?」 ⁡

喬伊的態度讓作者建立起面對疾病的信心,也讓她從不相信婚姻與感情的人,轉變成願意步入婚姻,與喬伊一起走下去。 ⁡

也許這句話很老套,但我是真心從兩人身上看見「愛能夠克服一切」.

兩人在婚禮上的致詞,作者也寫進書中,讀到這段我真的哭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我想對喬伊的家人,也就是今天要加入的家庭說:謝謝你們,讓我明白真切、確實相愛的家庭」 ⁡

後記的後記

我在IG的reels看到一段影片,影片主角是一名華裔美籍大學生,他說他媽罹患強迫症、躁鬱症、憂鬱症等,他媽媽認為兒子很「髒」,所以明明同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她會要求兒子只能使用某些空間與範圍(例如只能使用某個浴室、不可以碰沙發、不可以上到二樓等)。

而影片主角他爸呢?雖然也是長期受到他媽的霸凌,但離婚從來不是一個選項.

主角說了一段讓我能夠很能解釋這本書的一句話:

「很顯然,亞洲的文化讓兩個不相愛的人必須結婚,且somehow他們還會一起生小孩.」

作者在書中有寫道,後來他媽媽改嫁後對女兒不聞不問,而他爸搬出去後也自己組建家庭,與太太一同養育太太前婚姻的兩個兒子.

作者與父親見面時,父親一直在講這兩個繼子的事情、煩惱兩名繼子的課業學習問題等.諷刺的是,他對自己的親生女兒的事情都不了解,也完全不在意自己女兒的身心狀況.

這段內容讓我對作者很是心疼,我覺得她真的太不容易了.也很高興她能夠遇到一位能夠接住她的另外一伴.

真的很推薦這本書給大家!! ⁡

歡迎大家追蹤我的閱讀帳號(IG:@lydiabooksday),不定期分享閱讀

raw-image


如果喜歡我的閱讀心得或教學,歡迎按下「愛心」支持與轉發

也歡迎用一杯咖啡錢贊助我🫶🏻

可以追蹤/Follow我,本專欄會持續撰寫閱讀筆記😉⁡
29會員
35內容數
培養閱讀的習慣就是為你自己構建一座避難所,讓你得以逃離人世間幾乎所有痛苦與不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