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我並沒有單一的重大創傷,因為我有上千個創傷。」—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閱讀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閱讀帳號:@lydiabooksday

閱讀帳號:@lydiabooksday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

原文:What My Bones Know: A Memoir of Healing from Complex Trauma

作者:Stephanie Foo

譯者:傅恩臨

出版社:二十張出版

出版日期:2023/3/29

「不幸的是,我並沒有單一的重大創傷,因為我有上千個創傷。」

一句話書評:「與作者一起經歷人生,一定會看到哭(是邊哭邊笑的哭)!! ⁡」

關於作者「Stephanie Foo」

作者Stephanie Foo出生於馬來西亞,2歲時因父親獲得矽谷工作機會,與父母一同移民至美國。 ⁡

作者在書本的開頭即說,她被診斷罹患「複雜性創傷症候群」。 ⁡

「複雜性創傷症候群」與「PTSD(創傷性症候群)」有什麼差別?在醫學界也頗有爭議。 ⁡

一般來說,PTSD(創傷性症候群)是經歷了「某個重大創傷事件」,例如車禍、戰爭(常見經歷伊拉克戰爭等美國軍人身上)等單一事件。 ⁡

然而「複雜性創傷症候群」不同於PTSD,造成患者的創傷並非來自於單一事件,而是「上千個」創傷事件,且常見於孩童時期。

⁡ 「由於複雜性創傷重複出現的本質,所以在根本上,它其實是一種關係上的創傷。換句話說,這創傷是由於和別人──那些應該要給予關愛、值得信賴,卻做出傷害行為的人──關係不佳所導致」 ⁡

童年虐待

作者母親原本在銀行工作,嫁給作者父親辭去工作搬到美國後,過上孤立無援的生活。 ⁡ 她將壓力與憤怒轉嫁到女兒身上,不停的毆打女兒,半夜拉扯女兒頭髮,把她拖下床亦是家常便飯。 ⁡

不要以為作者的父親有比較好…作者母親後來離婚,失魂落魄的父親也承受不住壓力。 ⁡

有一回當作者父親開車時,他威脅作者說兩個人要一起去死。 ⁡

這句話若是從掌握方向盤的人口中說出,真的是恐怖無比。 ⁡

作者找到空隙,趁父親不注意的時候推開車門逃下車(陌生的街區)。她一邊撿垃圾(扳手、破酒瓶等)一邊推著街上廢棄的推車回家。 ⁡ 走回家已是深夜,她走到熟睡父親的床邊,把父親叫醒。 ⁡

原本睡著的父親看到像鬼一樣(她自己說的)的作者,手還拿著扳手跟酒瓶。 ⁡

她用來自地獄的聲音說「你想死嗎?」「我可以來成全你」 ⁡

她父親嚇個半死(半夜看到有人站在床頭拿扳手跟酒瓶...不被嚇死才怪),結果作者說「你很怕吧?這就是我今天的感覺!你如果再來一次!我保證會成全你!」 ⁡

作者父親連忙保證再也不會做出早上的事情,結果隔天就嚇到閃電搬家…. ⁡

作者後來從UCLA畢業(僅花了兩年半),她自嘲說雖然很拚沒錯,但能夠這麼快畢業是因為她太討人厭、沒有朋友。 ⁡

在工作上她也很努力,付出很多很多。 ⁡

她知道自己一直有心理健康上的問題,但就如她所說,她沒有錢、沒有辦法住進很好的療養院,她必須存錢才能看醫生。 ⁡

診斷罹患複雜性創傷症候群

作者看了很多個醫生與諮商師,其中一個醫生說,其實這種複雜性創傷症候群,是只有「和平時代才會被認為是病」的病。 ⁡

醫生:「這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保護妳不受到外在的危險」。 ⁡

假設你跟家人開著車,車上有甜甜圈,突然被對向大卡車撞到,你的大腦啟動了保護機制。 ⁡

當你倖存下來時,你的大腦為了保護你不受到危險,只要聞到甜甜圈+車,你就會啟動保護機制。 ⁡ 你會逃跑、避免再次發生危險,在戰爭時期是個很好用的能力沒錯,但和平時代反而成了累贅。 ⁡

對作者來說,小時候要很努力的閱讀空氣,當她看到父母親的臉沉下來、眉頭一皺,她就會覺得對方在生氣,哪怕這可能只是一種無意識的反應,但她會害怕會恐懼會想要逃跑。 ⁡導致她後來談戀愛,只會伴侶皺個眉頭,她就會啟動防衛機制.

長久拉鋸的生活,與作者一同經歷 ⁡

我覺得這本書很好看的地方,在於作者的共情能力很強。

透過她的文字,可以與她的生命一同起伏。 ⁡

從她的童年生活、求學階段,再到工作與人際關係。

你可以感覺到,作者非常努力的想要活下去。 ⁡

哪怕她曾經有覺得不行了,但她仍然很努力的去嘗試。 ⁡

中間她也曾經一度好轉,讓人有種「啊!終於可以好好生活」的感覺時,卻又掉落谷底。 ⁡

作者從診斷自己罹患複雜性創傷後群後,她很積極努力的做研究,不管是自己閱讀相關醫學文獻或是聯絡有治療經驗的醫生等。 ⁡

後來她遇到一個願意免費幫她治療的醫生,但前提是作者必須要接受錄音作為研究(一般人恐怕不願意公開錄音,但作者很樂意),而這位醫生,也讓她慢慢的越來越好。

後記:愛能夠克服一切

除遇上適合的醫生外,作者能夠努力與複雜性創傷症候群共存,很大原因是因為作者的先生「喬伊」。 ⁡

交往之初,當時還在與身心疾病抗衡的作者像喬伊坦承她的狀況。

沒想到聽完作者講完一長串的故事後,

喬伊說:「嗯,我知道了」 ⁡

作者「然後呢?」(一般人聽到這樣的童年經歷不是都會分手嗎?) ⁡

喬伊「嗯?我剛剛說我知道了呀?」 ⁡

喬伊的態度讓作者建立起面對疾病的信心,也讓她從不相信婚姻與感情的人,轉變成願意步入婚姻,與喬伊一起走下去。 ⁡

也許這句話很老套,但我是真心從兩人身上看見「愛能夠克服一切」.

兩人在婚禮上的致詞,作者也寫進書中,讀到這段我真的哭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我想對喬伊的家人,也就是今天要加入的家庭說:謝謝你們,讓我明白真切、確實相愛的家庭」 ⁡

後記的後記

我在IG的reels看到一段影片,影片主角是一名華裔美籍大學生,他說他媽罹患強迫症、躁鬱症、憂鬱症等,他媽媽認為兒子很「髒」,所以明明同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她會要求兒子只能使用某些空間與範圍(例如只能使用某個浴室、不可以碰沙發、不可以上到二樓等)。

而影片主角他爸呢?雖然也是長期受到他媽的霸凌,但離婚從來不是一個選項.

主角說了一段讓我能夠很能解釋這本書的一句話:

「很顯然,亞洲的文化讓兩個不相愛的人必須結婚,且somehow他們還會一起生小孩.」

作者在書中有寫道,後來他媽媽改嫁後對女兒不聞不問,而他爸搬出去後也自己組建家庭,與太太一同養育太太前婚姻的兩個兒子.

作者與父親見面時,父親一直在講這兩個繼子的事情、煩惱兩名繼子的課業學習問題等.諷刺的是,他對自己的親生女兒的事情都不了解,也完全不在意自己女兒的身心狀況.

這段內容讓我對作者很是心疼,我覺得她真的太不容易了.也很高興她能夠遇到一位能夠接住她的另外一伴.

真的很推薦這本書給大家!! ⁡

歡迎大家追蹤我的閱讀帳號(IG:@lydiabooksday),不定期分享閱讀

raw-image


如果喜歡我的閱讀心得或教學,歡迎按下「愛心」支持與轉發

也歡迎用一杯咖啡錢贊助我🫶🏻

可以追蹤/Follow我,本專欄會持續撰寫閱讀筆記😉⁡
avatar-img
40會員
41內容數
培養閱讀的習慣就是為你自己構建一座避難所,讓你得以逃離人世間幾乎所有痛苦與不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閱讀避難所 的其他內容
本文介紹南韓現代巫女洪承喜的著作《神明在看著呢:我的巫女日記》。作者洪承喜透過故事揭開韓國巫女的養成與工作。除介紹書籍內容之外,也有講述唐綺陽老師對於命運的看法,以及作者對待客人的態度和建議。文章內容豐富,值得一讀。
今年生日送自己一個生日禮物—左思右想、考量再三後決定入手肖想很久的手機型電子書閱讀器—Boox Palma✨。本篇心得文分享我使用約兩週後的心得,包含目前現有的電子書閱讀器、手機型電子書閱讀器的選擇有哪些,以及為何選擇Boox Palma!
《如果那是夢想,再苦也要去:前進或死亡,法國外籍兵團教我的事》作者:許逢儒 「雖然書名很Peter Su,但其實是一個臺灣人加入法國外籍傭兵團的勵志故事!」 Hou家境雖然不算富裕,但為了夢想,赴湯蹈火在所不辭。Hou在高中時期就開始學法文、畢業後先入伍服義務役,前往法國巴黎參加外籍傭兵團面試。 ⁡
⁡「遲鈍,是不受世人常識束縛的自由。」 《鈍感力》作者:渡邊淳一(電影失樂園的導演)出版社#樂金文化 必須說《鈍感力》這本書是身為遲鈍星人aka我本人的超級救星!! 「只要擁有鈍感力,不管多麼痛苦的事情,都能轉化爲對自己有利的因素,坦然地以積極進取的態度生活下去。」⁡
《藍色時期(ブルーピリオド)》作者:山口飛翔 一開始接觸到藍色時期是因為Netflix將漫畫改編成動畫。意外點開看後,發現《藍色時期》動畫主要的核心是圍繞在男主角八虎考取國立東京藝大的故事展開。藍色時期不是單單講述「畫畫」而已,他把考試的痛苦、對於美術的疑問、普通人對「畫作」的問題一一攤開。
「書中自有黃金屋,我是淘金客」電子書計次借閱活動 Hyread這次推出新的活動—「書中自有黃金屋,我是淘金客」電子書計次借閱活動,簡單來說就是讀者們透過綁定圖書館、借書等方式搜集「金點」,金點可以用來換電子書折價券、電子書閱讀器折價券、LINE點數及誠品禮券等。
本文介紹南韓現代巫女洪承喜的著作《神明在看著呢:我的巫女日記》。作者洪承喜透過故事揭開韓國巫女的養成與工作。除介紹書籍內容之外,也有講述唐綺陽老師對於命運的看法,以及作者對待客人的態度和建議。文章內容豐富,值得一讀。
今年生日送自己一個生日禮物—左思右想、考量再三後決定入手肖想很久的手機型電子書閱讀器—Boox Palma✨。本篇心得文分享我使用約兩週後的心得,包含目前現有的電子書閱讀器、手機型電子書閱讀器的選擇有哪些,以及為何選擇Boox Palma!
《如果那是夢想,再苦也要去:前進或死亡,法國外籍兵團教我的事》作者:許逢儒 「雖然書名很Peter Su,但其實是一個臺灣人加入法國外籍傭兵團的勵志故事!」 Hou家境雖然不算富裕,但為了夢想,赴湯蹈火在所不辭。Hou在高中時期就開始學法文、畢業後先入伍服義務役,前往法國巴黎參加外籍傭兵團面試。 ⁡
⁡「遲鈍,是不受世人常識束縛的自由。」 《鈍感力》作者:渡邊淳一(電影失樂園的導演)出版社#樂金文化 必須說《鈍感力》這本書是身為遲鈍星人aka我本人的超級救星!! 「只要擁有鈍感力,不管多麼痛苦的事情,都能轉化爲對自己有利的因素,坦然地以積極進取的態度生活下去。」⁡
《藍色時期(ブルーピリオド)》作者:山口飛翔 一開始接觸到藍色時期是因為Netflix將漫畫改編成動畫。意外點開看後,發現《藍色時期》動畫主要的核心是圍繞在男主角八虎考取國立東京藝大的故事展開。藍色時期不是單單講述「畫畫」而已,他把考試的痛苦、對於美術的疑問、普通人對「畫作」的問題一一攤開。
「書中自有黃金屋,我是淘金客」電子書計次借閱活動 Hyread這次推出新的活動—「書中自有黃金屋,我是淘金客」電子書計次借閱活動,簡單來說就是讀者們透過綁定圖書館、借書等方式搜集「金點」,金點可以用來換電子書折價券、電子書閱讀器折價券、LINE點數及誠品禮券等。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善於掌握人性情感的陳昇,又是如何表現父親的形象呢?其實陳昇筆下的父親,經常是以「外省老爹」的身分出現,如同我介紹過的「老兵三部曲」,這些年邁老去的父親,可能是子女或外人眼中頑固的老人,緬懷著那些光榮卻遙遠的過去,叫人難以親近卻又不忍遠離,或許這樣的身影也近似「父親」這個角色的普遍形象吧,總是讓人感覺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善於掌握人性情感的陳昇,又是如何表現父親的形象呢?其實陳昇筆下的父親,經常是以「外省老爹」的身分出現,如同我介紹過的「老兵三部曲」,這些年邁老去的父親,可能是子女或外人眼中頑固的老人,緬懷著那些光榮卻遙遠的過去,叫人難以親近卻又不忍遠離,或許這樣的身影也近似「父親」這個角色的普遍形象吧,總是讓人感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當我們遇到創傷時,命名這個痛苦並瞭解創傷反應的類型、影響以及依附障礙,內心被禁聲、被忽略的部分就得到了支持和認可。在無法命名經驗的情況下,創傷就像無名孤魂一般飄盪潛抑,但一旦給予名字,便能從黑暗中召喚回來。
Thumbnail
「創傷」不是每個人都想經歷的,很痛苦!很煎熬!很難受! 我有很多的創傷經驗,細數一下,我還真數不出來我有多少的創傷,不管是肢體暴力、語言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這些種種的暴力成為我一輩子的創傷,在我小小年紀的時候,就必須全部承受下來。 我怎麼叫、怎麼哭,就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來拯救我、抱著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有別於《你發生了什麼事》談的是「具體創傷經驗對當下身心理的影響」,這本書更著墨於「世代、家族的創傷如何被遺傳」,這些「被消音」的經驗如何對個人造成難以言說的不適。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當我們遇到創傷時,命名這個痛苦並瞭解創傷反應的類型、影響以及依附障礙,內心被禁聲、被忽略的部分就得到了支持和認可。在無法命名經驗的情況下,創傷就像無名孤魂一般飄盪潛抑,但一旦給予名字,便能從黑暗中召喚回來。
Thumbnail
「創傷」不是每個人都想經歷的,很痛苦!很煎熬!很難受! 我有很多的創傷經驗,細數一下,我還真數不出來我有多少的創傷,不管是肢體暴力、語言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這些種種的暴力成為我一輩子的創傷,在我小小年紀的時候,就必須全部承受下來。 我怎麼叫、怎麼哭,就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來拯救我、抱著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有別於《你發生了什麼事》談的是「具體創傷經驗對當下身心理的影響」,這本書更著墨於「世代、家族的創傷如何被遺傳」,這些「被消音」的經驗如何對個人造成難以言說的不適。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