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世界公視大展】「魔鬼的自白」—評介幾部艾希曼紀錄片與電影

思考艾希曼

本文將由艾希曼大審的角度,介紹幾部二戰期間德國決策過程,戰後艾希曼審判相關的紀錄片與電影。雖然本文試圖提供不同面向的事件面貌,然各片只提供了某 一面向的歷史詮釋,但這場爭議性事件的正義與否依舊要讓讀者自行判斷。因此,筆者建議非學術背景的觀影者,可以依循此脈絡觀影,從電影中掌握一條線性脈絡,幫助入門者建立思想路徑,應如何思考這場歷史審判。

萬湖會議與最終解決方案

對艾希曼的討論最早可以追溯到「最終解決方案」的決策過程。1942 年海德里 希、海因里希和艾希曼等納粹高官召開了萬湖會議,為了決策猶太人問題最終解決方 案,目的是為了有系統地處理猶太人問題。2001 年電影《陰謀》呈現了萬湖會議的經 過,這場會議是客觀冷靜地被完成的,與會者幾乎沒有情感在內,只是心平氣和地討 論著解決方案。片中看不到慷慨激昂的邪惡念頭,只有無聊攏長的會議討論,正是在 這樣的會議電影中,才能站在更遠的角度檢視萬湖會議。另一部萬湖會議紀錄片是 2022 年《淨化論》,更有戲劇張力的展現此決策過程。兩部影片是理解艾希曼早些年經歷的前導片。

《淨化論》宣傳海報。

從綁架到審判

戰後艾希曼逃亡至阿根廷,數年後又遭以色列情報組織摩薩德帶至耶路撒冷受審。2018年《最終行動》是一部以色列視角下的電影,從參與人員的心理狀態,到展 開具體行動,面對艾希曼的矛盾與糾葛,可見完整的「綁架」過程。從程序正義的角 度來說此綁架絕對不光明,這也是艾希曼審判最受批評的地方之一。此片聚焦在摩薩 德如何抓人,以及以色列人普遍對艾希曼的矛盾感受。

《最終行動》劇照。

將視角轉往審判,從 2007 年《艾希曼》可以最快掌握審判大致狀況,再依序進入不同觀點。《艾希曼》從總檢察官勒斯的角度出發,代表了以色列官方的法律觀 點。審訊是勒斯與艾希曼之間的思想較勁,勒斯要想辦法讓艾希曼承認指控,包括了最終方案的決策者、參與猶太人大屠殺等。艾希曼則必須以各種方式迴避責任,自稱為在體制中無能為力,也不清楚實際的狀況如何。此時,觀影者可能會陷入立場的困境,有數部影片分別從哲學、人性和國際觀等方面提供了各種想法。

哲學視角:平庸的邪惡

首先是《漢娜鄂蘭:真理無懼》,改編自哲學家漢娜鄂蘭的經典著作《平凡的邪惡: 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或譯平庸的邪惡)。漢娜鄂蘭全程參與審判,電影中有 大量的實際參與觀察和歷史考證,展現了漢娜鄂蘭的政治哲學「平庸的邪惡」,他認 為邪惡是平凡且無所不在的,猶太人大屠殺並非一段獨特歷史,而是與歐洲史上數千 年來反猶等因素有關。艾希曼則是官僚體制中,不具能動性的官僚,所有人只要身處 在那個位置,都有可能會做出相同的決定。一旦人們停止思考,將自己放置於體制 中,悲劇隨時都可能再發生。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劇照。

人性的觀察

其次《世紀審判秀》是一部片中片,講述導演轉播艾希曼審判的故事,從原先堅持客 觀的拍攝,面對艾希曼沒有反應沒有表情變化,導演及其劇組開始改變了想法。《世 紀審判秀》代表了旁觀者的人性立場,對一位台灣人來說身邊幾乎不會遇到猶太人, 不易全面理解艾希曼、戰時德國乃至於猶太人長久以來的狀況。透過片中導演的視角,我們一開始會嘗試站在客觀立場,面對艾希曼的平庸邪惡,隨著資訊量越來越多,艾希曼的表情沒有變化,但我們的思緒已經開始判斷了,我們會有什麼反應呢?

《世紀審判秀》劇照。

國家利益與轉型正義

《大審判家》從第三種視角切入,西德總檢察官為了將艾希曼抓回西德審判,不惜與 薩摩德合作,卻也可能讓自己背負了叛國罪之名。艾希曼本應該被送回西德受審,卻 因為各種原因送到了以色列。戰後德國處在一困境,一方面國家百廢待舉,需要國外 支持以提升西德的國際地位,另一方面也必須處理曾擔任納粹高官的現任官員。種種 矛盾之下檢察官該如何處理,涉及了轉型正義與國家利益等議題,是另一種艾希曼視 角,也突顯了西德內部的矛盾。

《大審判家》劇照。

錄音帶下的新解讀

《魔鬼的自白》是最新的艾希曼影視作品,首度公開了艾希曼的自白錄音帶,讓艾希 曼解讀有新的可能。此錄音帶顯示艾希曼從頭到尾都明白二戰期間的所作所為,這樣 的說法與艾希曼大審時和漢娜鄂蘭的理論並不一樣,前者最後因為證據和自白等問題 不算成功,後者則將艾希曼定位在平庸的邪惡,是一種國家行為之惡而非個人之惡。 顯然錄音帶推翻了早年較為主流的論述,艾希曼不再只是平庸之惡,更有其他種惡的 可能。如果錄音帶更早公布,漢娜鄂蘭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審判也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吧。

《魔鬼的自白》劇照。

猶太人幫兇?

此外,《魔鬼的自白》也展現了另一種觀點,即艾希曼所言「協助」德國處理猶太人 的那些猶太高層,有些人在戰後成為了以色列建國時的重要人物。這種說法本身已經 與艾希曼無關,反而牽動了以色列國內政局,更影響了以色列與西德的國際關係,讓 艾希曼審判涉入了一些猶太人矛盾色彩。從幫兇的角度檢視某些倖存的猶太人,以色 利的立場似乎不在那麼純粹,這點與西德內部的前納粹官員問題也有些類似,當然這 與艾希曼之惡本身並不一定有關係就是了。

從單一到複雜,思想清晰化之路

艾希曼絞刑距今已過六十餘年,各種影視作品從不間斷。雖然這些作品在艾希曼的基 礎上展開,卻又各自從不同觀點切入,觀看一部會有一種結果,若觀看三部心態上會 更加複雜。筆者並不是要建立某一種艾希曼的終極價值觀,而是希望提供各種視角促 進思考。數十年前錄音檔還沒有出土,意味著我們只能從當時的文獻解讀。我們不需 要單一的電影視角只呈現單一面貌,如今越來越多資料開放,事件面貌既會更加複雜 化也會越來越清晰吧。

影劇總覽:

《陰謀》(Conspiracy)

《淨化論》(Die Wannseekonferenz)

《最終行動》(Operation Finale)

《艾希曼》(Eichmann)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Hannah Arend)

《世紀審判秀》(The Eichmann Show)

《大審判家》(Der Staat gegen Fritz Bauer / The People vs. Fritz Bauer)

《魔鬼的自白》(The Devil's Confession: The Lost Eichmann Tapes)


本文同時刊於Savoir | 影樂書年代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陳泓璿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