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閱讀|鬆綁你的焦慮習慣

raw-image

📘閱讀書名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善用好奇心打破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有效戒除壞習慣的實證法則


📝閱讀心得

此書寫到:「我在這整本書中都在強調好奇心。」

此書先介紹焦慮是一種習慣迴圈,並提出處理的三個檔次:

  • 第一檔:釐清焦慮的「習慣迴圈」——觸發點、行爲、結果
  • 第二檔:注意你的行爲所帶來的結果——我從這個行為當中得到了什麼?
  • 第三檔:用仁慈心、好奇心去察覺那些身體感受與心理情感,幫助你跨出舊習慣迴圈。——興趣型好奇心

此書有提到幾個重要的「迴圈」:擔憂迴圈(CH4)、為什麼迴圈(CH20)、應該迴圈(CH21),這幾種迴圈可以自己觸發自己,是須留意的陷阱。

書中提及,恐懼+不確定=焦慮。這可以說是我們新大腦的超能力,同時也是詛咒:建構時間線的能力,能在當下思考過去與未來。憂鬱的人執著於過去,焦慮的人則執著於未來。我們舊大腦的3F反應(Fight 戰/Flight 逃/Freeze 僵)加上新大腦時間線的能力,導致了憂鬱與焦慮。

而這不確定性,也是現今行銷領域的重點,在《影響力》與《如何改變一個人》等書都提及如何玩轉不確定性,其實保險業就是個典型的販售焦慮產業例子,製造與販售讓人對未來焦慮的擔憂迴圈。另一項舒緩焦慮產業,其實也是製造應該迴圈,製造與販售「你不應該焦慮,你應該更放鬆。」

此書提及現今焦慮產業蓬勃發展的原因:「藉由結合舊大腦的獎勵型學習、間歇性增強與立即取得,我們創造出一種現代習慣與成癮的危險配方,遠超過我們對於藥物濫用的一般想法。」

所以書中第一檔在於釐清焦慮的「習慣迴圈」:觸發點、行爲、結果。這也是其他相關討論反芻思考書籍共同的重點。

進入第二檔,重點在於習慣迴圈中的「結果(獎勵)」,觸發點是習慣迴圈最不重要的環節。獎勵型學習是根據獎勵,而不是觸發點。透由自我提問:「我從這個行為當中得到了什麼?」,重點在於覺察而不是落入概念陷阱。

第二檔也有變化型稱「回顧型第二檔」,表示第二檔不僅可以處理未來,也可以處理過去,「回顧型第二檔」重點在於:回想及釐清以往習慣迴圈的結果。

書中繼續寫到:「卡巴金點出了體驗的兩個面向:注意及好奇。好奇心是一個很關鍵的態度,當它與注意結合在一起,就能幫助我們改變習慣。而且,好奇心本身就能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獎勵。」

這帶出了第三檔,用興趣型好奇心、仁慈心來取代獎勵(結果)。

這三檔並沒有優劣之分,就像爬坡時會用一檔,平路時會用二檔,高速公路可用到三檔,重點在於無論你使用哪一個檔,你都在前進。

作者有提到德寶法師《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是他最喜歡的書之一。可以看出作者也參考了南傳佛法的呼吸觀、內觀、慈心觀。而在藏傳佛法探討了「什麼能無限持續增長?」例如一般人認為的快樂無法無限持續增長,會有享樂適應,或稱邊際效用遞減。但有某些特質可以,例如:喜悅、慈悲等等。所以有法喜充滿、禪悅為食、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換句話說,這與一開始提及的「擔憂」、「為什麼」、「應該」迴圈同樣具備自己觸發自己的BUG,而好奇心在書中有提到,對於「知識」可能過猶不及,不過之後又寫到:

好奇心(興趣型,而不是匱乏型)完美地適合各種第三檔情況:它是内在的(因此隨時都可取得)更大、更好的機會行爲,以持久方式幫助我們跨出舊習慣迴圈。

這邊可能需要對作者第三檔重新探討:「用仁慈心、好奇心去察覺那些身體感受與心理情感,幫助你跨出舊習慣迴圈。」

  • 好奇心

興趣好奇心的重點在於旅程而非目的地,不過持續旅程可能會產生不確定性,這時需要匱乏好奇心製造短期的目的地增加確定性調控。

「第三檔的目的,是找到一個可以輕鬆獲得的更大、更好的機會,幫助你擺脫舊的習慣迴圈,但不要養成習慣迴圈。」換句話說,興趣好奇心應該沒有自己觸發自己的BUG?

但書中又寫道「好奇心是源自於獎勵型學習」,這與「不要養成習慣迴圈。」是否有衝突?又或者這種好奇心是種抽離模式,具有冷卻停止作用,或許讀完《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之後會有其他想法。

  • 仁慈心

這點很明顯應是借鏡佛法中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而四無量心是否具備自己觸發自己的BUG呢?在佛法中稱為「任運」,也就是不假造作,簡單來說就是不假思索就能在背景行住坐臥間持續執行,這樣才能快速累積。換句話說,這應該算是種習慣迴圈。但這與第三檔的目的「不要養成習慣迴圈。」又是否衝突?

最後,書中提到,

爲何覺察訓練對憂鬱與焦慮最有效:因爲它鎖定了固著式思考的共同元素。憂鬱的人執著於過去,焦慮的人則執著於未來。無論是什麼內容(過去/未來),覺察都會插進去,解除固著程序——效果極爲顯著,以至於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採用了一種覺察訓練(覺察型認知治療),作爲憂鬱的第一線治療。

在《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最新版(五版/11e)中,更新了第三波認知行為治療,也就是覺察型認知治療,

在理論內容上並增加一些新的觀點,例如,在行為治療這章,作者在MBSR、EMDR、DBT及ACT的部分詳細說明使用的工具和程序。

圖書館借的書都看比較快,反而自己買的書常常晾著,之後有讀到再整理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