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選舉越來越近,許多社群越來越瘋狂的為自己所支持的候選人,宣傳他們所謂正確的理念,彷彿他們所支持的對象就是一切的救星,那位救世主才能阻止房價的推升,阻止通膨的膨脹,讓你我的薪資成長,甚至讓我們得到永遠的健康、快樂。
每每看到這樣的支持者,我心底總是五味雜陳,一則是慶幸人們並沒有他們口中對於世界那麼的絕望,畢竟在他們眼裡,他們所支持的候選人就如同耶穌一般,超凡入聖,懷抱著這樣希望的他們,口中的絕望與哀怨,肯定只是情緒失控所致,並非真心話。但他們對於其他陣營的候選人卻只有憎惡,當對方提出不錯的政見時,他們總會以各種奇奇怪怪的陰謀論,為之貼上標籤,令人嘆息的是,這些禁不起考驗的陰謀論往往成為許多人對於該候選人的既有印象,他們就是邪惡的、獨裁、霸道,是必須打倒的存在。
撇開選舉,我們來談談生活點的話題,我們都很清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味,一間餐廳是否適合自己?主要還是源於自己的成長經歷與獨特的味蕾,就像是爭吵許久的"水餃到底要不要沾醬油?"、"滷肉飯的滷肉到底要不要攪拌再吃?",當一間餐廳的廚師端出來的料理,符合自己的喜好時,他基本上就能得到你的好感,儘管這間餐廳的食物並不驚豔,但若有人批判,甚至諷刺你喜好的吃法是邪魔歪道時,厭惡感便隨之而起,你會毫不猶豫的開始反擊,所幸我們心底都很清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儘管戰了起來,最後仍會點到為止,因此只要有人與自己的喜好吃法不同時,我往往會說"每個人口味不同。"就將話題打住,因為我知道若是再聊下去,肯定是臉紅脖子粗。
感情上也是如此,許多分手的情侶往往是因為"不愛了。"而分手,但有分手過的朋友,肯定都很清楚,那只不過是自以為是的溫柔包裝,說到底我們會分手就是厭惡了對方,對,就是厭惡,而不是厭倦,有些人會因為愛而包容對方的一些難以接受的生活習慣,比方生活邋遢、慣性遲到、謊言連篇等等,這些習慣或許在當朋友的時候,我們還能忍受,但一旦走進自己的生活,那便是災難,我實在很難想像在枕頭的底下會摸到吃了一半的棒棒糖,也很難理解遲到了一個小時,居然連一句道歉解釋都沒有,最最不可思議的是上午答應我的事情,下午就立刻推翻,說到底,情侶並沒有血緣,我們的愛將會再一次次的消磨下蕩然無存,剩下的便是無法忽視的厭惡,但,就如前述,我們總會用"不愛了。"來結束這一段災難般的關係。
"打倒邪惡的存在"、"每個人口味不同"、"不愛了",都是主觀的看法,人們無法真正的評斷他它們的對錯,任何人都可以不贊同你的想法,但都必須接受你的說法,我們以此包裝會引起嚴重後果的"我討厭XXX",而是改成這些中性的詞語,讓別人誤以為你是毫不偏頗、中立客觀,充滿理性的發言,讓旁人都認為這一切的發生都是無可奈何、順理成章。
在社群媒體的操弄下,這些中性的話語逐漸被模糊,人們必須選邊站,不加入、沉默者,都將被歸類成敵對的一方,起初我們只是不想引起紛爭,揀選了些比較中性的詞句,但如今連這些話語都會被打成激化與分裂的原因。
如今,我們努力的摸索更中性的詞語,又或者用更多的條件、事例,來表述自己的立場,但這終究是徒勞的,畢竟當話說出口的瞬間,你已選定了立場,任何拖辭都只是延緩人們發現你的"厭惡"。
或許這世間的紛爭,便是由此而起,我們以為對方是中立客觀的發言,到了最後,卻驚覺他的話語是精心包裝過的厭惡,無論我們接不接受其背後的緣由,這種赤裸裸看見厭惡的反感,使我們忍不住的批評與指責,同時也在內心警惕著,下一次的發言要更加小心,揀選更巧妙的包裝。
我們為什麼總是要包裝自己的厭惡呢?我想,我們只是不想成為被人討厭的人,但這只會使我們成為蝙蝠那樣的存在,最後落得兩頭不討好,但這又能如何抗拒呢?如果我包裝的夠好,說不定沒人可以察覺我只是厭惡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