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吳爾芙《自己的房間》
「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維吉尼亞‧吳爾芙 (1882-1941)
好奇吳爾芙,始於喜愛的鍾文音作品不時出現,即使明知其在文學界的歷史地位,仍遲至今日才拜讀--或許正巧時候到了,終於能夠讀懂一些。
忍不住要嘆服她的思想與文字功力,原為上下篇講稿,竟能如此成書,分明是上個世紀的作品,卻又洞察許多根源性、深淵般的問題-遲至今日,皆未能順利克服的那種,而竟仍從中走出自己的路,難怪成為無數當代女作家無限憧憬的楷模。
-
「女人想要寫小說,她就必須要有錢,還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
這句被無數次引用的名言,相信妳也曾讀過,正是出自這本《自己的房間》。
她深知自己是幸運的,財富來自同宗同名的姑媽,將遺產以每年五百英鎊的形式贈與她。在那之前,她靠著在報社撰寫無聊的文章、教幼兒園、為老人誦讀書報等零工謀生;日日體驗在不想做的工作中逢迎的痛苦,更痛的是,看著自己的天賦慢慢消逝…
這筆遺產讓她的生活倏然撥雲見日,不僅珍惜,也看懂了那些汲汲營營;人們有自己的難處、並總想賺更多的錢,而她的追求則轉變了方向,儉省地用錢,享受生活,盡情書寫。
關於性別造成的優勢、劣勢,在文學、教育、社會中皆有根本性的影響,她在書中前前後後不斷地提醒著:「自己的房間」+「每年五百英鎊」的重要。
自己的房間(鎖上門)代表獨立思考的能力,
五百英鎊(金錢)代表著沉思的力量。
保有這兩者,才能跳脫繁瑣家務的束縛,寫作時間與靈感,將不再被切割得支離破碎,擁有恣意創作的餘裕,與自由。
經濟自由,讓心智也得以自由,而她,正是因此活出自己的樣子!
.
「經濟自由」這點,放到現代同樣重要,如今的窘境,恐怕已不限於女性。
太多作家難以靠文字溫飽(甚至是名作家)不得不為了五斗米折腰-只能把寫作當成副業,靠其他工作養活自己,剩餘時間才創作,靈感火花漸漸在疲憊日常中奢侈地燃盡…
這兩天才在批踢踢書板看到令人無奈的現況:「出版業三成管理職,薪水未滿4萬」;
再看看只升不跌的房價,若是有了家庭,連孩子房間都不一定擠得出來,「自己的房間」依然是夢幻般的存在… 只要有一方書桌,就很滿足了!
-
「不必匆忙。不必火花四濺。不必成為別人,只需做自己。」
吳爾芙用小說筆法書寫名媛用餐場景、或因身為女性而被差別對待的狀況,討論貴婦們年輕時若去經商而非養兒育女,如今將會是何等樣貌?在圖書館豐厚的藏書中,竟找不到關於女作家的生活樣態,歷史成謎,還有架上男女作家產量的巨大落差,更是引起她的深思。
「生活」對兩性來說該是同等艱辛,需要人們付出勇氣,帶著自信去面對、抗衡。
然而有那麼多著作,皆帶著男權主義者高人一等的論調,藉由貶低大放厥詞,以展現自身優越,強調女性之低劣,卻又需要她們來膨脹自己,甚至可見這樣的書名:《論女性心智、道德及體能之低劣》…著實令人生氣。
吳爾芙清楚,女性擁有與男性迥異的創造力,無須強求、或過分推崇男性文學家風格,在創作中保有個性,更勝於捨異求同。因此非得回歸、培養出「自信」,即便身處束縛重重的環境,仍能開出燦美的文學之花。
除了性別,她也論及職業無貴賤,清潔女工及律師的價值在不同年代有起有落,至今沒有尺度足以衡量,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自己。
「所有這一切,妳都要去探究。要握緊妳手中的火炬。」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抬頭挺胸,並且更深入去看見自己靈魂的深刻與淺薄,我們都能更喜歡自己生活的樣貌。
-
「任何人,寫作時總想著自己的性別,都會犯下毀滅性的錯誤。」
寫作是否非得跳出性別意識?我認為尚有討論空間,不過拉回一百年以前的背景,就較能理解她的想法。
十八世紀末,女性開始活躍於演講、組織集會,緊接著,中產階級女性開始寫作。(只是很多仍得藏在男性筆名之下)
書中多次提及《傲慢與偏見》作者珍.奧斯汀,其姪回憶,她能完成這一切著實令人驚嘆,畢竟她沒有個人書房可用,大多作品都在起居室完成,不時被瑣事打斷,並總需隱藏手稿,不讓外人質疑她的寫作事業…
光是想像那煩擾不堪的畫面,就忍不住更加敬佩那個年代的女性作家。
吳爾芙點出,由於女性無法旅行、獨自在外用餐,生活空間受到嚴重侷限,長期在人來人往的起居室受薰陶,鍛鍊出的感知力,讓其善於觀察人物、分析情感,因此得以從「小說」起始,揮灑創造力。
但她客觀地認為,唯有不去意識到自身性別的存在時,才能寫出本質。
柯立芝有言:「偉大的頭腦是雌雄同體的。」吳爾芙的理解是,這樣的頭腦「自有共鳴」,可以無礙地溝通、暢想,就如莎士比亞,擁有放開心智的無限創造力。
莎士比亞在書中出現多次,顯然是深受吳爾芙認同的優秀文學家;最有趣的是,她好奇十八世紀前的女性生活,便虛構了一個才華洋溢、富於想像的女子-「莎士比亞的妹妹」,以當年背景發想,合理推斷她自幼喜愛書寫、偏偏一再遭到世俗打擊的悲慘命運。
演講最終,吳爾芙扣回這個妹妹的樣態,鼓勵女性放手去寫各類書籍,比起過往,她們已擁有更多的權利/權力,有女子院校、投票權,已婚得以保有財產…理當也能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用書寫活在當下,讓每個人精神裡的「莎士比亞的妹妹」得以發光發熱地重生。
「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書末特別收錄一篇〈#應該怎樣讀一本書?〉
吳爾芙分享自己的見解,請容我擅自整理為三個重點,與你分享:
1.保有獨立性
不要聽從他人建議,順從直覺,
深加思索,得出屬於自己的結論;
與作品產生共鳴的同時,
仍清楚地辨識好惡,培養自己的品味。
2.與作者比肩
不要把自己的意願與想法強加在作品上,
試著成為作者的朋友,設身處地,
將能保有開放的思路沉浸其中,
放任感受力與想像力馳騁,更理解它。
3.與偉大作品相比較
跳脫朋友立場,以「評審」的嚴厲,
將作品與同類別中的偉大著作相比較,
唯有如此,方能更清晰地將之留在腦海。
不過呀,吳爾芙也提醒著,讀書本就並非為了什麼特定結果,光是「閱讀」本身,就是美妙的事了!
因此她的結語,正是愛書人們都很孰悉的-
當末日審判來臨,偉大的征服者們都領受了桂冠,上帝看到讀書人夾著書走過來,便轉向彼得,不無嫉妒地說:
「看!這些人不需要獎賞。我們沒有什麼可以給他們的,他們一生熱愛讀書。」
週末囉!別忘了讀本書,當成一週結束的美好犒賞~
謝謝讀完這篇的你,但願我們都能擁有「自己的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