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突破人生盲點?試著像「科學家」般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讀 亞當.格蘭特《逆思維》


你有沒有看過,比醫護人員更關心病患的清潔工?

你覺得為什麼她會有這份用心呢?


raw-image


《逆思維》自去年出版以來,就頻受許多大師級作家的援引與分享,一個個舉例都令人印象深刻且堪稱經典。

例如,根本沒有「溫水煮青蛙」那麼回事,青蛙才不會乖乖被煮到熟!🐸果斷且堅定的企業家,在下最佳決策時,其實像謹慎科學家般留有餘裕,而非一往無前;書中最經典的案例肯定是這個:在迅速延燒的森林大火中想順利脫逃,放一把「逃生火🔥」,反倒能創造一線生機……

光是這些足以刺激你多想兩分鐘的例子,就值得你一讀! 


「逆思維」提醒我們重新思考--「再想一下」,打破那些可能在不自知時釀災的「認知惰性」,無論面對課業、人際關係、職場專業等,許多你以為「本該如此」的事,其實都有重新提出來思索「如何更好」的價值。

書中將不同的思考模式以不同職業代表:

  • 💚政客-宣揚自己是對的,爭取他人認同
  • 💚傳教士-捍衛既有觀點,固守神聖信念
  • 💚檢察官-致力找理由,證明對方是錯的
  • 💚科學家-保有積極的開放心態、測試假設


任何人都可能掉入前三種思維模式陷阱,畢竟,比起坦承錯誤的不適感,「檢討他人、堅持己見」可要容易多了!


為什麼我們該像個「科學家」般思考?

理想的科學家特質,應具備下列3項:

1.自信的謙遜✨

  比起證明自己是對的,發現問題加以解決、獲得自我提升更為重要

2.適度的懷疑✨

  質疑目前的決定,跳脫已知事實

3.豐沛的好奇心✨

  重新想像未來計畫、更新知識


不過,即使是科學家,仍然需要小心如同「護目鏡」般的信念,偶爾要試著戴戴看其他副眼鏡,提醒自己跳脫,並避免囿於同溫層(群體極化);

可以試著這麼做:

1⃣ 如太空人般「宏觀」看重集體效益(概觀效應)

2⃣ 反事實思考-為已發生的事提出不同結果&假設

3⃣ 加強與異己合作,找出共通點,一起學習


很需要注意的是,「重新思考」與熟知的良好特性-「恆毅力」常有「相悖」的狀況,越有恆毅力,恐怕會越堅持既定模式,亦須慎防「過度自信」的危害,以免錯過重新思考的機會。

書中每個不同的例子都能引發更多想法,重新思考許多我們沿襲已久的「假設」,(恐龍外表究竟是鱗片、羽毛?冥王星居然不是行星?)每段關係或事情也值得定期重新思考--最終,仍要回到你自身,找到動機,發生改變。


特別想跟你分享的是,我非常喜歡《逆思維》末章的這句話:

每種職業中,都有人成為自己工作的積極建築師。

當癌症患者歷經痛苦的療程之後,甘蒂絲.沃克總會在第一時間陪伴他們與家屬,不僅保護其脆弱的免疫系統,亦承接他們脆弱的情緒;她盡己所能,用幽默予以陪伴、帶來歡笑,更動牆上的畫、布置環境,試圖刺激昏迷患者,致力讓「化療中心」成為「希望之家」。

你可能很難想像,這麼盡心陪伴著患者的甘蒂絲.沃克,並非醫護人員、也非社工,她是醫院裡負責癌症中心的「清潔工」。

當人家問她,為何要多做這些職責以外的事?

她的回應非常打動我:

「這不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不過,是『我』的一部分。」✨


你,有自己的身分認同嗎?

現在的工作、眼前做的事,是你真心喜歡的嗎?

作者在終章以甘蒂絲的案例,提醒著我們身分認同、生活模式等都該是「開放式系統」;不要受限於我們非得是誰、該做什麼事,對瑣碎日常提出質疑,開啟重新思考的能力。

而對甘蒂絲的故事特別有感,是因作者提到:

「在二十歲時最確定職業計畫的學生,經常是到了三十歲時最後悔的那一些人。他們在這一路上並未充分地重新思考。」

太可怕了吧!

回想大學時代,那正是迷茫著懷疑未來該怎麼走、又急切地想得到認可的年紀,對於當時目標很篤定的人,其實是有些羨慕的呢。  

我的走法是磕磕絆絆、遇到阻礙就轉彎的那種,目前是倉管人員,卻也不限於如此,仍然可以是樂於學習、熱愛閱讀寫作的人,即使創意顯有不足,至少總在做喜歡的事~

謝謝親愛家人的包容💟


這本書對我來說頗不容易讀,但學到新思維,真的很令人雀躍~想跟分享好書給我的 皇冠文化集團 編輯晴方說……「超級感謝妳!💗」

謝謝妳讓我有機會好好讀這本書,這是我一直想看、但又抱著逃避心理的~以前稍微翻過、就感覺有點超出能力,總算緩慢地啃完,應該會再重複看好幾次,很多地方都需細細咀嚼、並且時時提醒自己--重新思考!


謝謝讀完本篇的你們,盼也親自去讀這本書,就算理論部分比較難懂,光看穿插的例子就能刺激腦袋好好動起來~ 

也謝謝挑戰完這本書的自己🥰

raw-image



延伸書單:

【與其相信「努力就會成功」不如鍛鍊「偵錯神經」】

-那些你好難控制的明知故犯《思考的藝術》


【建構屬於你的思考邏輯,理解自己與世界】

-讀 郝旭烈《#贏在邏輯思考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倉編小祺的沙龍
17會員
195內容數
讀到好書是種幸福,這裡有中外文學、心靈成長、優質講座精華、資優教育、習慣養成、斷捨離等,各種令生活豐富愉快的小事。
倉編小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4
僅見過一次面的彌留長輩,指定將遺留的屋子贈予你尋寶…你敢接下這挑戰嗎?
Thumbnail
2025/04/24
僅見過一次面的彌留長輩,指定將遺留的屋子贈予你尋寶…你敢接下這挑戰嗎?
Thumbnail
2025/04/19
-讀《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真正地信任及尊重孩子,協助孩子養成獨立、懂得合作、願意善良。未來需要孩子的這些能力,未來也需要我們的這些付出。」
Thumbnail
2025/04/19
-讀《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真正地信任及尊重孩子,協助孩子養成獨立、懂得合作、願意善良。未來需要孩子的這些能力,未來也需要我們的這些付出。」
Thumbnail
2025/04/14
-讀《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 「我知道我的生命是我最好的老師,  所有我需要學習明白的,不在外面,  都在我自己心裡。」
Thumbnail
2025/04/14
-讀《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 「我知道我的生命是我最好的老師,  所有我需要學習明白的,不在外面,  都在我自己心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遇到森林大火該怎辦? 逃,應該是大多數人最直覺的答案。 《逆思維》以一個美國消防員遭遇森林大火的故事為開頭,在救火不成,反而快被森林大火吞噬的狀況下,有一位消防員反而做了「放火」的違反常識動作,被同伴認為瘋了,最後這位消防員靠趴在被自己剛剛那把火燒掉,寸草不生的地上呼吸空氣而躲過一劫
Thumbnail
遇到森林大火該怎辦? 逃,應該是大多數人最直覺的答案。 《逆思維》以一個美國消防員遭遇森林大火的故事為開頭,在救火不成,反而快被森林大火吞噬的狀況下,有一位消防員反而做了「放火」的違反常識動作,被同伴認為瘋了,最後這位消防員靠趴在被自己剛剛那把火燒掉,寸草不生的地上呼吸空氣而躲過一劫
Thumbnail
-讀 亞當.格蘭特《逆思維》 你有沒有看過,比醫護人員更關心病患的清潔工?你覺得為什麼她會有這份用心呢? 《逆思維》自去年出版以來,就頻受許多大師級作家的援引與分享,一個個舉例都令人印象深刻且堪稱經典。 例如,根本沒有「溫水煮青蛙」那麼回事,青蛙才不會乖乖被煮到熟!🐸果斷且堅
Thumbnail
-讀 亞當.格蘭特《逆思維》 你有沒有看過,比醫護人員更關心病患的清潔工?你覺得為什麼她會有這份用心呢? 《逆思維》自去年出版以來,就頻受許多大師級作家的援引與分享,一個個舉例都令人印象深刻且堪稱經典。 例如,根本沒有「溫水煮青蛙」那麼回事,青蛙才不會乖乖被煮到熟!🐸果斷且堅
Thumbnail
人的思考有其舒適圈。若說「物理上」待在舒適圈是阻礙我們進步的大敵,那這大敵之中的大敵,唯「思想上的舒適圈」莫屬。因為它既不亦察覺,人腦有時甚至會「自動駕駛」來捍衛這個舒適圈。本篇將介紹突破思考盲點的「逆思維」一書。
Thumbnail
人的思考有其舒適圈。若說「物理上」待在舒適圈是阻礙我們進步的大敵,那這大敵之中的大敵,唯「思想上的舒適圈」莫屬。因為它既不亦察覺,人腦有時甚至會「自動駕駛」來捍衛這個舒適圈。本篇將介紹突破思考盲點的「逆思維」一書。
Thumbnail
《逆思維》裡討論的是如何稍微停一下,重新思考一下我們所做的事、所遵照的傳統、所下意識跟著的規範是不是對的。 重新思考能幫助我們不盲從,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理念,找到最正確的道路。
Thumbnail
《逆思維》裡討論的是如何稍微停一下,重新思考一下我們所做的事、所遵照的傳統、所下意識跟著的規範是不是對的。 重新思考能幫助我們不盲從,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理念,找到最正確的道路。
Thumbnail
今天介紹一本由平安文化出版,跟心理學相關的書,作者Adam Grant畢業於哈佛大學,不到30歲就成為世界知名的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美國心理學會讚譽「他改變了我們對工作動機的既有認知,並點出了人際關係可帶來無所不在、強而有力的激勵因子」。 這本書名「逆思維」就已經告訴大家,這是本建議大家學
Thumbnail
今天介紹一本由平安文化出版,跟心理學相關的書,作者Adam Grant畢業於哈佛大學,不到30歲就成為世界知名的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美國心理學會讚譽「他改變了我們對工作動機的既有認知,並點出了人際關係可帶來無所不在、強而有力的激勵因子」。 這本書名「逆思維」就已經告訴大家,這是本建議大家學
Thumbnail
這本書能學到什麼? 1.阻礙思考的因素 2.個人重新思考的技巧 3.說服他人的技巧 4.如何打造群體的終身學習
Thumbnail
這本書能學到什麼? 1.阻礙思考的因素 2.個人重新思考的技巧 3.說服他人的技巧 4.如何打造群體的終身學習
Thumbnail
如果有機會能當一個科學家就是現在了!這本書以科學家實驗的角度去對應個人、人際及集體重新思考方式與作法,它實踐書中的方法,提出豐富的例子改變了我原有的想法。 你知道嗎?「溫水煮青蛙」這個故事是「錯」的!
Thumbnail
如果有機會能當一個科學家就是現在了!這本書以科學家實驗的角度去對應個人、人際及集體重新思考方式與作法,它實踐書中的方法,提出豐富的例子改變了我原有的想法。 你知道嗎?「溫水煮青蛙」這個故事是「錯」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