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亞當.格蘭特《逆思維》
你有沒有看過,比醫護人員更關心病患的清潔工?
你覺得為什麼她會有這份用心呢?
《逆思維》自去年出版以來,就頻受許多大師級作家的援引與分享,一個個舉例都令人印象深刻且堪稱經典。
例如,根本沒有「溫水煮青蛙」那麼回事,青蛙才不會乖乖被煮到熟!🐸果斷且堅定的企業家,在下最佳決策時,其實像謹慎科學家般留有餘裕,而非一往無前;書中最經典的案例肯定是這個:在迅速延燒的森林大火中想順利脫逃,放一把「逃生火🔥」,反倒能創造一線生機……
光是這些足以刺激你多想兩分鐘的例子,就值得你一讀!
「逆思維」提醒我們重新思考--「再想一下」,打破那些可能在不自知時釀災的「認知惰性」,無論面對課業、人際關係、職場專業等,許多你以為「本該如此」的事,其實都有重新提出來思索「如何更好」的價值。
書中將不同的思考模式以不同職業代表:
任何人都可能掉入前三種思維模式陷阱,畢竟,比起坦承錯誤的不適感,「檢討他人、堅持己見」可要容易多了!
為什麼我們該像個「科學家」般思考?
理想的科學家特質,應具備下列3項:
比起證明自己是對的,發現問題加以解決、獲得自我提升更為重要
質疑目前的決定,跳脫已知事實
重新想像未來計畫、更新知識
不過,即使是科學家,仍然需要小心如同「護目鏡」般的信念,偶爾要試著戴戴看其他副眼鏡,提醒自己跳脫,並避免囿於同溫層(群體極化);
可以試著這麼做:
1⃣ 如太空人般「宏觀」看重集體效益(概觀效應)
2⃣ 反事實思考-為已發生的事提出不同結果&假設
3⃣ 加強與異己合作,找出共通點,一起學習
很需要注意的是,「重新思考」與熟知的良好特性-「恆毅力」常有「相悖」的狀況,越有恆毅力,恐怕會越堅持既定模式,亦須慎防「過度自信」的危害,以免錯過重新思考的機會。
書中每個不同的例子都能引發更多想法,重新思考許多我們沿襲已久的「假設」,(恐龍外表究竟是鱗片、羽毛?冥王星居然不是行星?)每段關係或事情也值得定期重新思考--最終,仍要回到你自身,找到動機,發生改變。
特別想跟你分享的是,我非常喜歡《逆思維》末章的這句話:
每種職業中,都有人成為自己工作的積極建築師。
當癌症患者歷經痛苦的療程之後,甘蒂絲.沃克總會在第一時間陪伴他們與家屬,不僅保護其脆弱的免疫系統,亦承接他們脆弱的情緒;她盡己所能,用幽默予以陪伴、帶來歡笑,更動牆上的畫、布置環境,試圖刺激昏迷患者,致力讓「化療中心」成為「希望之家」。
你可能很難想像,這麼盡心陪伴著患者的甘蒂絲.沃克,並非醫護人員、也非社工,她是醫院裡負責癌症中心的「清潔工」。
當人家問她,為何要多做這些職責以外的事?
她的回應非常打動我:
「這不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不過,是『我』的一部分。」✨
你,有自己的身分認同嗎?
現在的工作、眼前做的事,是你真心喜歡的嗎?
作者在終章以甘蒂絲的案例,提醒著我們身分認同、生活模式等都該是「開放式系統」;不要受限於我們非得是誰、該做什麼事,對瑣碎日常提出質疑,開啟重新思考的能力。
而對甘蒂絲的故事特別有感,是因作者提到:
「在二十歲時最確定職業計畫的學生,經常是到了三十歲時最後悔的那一些人。他們在這一路上並未充分地重新思考。」
太可怕了吧!
回想大學時代,那正是迷茫著懷疑未來該怎麼走、又急切地想得到認可的年紀,對於當時目標很篤定的人,其實是有些羨慕的呢。
我的走法是磕磕絆絆、遇到阻礙就轉彎的那種,目前是倉管人員,卻也不限於如此,仍然可以是樂於學習、熱愛閱讀寫作的人,即使創意顯有不足,至少總在做喜歡的事~
謝謝親愛家人的包容💟
這本書對我來說頗不容易讀,但學到新思維,真的很令人雀躍~想跟分享好書給我的 皇冠文化集團 編輯晴方說……「超級感謝妳!💗」
謝謝妳讓我有機會好好讀這本書,這是我一直想看、但又抱著逃避心理的~以前稍微翻過、就感覺有點超出能力,總算緩慢地啃完,應該會再重複看好幾次,很多地方都需細細咀嚼、並且時時提醒自己--重新思考!
謝謝讀完本篇的你們,盼也親自去讀這本書,就算理論部分比較難懂,光看穿插的例子就能刺激腦袋好好動起來~
也謝謝挑戰完這本書的自己🥰
-
-那些你好難控制的明知故犯《思考的藝術》
-讀 郝旭烈《#贏在邏輯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