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9|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鼎分天下一言中,不見商量徐庶功


raw-image

在唐代,可為過世三品以上官員請諡。如魏徵、姚崇等獲得的諡號都是最高等的「文貞」。《封氏聞見記》說這是「人臣美諡,無以加也。非德望尤重,不受此諡」,整個唐代也只有五位文貞公。

《聞見記》還記載了代宗朝一件諡號爭議。吏部尚書韋陟過世,太常博士程皓擬諡以「忠孝」,顏真卿以忠孝不能兩全為由反對。我讀這段,注意到的一點是程皓反駁時舉三國徐庶為例:「……故徐庶指心,翻然辭蜀。」現代人提到三國、提到蜀漢,最曉得的大概是諸葛亮、劉關張(趙)。在這裡讀到徐庶,還滿新鮮的。

不過,其實不只現代人,唐代人對蜀漢君臣——尤其諸葛亮——也是頗為關注、敬慕。據林宜陵碩論《唐代詩歌中的三國圖像》統計,唐詩歌詠三國者凡二百餘首,其中有七十二首詠及諸葛亮。就論文附表來看,列名初唐四傑的駱賓王、楊炯各有一首,應屬時代最早的相關詩作。而杜甫一個人就寫了十三首,遠遠勝過其餘四十多人的一至三首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關羽的神格化雖起於唐代,然而據顏清洋《從關羽到關帝》考述,此時關羽「仍只是區域性的神靈」。甚至,唐詩裡「正面看待關公的一樣少得可憐」。顏清洋字裡行間難掩對關羽的崇拜,所以唐人對待關羽的方式在他看來很「輕忽」,也「很現實……難脫『以成敗論英雄』的模式」。老實說,他這種對關羽的崇拜有點干擾閱讀。

我在閱讀林宜陵碩論前,先又查到唐代崔道融一首〈過隆中〉以諸葛亮與徐庶對舉:「玄德蒼黃起臥龍,鼎分天下一言中。 可憐蜀國關張後,不見商量徐庶功。」趙望秦《唐代咏史組詩考論》認為「此詩即含蓄委婉地喻示,諸葛亮未能像劉備當年那樣地利用徐庶的推薦而獲得他這個人才……致使在關張亡後,蜀漢人才不繼」。


民國一百一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於嘉義鵲枝寫譯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