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道歷史考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查資料的時候注意到前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歷史考題作答分析。我不清楚台灣有沒有定期公布類似資訊。比較常看到的是媒體時不時會提及學測(更早之前則是聯考)的國文作文。我每次讀這些高分範文,每次都感嘆上下交相賊。

中學文憑考試分析針對香港學生,我覺得有趣的倒是似乎呈現考生的某種共通樣態。比如,我完全能夠想像台灣考生要是第一道題目答不出來,也會「只作表面描述圖片內容,如『八個小人手拉手拉著巨人在跳舞』」。這可以說是應試時的狡獪,也可以說是莫可奈何下的憨厚。實在不曉得該舉什麼證據,只好就所見基本重述一次。

不過,我有點訝異香港考生能答出八國聯軍的卻未必能指出圖中各人物象徵何國。記得以前讀中學的時候,都會背什麼「餓的話每日熬一鷹」,比理化課的「阿土伯」元素週期表諧音背得還熟。想來,應試壓力大,腦筋一時反應不來也是有的。又或者,是題目問得不夠具體,這就牽涉出題技術。我對這兩道題目的粗略感受是,乍看像簡答題,其實是死背知識,留給考生的迴旋空間並不大。沒記住或不曉得特定知識的考生,很難推導出答案。

話說回來,牢記特定知識,也有一定重要性。同樣看一張圖,有人看得津津有味,談論起來旁徵博引,有人沒幾分鐘就感覺無聊,說不出圖中所以然。所謂"trained eyes",也就是知識的積累與規訓(discipline,這個字同時也指學科)。有了知識,於是習慣去鎖定圖像中的特定細節。再舉一個可類比的例子,同樣看到一個人臉色潮紅,舞文弄墨者會說這是臉泛桃花,懸壺濟世者會說這是肺結核。

在這搜尋便利,又有AI技術的時代,基本知識面的開闊更形重要。沒有知識,就難形成問題意識,凝鍊出有意義的具體詞彙,即使想到要搜尋,也只能依憑泛泛詞彙,難以奏功。換個方式說,沒有I(搜尋者「我」所具備的「智識」),有AI也白搭。

至於第二道考題,老實說,如果是我來答,多半也會答袁世凱。我不知道張勳又稱「辮帥」,以前背的一些歷史事件年代很多也都忘了。中學時期,果真是對年代、地點、人物、條列式特點等歷史知識記得最牢的黃金時代,一笑。


民國一百一十二年十二月六日於嘉義鵲枝寫譯樓

avatar-img
31會員
184內容數
觀今不忘古,讀史亦論今。篇章散見報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南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人才高,難免恃才傲物。
在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眼中,自由戀愛是「人獸無分,不知禮義,不知廉恥」。
現存敦煌文書,有數件放妻書,用現代概念來比附就是離婚協議。
古代科舉的科目,在常態的進士、明經等科目之外,還有一種不定期的「制舉」。
唐代校書郎一職是美缺,官階雖低,但前景大好。
中國歷代名醫,在家喻戶曉的華陀和扁鵲之外,我對孫思邈算是印象較深。
文人才高,難免恃才傲物。
在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眼中,自由戀愛是「人獸無分,不知禮義,不知廉恥」。
現存敦煌文書,有數件放妻書,用現代概念來比附就是離婚協議。
古代科舉的科目,在常態的進士、明經等科目之外,還有一種不定期的「制舉」。
唐代校書郎一職是美缺,官階雖低,但前景大好。
中國歷代名醫,在家喻戶曉的華陀和扁鵲之外,我對孫思邈算是印象較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國中會考必考】   依照現在的出題方向來說,將課內的文章和所有的重點背起來,當作資料庫使用,先不要考量觸類旁通的情況下,理論上只有「六題」跟課文內容有直接相關,其他的根本就是綜合練習,而國文一科,又是「文史哲地」不分家,缺了哪一項都不容易,偏偏國文排序又高,放棄哪一科都不行。    
Thumbnail
心得   雖都使用中文為書寫的語言,但在華文文學的世界中,仍可以清晰地從用字遣詞、字裡行間流漏的生活細節中,看出這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作家所書寫的作品。   本書作者黃凱德是新加坡人,生在台灣的我對新加坡的印象是地理或歷史課本上的「新加坡、韓國、香港與台灣是亞洲四小龍」這一句知識性、考試會
這是一份統測歷屆試題考卷 國文科統測試題走得前面,在108課綱前,就已經開發素養題的新式題型,表格、圖文、文白對讀、國家重點產業與自然生態,無所不包。寫一份國文統測試題,就像是把一年來的商業周刊、遠見雜誌做出精彩摘錄,最後的作文還可以讓你在不用訂題目的自由之中,發表不限字數的個人看法
Thumbnail
在那段被智力測驗定義的日子裡,我們彷彿早已被分配好了未來的軌跡。補習班的老師,像是擁有魔法的巫師,開設智力測驗的課程,好像能讓我們跨過那道看不見的門檻,進入所謂的「好班」。在這些班級裡,每日的小考成了我們成長的烙印,每失去一分,似乎就要用身體來承受相應的懲罰。男生打屁股,女生打手心。   我讀的
Thumbnail
新竹縣史館校外教學體驗,學生分組學習時,小組員們分工合作記錄說明牌上的關鍵字,再集合分享討論。一般來說很難想像國小4到6年級的學生可以這麼有組織及目標的認真參訪縣史館,但今天早上,我完全相信他們做得到!
Thumbnail
聽說最近大家在吵一份驚悚的小學生課表,勾起我的好奇心;人稱中世紀海上 8+9 的維京人,會有這種東西嗎?有,但果然主要是外籍老師,到維京時代結束後才慢慢有本土教職員登場。那他們學校都教些什麼呢?先恭喜各位維京人,不會就是不會的數學不用學,但你想連續上好幾年國文課嗎?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丁宣智老師的一個重要的教學工具,就是心智圖。心智圖的原理是利用大腦的兩個半球的特性,左半球負責邏輯思考,右半球負責創造思考,通過使用關鍵字、線條、色彩、圖像等元素,將資訊以具有邏輯性或非邏輯性的方式,組織成一個有層次和關聯的圖形,讓學生可以同時運用左右腦的功能,增強記憶和理解。
Thumbnail
一次月考一名高中生大概要讀多少才能招架呢? 以我們班舉例,這次我們是考七科(國、數、英、地理、地科、物、化) 國文:課本、講義、補充文選⋯⋯總之都是背誦的內容,像是詩的流變,文體的演變,不過因為真正考時也有許多課外無從準備的內容,所以是班上許多人的罩門。 數學:範圍看似不大,但實際上題型變
Thumbnail
那些學長姐老氣橫秋地說這是必考題,那些補教名師神彩奕奕地說這是送分題。 可是懷抱夢想的新生啊,怎麼熬夜死背,還是選錯了呢?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國中會考必考】   依照現在的出題方向來說,將課內的文章和所有的重點背起來,當作資料庫使用,先不要考量觸類旁通的情況下,理論上只有「六題」跟課文內容有直接相關,其他的根本就是綜合練習,而國文一科,又是「文史哲地」不分家,缺了哪一項都不容易,偏偏國文排序又高,放棄哪一科都不行。    
Thumbnail
心得   雖都使用中文為書寫的語言,但在華文文學的世界中,仍可以清晰地從用字遣詞、字裡行間流漏的生活細節中,看出這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作家所書寫的作品。   本書作者黃凱德是新加坡人,生在台灣的我對新加坡的印象是地理或歷史課本上的「新加坡、韓國、香港與台灣是亞洲四小龍」這一句知識性、考試會
這是一份統測歷屆試題考卷 國文科統測試題走得前面,在108課綱前,就已經開發素養題的新式題型,表格、圖文、文白對讀、國家重點產業與自然生態,無所不包。寫一份國文統測試題,就像是把一年來的商業周刊、遠見雜誌做出精彩摘錄,最後的作文還可以讓你在不用訂題目的自由之中,發表不限字數的個人看法
Thumbnail
在那段被智力測驗定義的日子裡,我們彷彿早已被分配好了未來的軌跡。補習班的老師,像是擁有魔法的巫師,開設智力測驗的課程,好像能讓我們跨過那道看不見的門檻,進入所謂的「好班」。在這些班級裡,每日的小考成了我們成長的烙印,每失去一分,似乎就要用身體來承受相應的懲罰。男生打屁股,女生打手心。   我讀的
Thumbnail
新竹縣史館校外教學體驗,學生分組學習時,小組員們分工合作記錄說明牌上的關鍵字,再集合分享討論。一般來說很難想像國小4到6年級的學生可以這麼有組織及目標的認真參訪縣史館,但今天早上,我完全相信他們做得到!
Thumbnail
聽說最近大家在吵一份驚悚的小學生課表,勾起我的好奇心;人稱中世紀海上 8+9 的維京人,會有這種東西嗎?有,但果然主要是外籍老師,到維京時代結束後才慢慢有本土教職員登場。那他們學校都教些什麼呢?先恭喜各位維京人,不會就是不會的數學不用學,但你想連續上好幾年國文課嗎?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丁宣智老師的一個重要的教學工具,就是心智圖。心智圖的原理是利用大腦的兩個半球的特性,左半球負責邏輯思考,右半球負責創造思考,通過使用關鍵字、線條、色彩、圖像等元素,將資訊以具有邏輯性或非邏輯性的方式,組織成一個有層次和關聯的圖形,讓學生可以同時運用左右腦的功能,增強記憶和理解。
Thumbnail
一次月考一名高中生大概要讀多少才能招架呢? 以我們班舉例,這次我們是考七科(國、數、英、地理、地科、物、化) 國文:課本、講義、補充文選⋯⋯總之都是背誦的內容,像是詩的流變,文體的演變,不過因為真正考時也有許多課外無從準備的內容,所以是班上許多人的罩門。 數學:範圍看似不大,但實際上題型變
Thumbnail
那些學長姐老氣橫秋地說這是必考題,那些補教名師神彩奕奕地說這是送分題。 可是懷抱夢想的新生啊,怎麼熬夜死背,還是選錯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