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創業、新科技之應用、終身學習-張忠謀自傳(上)



  1. 張忠謀父親到美國時才四十四歲,四十五歲隨後進入哥倫比亞企管所就讀,是班上最年長的學生,四十七歲獲得哥大企管碩士,但現實是殘酷的,之後一直沒有找到合適工作,最後只好和母親開一個小店以維持生活。
  2. 張忠謀作家夢在高中畢業前被父親很有技巧的一句話: 寫作是一個不易謀生的職業,你做作家,可能會餓肚子;聽了這句話,也就漸漸打消成為一名作家的野心。他當然知道我不識天高地厚,我的能力距離做作家還太遠,但他不從那個角度說。
  3. 國共對峙,房地產價格隨戰局緊張一落千丈,幾個月前在金圓券幣改革時一夕上漲幾倍,現在一下子跌到原來價格以下。這個極富諷刺性的悲劇,使多少人傾家蕩產。
  4. 經過大陸政治、經濟體制的改變,讀商科還有前途嗎?父親到了香港後,就很堅決地認為我必須讀理工科,畢業後才能謀生;去美國讀大學,即使第一年的費用,對父親來說已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5. 學術界有兩類工作,一類是需要思考的,另一類是枯燥、單調、重複性的。你既沒有資格做第一類,就只能做第二類。社會是冷酷的,自己要爭氣。
  6. 第一次裁員,兩場會談都在淚水中結束,兩人最後有一句話相同: 看來熱忱和努力還是不夠的。青年的天真在一天內消失,而失去這天真以後再也找不回來。


  1. 在以業務單位為主的組織裡做幕僚單位主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業務部門是賺錢的單位,而研究部門是花錢的單位,而且是花錢前者賺來的錢。對公司而言,把研發和業務緊密結成一個生命共同體是絕對正確必要的。一個業務不振的企業裡,自由研發的世外桃源又能維持多久?此定理不適用在基礎或尖端研究上。
  2. 先把所有學位讀完了,再去做事?還是先讀了學士碩士,做幾年事,再回學校讀博士或企管碩士?我的答覆是: 如果志在教學或研究,應先把學位讀畢才去做事;如果志在企業界,應先做幾年事再回學校,後者的好處是我親身經驗。假使我當年一口氣讀博士,我會是機械博士,但我不知道讀成後會做什麼事情,也不知道讀的東西以後有什麼用處,相信我也不會太用功,只會用功到一個程度,能拿到博士學位便罷了。


  1. 知識經濟的重點不是知識,而是將知識轉為利潤,如果知識是重點,教師應是知識經濟最大受益者,因為教師是知識傳播者,也是最直接的知識工作者。使用科技知識比擁有科技知識更重要。新科技之應用。(ChatGPT 2023)應用任何技術往往需要豐富創意、大量投資和冒險精神。(Dell: 將電話系統與供應商的自動生產線及自動倉庫結合,客戶只要一通電話,就可以訂購一句符合規格的電腦,幾天內就能送到,Dell根本不必經手,也沒有庫存風險。)
  2. 政府應擴大知識經濟的贏者圈,而不是把贏者圈尖銳化,同時也應該為非贏者建立社會安全網(歐洲發達國家方向)(住的基本需求,自住房及商品房要有區別)。
  3. 教育的主流價值在於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及通識逐步、漸進式的創新,亞洲人很擅長;天馬行空,要想出另一種新應用、另一種新技術的話,那就是美國人的特長了。生產優勢: 九成以上是素質好的基礎人才,可是精英(真正有創造力)就不如美國強、多。(可以接受失敗的環境->價值觀->更多創新行為)
  4. 有目標、有紀律、有計畫的終身學習;處理未來,要先能從歷史汲取教訓;培養邏輯思維(正確思考方式及客觀態度)及多方面興趣(學習同時為人生帶來樂趣)。
  5. 最佳創新: 策略性構想(Strategic idea)(TSMC) > 技術性構想(Technical idea)。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追尋自由且有選擇的人生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