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都帶有罷凌的基因?旁觀者效應是接下來要克服的問題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上個月的新聞引起熱烈討論,在此我們稱為「國中少年犯」案件好了。大家赫然發現,加害人是因為在先前的學校罷凌同學,才轉來這間學校。許多人開始回憶,從前在學校遭遇或目睹的罷凌。

raw-image


我不是罷凌專家,我不懂得如何處理罷凌,不過我有讀了一些從演化心理學角度分析罷凌行為的研究。 許多人常誤解,以為多數罷凌者曾經是罷凌或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或曾遭遇什麼心理創傷。其實沒有。或許某些較為特殊的行為,例如會讓加害者也被處罰的極端暴力,多數出自特殊家庭或特殊環境。但排除這些特殊案例後,罷凌者的身份與家庭背景,就跟一般同學沒什麼兩樣,甚至可能是家庭健全、在學校很受歡迎的風雲人物。

在現代化社會裡,罷凌行為普遍存在,包括學校與職場的罷凌。狩獵採集部落裡,一樣能觀察到罷凌。甚至在一些哺乳動物研究,也能察覺罷凌的證據。罷凌行為可能有些演化優勢,存在許多人的基因裡。

曾有學者統計,唸完國中、高中,會有一半的人曾捲入罷凌事件,然後50%是受害者、50%是加害者。罷凌很常見,會成為加害者或受害者,基因決定了一部份,但人際關係與環境變化也有影響。有的人成為加害者,是因為正好跟其他加害者是朋友。有些人在這個學校是受害者,在下一個學校成為加害者。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罷凌者可以得到一些好處:在團體裡佔主導地位、佔據比較大地盤、分享比較多資源、得到比較多約會的機會、繁衍比較多子孫。 但罷凌行為也有風險:受害者與家人可能會反抗、報復。所以,夠聰明的罷凌者,會慎選受害者,針對無力反抗或團體邊緣的人下手。

「國中少年犯」事件後,有許多人在網路上說,以後要更謹言慎行,避免惹到這些人,也要告誡小孩學會辨識這樣的人,保持距離,避免遭受傷害。 這樣的悲劇透過新聞媒體與網路傳播後,最麻煩的是,會擴大「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當大家都當旁觀者,支撐受害者的力量就越薄弱,加害者就越不用擔心罷凌的代價;罷凌的成本越低,就越鼓舞罷凌行為發生。

在歐美國家,旁觀者效應是常見的新聞話題,比如前幾天有一位加拿大多倫多的女性居民,就上傳短影音控訴,當她在多倫多捷運車站遭遇攻擊與搶劫,人們與捷運工作人員只是淡漠地看著她被攻擊,沒有人挺身而出協助她。

會有旁觀者效應,自然是因為曾經有熱心助人反被傷害的負面訊息,然後旁觀者覺得受害者跟自己沒有什麼交情或淵源,不值得為受害者冒險。 最後再說個小結論:當加害者發覺自己可能會承擔很大風險、得不償失時,多數罷凌行為都會停止、緩和。而旁觀者效應,會降低加害者的風險。 要如何讓旁觀者敢站出來,要靠大家想想辦法、別讓姑息的風氣蔓延了。

avatar-img
1.5K會員
498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主要參考來自「科學美國人」的報導。貓咪擅長隱藏自己的心思與痛苦,有時很不舒服時會自己躲起來。對人類飼主來說,這是很難處理的問題。AI已經可以協助辨識正在承受痛苦的貓咪,未來應該可以商業化,在app或貓咪監視器裡附加這功能。
在網路時代,我們常會在臉書、IG、或其他社群網站揭露太多隱私。看到這些資訊的人,有些只是普通網友;甚至有些人喜歡設定公開,讓陌生人也都知道。 有時候,這樣過度揭露隱私,會帶來一些副作用,對我們沒有太多好處,或在遙遠的未來因為有些人知道你的隱私,讓你付出代價。
現代人因為網路,結交性伴侶的門檻大大降低,「一輩子曾經的性伴侶」的數目可能已經比上一代、上上代高出許多,不過還是有國家、宗教、文化背景的差異。 我們該追求多一點的性伴侶數目嗎?這或許代表更豐富的人生經驗。還是說精簡一點的性伴侶數目比較好,這樣的人生會比較聚焦,畢竟性伴侶數目通常不會列在「人生成功」
這是很實際的人生智慧,有些聰明能幹的女生,遇到覺得不錯、但外在條件比較差的男生(例如個性老實但沒有那麼聰明、也沒有什麼財富、權勢),如果要吸引他持續追求,有時必須裝傻、假扮得沒有那麼厲害。
談論婚姻問題,我們常說「七年之癢」,這放在現代美國也有道理,因為美國第一段婚姻平均是8.2年後離婚。 為什麼是八年?有些心理學家這樣分析。
這張圖片正好可以映證AI對人類工作的巨大影響:現在我只要在ChatGPT輸入一句話,就可以得到這張圖。我不需要委託設計師,也不需要買圖庫、搜尋圖庫。未來各種需要簡單設計的場合,都會變成AI生圖大賽。然後連寫程式的職缺現在都在減少,也難怪許多年輕人在擔心,未來許多職缺會不見。
這篇主要參考來自「科學美國人」的報導。貓咪擅長隱藏自己的心思與痛苦,有時很不舒服時會自己躲起來。對人類飼主來說,這是很難處理的問題。AI已經可以協助辨識正在承受痛苦的貓咪,未來應該可以商業化,在app或貓咪監視器裡附加這功能。
在網路時代,我們常會在臉書、IG、或其他社群網站揭露太多隱私。看到這些資訊的人,有些只是普通網友;甚至有些人喜歡設定公開,讓陌生人也都知道。 有時候,這樣過度揭露隱私,會帶來一些副作用,對我們沒有太多好處,或在遙遠的未來因為有些人知道你的隱私,讓你付出代價。
現代人因為網路,結交性伴侶的門檻大大降低,「一輩子曾經的性伴侶」的數目可能已經比上一代、上上代高出許多,不過還是有國家、宗教、文化背景的差異。 我們該追求多一點的性伴侶數目嗎?這或許代表更豐富的人生經驗。還是說精簡一點的性伴侶數目比較好,這樣的人生會比較聚焦,畢竟性伴侶數目通常不會列在「人生成功」
這是很實際的人生智慧,有些聰明能幹的女生,遇到覺得不錯、但外在條件比較差的男生(例如個性老實但沒有那麼聰明、也沒有什麼財富、權勢),如果要吸引他持續追求,有時必須裝傻、假扮得沒有那麼厲害。
談論婚姻問題,我們常說「七年之癢」,這放在現代美國也有道理,因為美國第一段婚姻平均是8.2年後離婚。 為什麼是八年?有些心理學家這樣分析。
這張圖片正好可以映證AI對人類工作的巨大影響:現在我只要在ChatGPT輸入一句話,就可以得到這張圖。我不需要委託設計師,也不需要買圖庫、搜尋圖庫。未來各種需要簡單設計的場合,都會變成AI生圖大賽。然後連寫程式的職缺現在都在減少,也難怪許多年輕人在擔心,未來許多職缺會不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去年底國中生遭到割頸殺害事件,讓我想到如果至今施行男女分班和成績能力分班,這類校園事件會不會減少,我知道許多校園問題沒那麼容易解決,優等生間也是有成績競爭問題。 我大概小六開始身體發育,那時候班上一個男生都會笑我“沒奶”,我不會反擊只能聽聽當沒事,上了國中後也是因為外型不優,也不知道怎麼和男生
Thumbnail
高中生活中當數是點滴學習和生活瑣事的堆疊,你的好運可能在哪個瞬間就被點燃。「學校校慶」這個詞讓人聯想到的除了濃濃的熹微歡樂氣息外,也伴隨著些微妙的邀人思索。
Thumbnail
孩子上小學第一周,我接到了老師的電話:「媽媽,您的孩子被隔壁的同學抓傷了,我要跟您說明……......
這篇文章討論了校園霸凌問題,並提出了應對霸凌事件的建議。文章中著重強調了旁觀者的角色,以及如何協助改變校園霸凌文化。同時也呼籲每個人都能擁有安全、豐盛的青春回憶。
Thumbnail
猶記得前陣子發生國中生割頸事件震驚全台,而校園內所發生的眾多紛擾也不僅止於校園霸凌,同儕之間相互捉弄或是言語嘲諷,都很容易引發衝突而觸犯法律,而這本書的作者吉靜如是少年調查保護官,她在少年法庭上遇過無數的案例,也基於加強法治教育的前提而寫下這本書作為預防犯罪的提醒。 書中不只是提到常見的霸
前言·嫌疑   受霸凌者都會成為霸凌者,你認同嗎? 霸凌潛在於一個蝴蝶效應的代溝,在事出有果必有因的原則下,所有人都不外乎,失足的人,仰望的人,侵蝕的人,以及助長的暴政。 我沒有資格寫出這部書,沒有制止的話,視而不見的可憐,預想太多的結果……我知道罪責從來都是歸咎於霸凌者,所以我們寧可留下裝聾
Thumbnail
每每提到校園霸凌, 社會大眾多願意正義挺身, 以實際行動去撻伐可惡的施暴者。 無論於法律之內甚或是法律之外, 盡力去想辦法遏止類似惡行再次發生。 我常暗自在想: 這是從人類有學校以來, 都不曾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的議題! 因為, 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只有施暴孩子品行, 還有他背
Thumbnail
教育部潘文忠部長:當您在內閣改組不動如山,任內卻發生豐原高中學生自殺到新北國中少年割喉,您問心無愧嗎?當我三年前擔任國教署諮詢委員提案修正《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呼籲對學生的一次性暴力或重大肢體傷害也是霸凌,教育部卻到現在都沒有完成修法。如今學生在校內被割喉慘死,竟然都不是校園霸凌,這不是很諷刺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去年底國中生遭到割頸殺害事件,讓我想到如果至今施行男女分班和成績能力分班,這類校園事件會不會減少,我知道許多校園問題沒那麼容易解決,優等生間也是有成績競爭問題。 我大概小六開始身體發育,那時候班上一個男生都會笑我“沒奶”,我不會反擊只能聽聽當沒事,上了國中後也是因為外型不優,也不知道怎麼和男生
Thumbnail
高中生活中當數是點滴學習和生活瑣事的堆疊,你的好運可能在哪個瞬間就被點燃。「學校校慶」這個詞讓人聯想到的除了濃濃的熹微歡樂氣息外,也伴隨著些微妙的邀人思索。
Thumbnail
孩子上小學第一周,我接到了老師的電話:「媽媽,您的孩子被隔壁的同學抓傷了,我要跟您說明……......
這篇文章討論了校園霸凌問題,並提出了應對霸凌事件的建議。文章中著重強調了旁觀者的角色,以及如何協助改變校園霸凌文化。同時也呼籲每個人都能擁有安全、豐盛的青春回憶。
Thumbnail
猶記得前陣子發生國中生割頸事件震驚全台,而校園內所發生的眾多紛擾也不僅止於校園霸凌,同儕之間相互捉弄或是言語嘲諷,都很容易引發衝突而觸犯法律,而這本書的作者吉靜如是少年調查保護官,她在少年法庭上遇過無數的案例,也基於加強法治教育的前提而寫下這本書作為預防犯罪的提醒。 書中不只是提到常見的霸
前言·嫌疑   受霸凌者都會成為霸凌者,你認同嗎? 霸凌潛在於一個蝴蝶效應的代溝,在事出有果必有因的原則下,所有人都不外乎,失足的人,仰望的人,侵蝕的人,以及助長的暴政。 我沒有資格寫出這部書,沒有制止的話,視而不見的可憐,預想太多的結果……我知道罪責從來都是歸咎於霸凌者,所以我們寧可留下裝聾
Thumbnail
每每提到校園霸凌, 社會大眾多願意正義挺身, 以實際行動去撻伐可惡的施暴者。 無論於法律之內甚或是法律之外, 盡力去想辦法遏止類似惡行再次發生。 我常暗自在想: 這是從人類有學校以來, 都不曾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的議題! 因為, 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只有施暴孩子品行, 還有他背
Thumbnail
教育部潘文忠部長:當您在內閣改組不動如山,任內卻發生豐原高中學生自殺到新北國中少年割喉,您問心無愧嗎?當我三年前擔任國教署諮詢委員提案修正《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呼籲對學生的一次性暴力或重大肢體傷害也是霸凌,教育部卻到現在都沒有完成修法。如今學生在校內被割喉慘死,竟然都不是校園霸凌,這不是很諷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