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0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學習的輸出三類型《最高學以致用法》

raw-image


這本書作者是日本的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以下列出書中一些內容,以及我的思考和心得

⬛輸入和輸出

有項實驗,找來一百名年齡在國小三年級至國中二年級之間的學童,讓他們背下「社交名人錄」裡的人物資料,時間為九分鐘。安排給每組的「記憶時間」(輸入時間)和「練習時間」(輸出時間)的比例,各自不同。最後成績最高的,是花了40%的時間在「記憶」的組別。年紀愈大的人,花在「記憶時間」的比例相對遞減,其中以花了30%時間的組別成績最好。

因此作者認為輸入和輸出比例是三比七,作者認為很多人的學習方式,都是輸入較多和輸出較少

但讀這段時,我認為可以去思考它的適用情境,這個實驗主要是在測驗成績這方面的測試,而且是以記憶為主,不過如果是以看課外書和文章的話,是否需要將內容都記憶下來?

其實不一定,「深度學習的技術」書中認為,單純記憶知識是一種搬運,學習並非只是單純記住內容,如果用於考試的書,記憶是必須的,但不是考試書,則不應該太過強調記憶。生活在這個資訊時代,對內容保有一部分的記憶其實就已足夠了,不應該過分專注在記憶

而「打造第二大腦」書中提到:我們無法僅憑「運用大腦」來儲存所有知識,理當把這個工作外包給智慧型機器

所以我認為可以按照情境去選擇,課內學習時,確實會需要注意自己是否有足夠練題目,也就是輸出練習;看課外書和文章的時候,我會是將畫線處轉移到筆記軟體內,思考自己會想看那些內容,並選幾個部分輸出成文章,寫些閱讀時候的思考,或是統整不同來源、參考自己過往作品等整合出文章,大家也可以參考自身使用情況去進行選擇

我自己是認為輸出具有一定重要性,書中有些觀念是可以參考的

⬛輸出三類型

書中將輸出分為把輸出分成 說、寫、做輸入能增加大腦的情報和知識,而輸出則能對真實世界產生變化和影響

這讓我想到,同一本書或文章,也有不同輸出法,例如學到課題分離,對於人際關係有更多看法,可能影響心態和改變行動(做);看本時間管理的書,把技巧運用(做),或是分享自己實踐心得(說或寫);看一些哲學內容,引起一些思辨,可以做筆記或記錄想法(寫),看世界角度不同了,或是對人生目標有更多認識,也常常可以促成行動

這也讓我思考閱讀時的目的,可以思考我看這本書的時候的目的是什麼,例如想要學習一些方法,那我在閱讀後是否真的有去執行? 或是說要完整性學習某個主題知識,那我在理解的部分可能就要多些? 而有些書則是要獲得一些案例,那我能否將這些素材進行儲存和管理?

依據目的可以有不同閱讀法,可以決定要看那些部分,是否要將書看完、以及要在哪些地方畫線

而我筆記工具我自己是會用Kindle APP和PC版本,可以匯出EPUB檔的筆記內容;PDF則可以用搭配Zotero匯出;線上圖書館可以用Hyread圖書館註記匯出的擴充功能

另外我也想到的舒適圈邊緣/伸展區法則,如果較為簡單時,可以提高一些難度,但同時如果太過困難離開舒適圈過遠,就可以減少一些難度,在閱讀和寫作時,都可以試著用這個法則,讓自己獲得成長 (可以參考刻意練習或是心流)

另外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考以及連結也有重要性,遇到一個新的知識時,可以將它和原有的知識去進行連結,面對一些方法時,也可以去思考使用的前提和目的,以及去思考對方和我的差異,依此決定是否要採用這個方法,或是要對於其方法進行調整

⬛方法

以下列出一些書中提到 說、寫、做方法,提供參考

  1. 看書時,可以邊讀邊「記錄想法」,劃線和記錄的,是「引起注意」的部分
  2. 讚美時,讚美的是「希望對方做得更好的行為」而不是「結果」,針對希望對方做得更好的「具體行為」,盡量鉅細靡遺地給予讚美。而文字讚美的優勢,在於每次再回頭看,都能發揮讚美效果
  3. 當人有所發現的時候,腦神經迴路的連結會產生改變,這一瞬間的體驗稱為「A-HA!體驗」,建議可30秒內快速紀錄靈感
  4. 不斷使用大腦,例如用手機、電視、遊戲等,會阻礙預設模式網絡的運作,導致大腦疲憊,因此偶爾可以放空一下,任何事情都不做
  5. 聽演講時,已經知道的事就不必再做筆記了,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聽演講說話,聽到有所發現、重要的部分再做筆記,筆記本裡要寫的,是自己的「覺察」、「A-HA!體驗」,演講者所講的內容,可以之後再看資料
  6. 寫日記也是種輸出,能訓練自我洞察和反省力,以及具有排解壓力的效果;可以試著將負面事情轉為正面,轉換看待事情的角度
  7. 可以記錄自身健康狀況,例如體重和睡眠、身體狀態(可以打分數)
  8. 閱讀書本後輸出,書中提到一個範本「Before」+「發現」+「TODO」,例如讀本書之前...;讀本書後發現…;日後我打算…

以上的內容大家也可以參考,並且思考後結合自身情況使用,例如我現在讀書心得的話就不一定會用這個範本;而上面聽演講做筆記的概念也可以套用到做書或文章的筆記,而課內和課外的學習方法也會有所差異,而寫給自己看和寫給他人看也會有些差異

而書中有些內容也可以思考使用的目的,例如裡面有章節提到手寫提高記憶,但我如果不是用於考試的話(例如看課外書和文章),保留部分印象即可,因為常常可以到數位筆計軟體內查看內容,且數位筆計也可以提供檢索、複製內文、寫文章,較為方便

參考連結:

https://medium.com/pm的生產力工具箱/如何快速擷取-pdf-的-畫線重點與個人筆記-40a6f2a8b415

https://hamr-lab.com/hyread-epub/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