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超閱讀觀點90】不當濫好人,正確的給予也能獲得成功--《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在讀《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前,我在想一件事,「給予」總體來說,是正面的,應該是無庸置疑。給予代表幫助別人,沒有人會說不好,我們也常聽「吃虧就是占便宜」、「施比受更有福」,不過即使如此,「給予」看似簡單,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在工作職場上,給予別人協助,有可能會損及自己的利益時,那還要「給予」嗎?

raw-image


書中先把人區分為「索取者」、「給予者」跟「互利者」三種,多數人都是互利者,儘量在施跟受之間求取平衡,凡事以互相為原則,幫別人的同時也希望能得到回饋。

那麼問題來了,這三者中,其中一種已證實比另外兩種更吃虧,猜是哪個?沒錯,是給予者。研究指出,給予者屈居於成就金字塔底端,學者研究各大行業,發現吃虧的通常是給予者,在扶持別人的過程中,同時犧牲自己成功的機會。

在成就金字塔底端是給予者,那麼在頂端是誰呢?索取者還是互利者?驚人的是,也是給予者。

這本書打破三個迷思,第一、給予者並不一定都是好好先生、小姐;第二、給予者也在意自己的發展,只是選擇用不同的途徑達成目標;第三、給予者、互利者、索取者都能成功,但相較索取者的成就經常損及他人利益,給予者能創造多贏局面。

塊狀給予,避免筋疲力盡

書中分享,成功的給予者,會是一個利己又利他的給予者。我們可能會以為利己跟利他是衝突的,其實並沒有。

有心理研究讓一組人每週分五天做一件善事,另一組人集中一天做完五件善事,都為期六週,其實兩組人最後完成的善事都一樣多,不過把好事集中在一天做完的塊狀給予者,會比分五天做完的點狀給予者來得快樂。書中列舉曾經筋疲力盡,每天做課後輔導的老師,跟一直幫別人的工程師,分別改為集中在週末課後輔導跟留時間給自己研發後,心理狀態跟產能都更好。

堅定替他人爭取權益

《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探討兩性的薪資水準後發現,兩性的薪資不平等,在為期35年的職涯中,會造成每位職場女性平均超過100萬美元的損失。不過,再細究後會發現,其實企業一開始開的數字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有超過一半(57%)的男性比較會向資方開口,協商更多的薪資;反之女性只有7%。在實驗結果中,也是如此,但女性部分,如果改將爭取薪資的對象,改為幫其他人爭取而非幫自己爭取的話,這個現象就會不見。

因此,給予者在談判時,可以使用「關係描述」,在提出要求時,展現自己是在維護他人權益,而非為了一己之私(書中有列舉談加薪時,是以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為出發點),這樣不僅更能達成目標,也能像外界呈現自己努力替他人努力發聲的形象。

如何對付索取者的競爭模式?

環顧平時工作或是生活環境,一定會碰到索取者,有的索取者非常明顯,有的則是「假給予、真索取」,要判定這種這種人,可以觀察他是不是有「吻上位、踹下位」的傾象,因為索取者只會想到自己,所以對於下位者必然不會有付出,態度自然不會太好,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觀察他怎麼對待下位的人。

如果遭遇索取者的競爭,該怎辦?書中分享「寬容的以牙還牙」,利人利己的給予者一開始會先信任對方,當對方展開競爭時,則不要每次都報復,可以2/3與對方競爭,1/3配合對方,這樣可以輕鬆對付單純的互利策略,遭對方攻擊時也能自保,雖然這樣的方式有機會讓索取者東山再起,然而在人際關係跟聲譽都開放透明的現在,這樣的策略會更好。


西恩後見

因看完《逆思維》,所以又繼續找了作者 亞當.格蘭特的書來看。看到《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出現「利人利己的給予者」這個詞後,西恩不禁想到,這跟「互利者」的差別在哪?後來想想還是有所不同,給予者的出發點還是在於幫助別人,互利者則是感覺到別人對自己有所幫助時,才會互惠,這本書前面有很多的故事,都是當下看起來當事者是虧的,不過結局是好的,因為給予者想的是讓整個環境一起好,而非完全計算個人的利益。吳軍在《態度》也有提到類似的概念,大家都喜歡跟「傻子」交易,所以不要有太多的算計。

在點狀給予跟塊狀給予的部分,則是讓我跟時間管理有所連結,無私犧牲奉獻的給予者,把精華的時間給了別人,不僅容易消耗自己的能量,也沒有什麼工作績效,所以會處於金字塔底端。給予者不代表是全數犧牲奉獻,只要你給的比自己獲得還多,就算是給予者。反之,能做好時間管理的話,可以讓自己更有能量,幫助其他人。

給予絕對有好處,只是很難避免成為一個濫好人,因而很多人選擇不給予,這本書打破很多「給予」的迷思,並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如果你是競爭者,你的成功是奠基在別人的犧牲;如果你是一個給予者,大家都會希望你成功,表面上都是成功,背後的意義顯然有所不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