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興大砍樹種草談缺席的專業文化

從興大砍樹種草談缺席的專業文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針對興大砍樹種草的消息,站在學校的立場,缺乏的是校園景觀的維護經費以及對景觀專業人員的培養。有網友則認為砍樹是砍掉大家的回憶;興大雖有農林系所卻對於自身環境不夠敏感,完全有失專業。兩方都各有立場,相同的是,對於專業的不尊重以及價值與價格的是非顛倒。


首先從校方對於維護校園景觀校工遇缺不補的情形,以及去年8月為建新大樓而將近國光路10幾棵樹「斷頭」的消息來看,校方並不重視校園的景觀管理以及專業。專業有其分工,校長或權力者不應以一己的價值判斷來決定整體的校園價值,不知校方在委外施工時是否有考量到施工結果對於校園價值整體的影響。從景觀的角度來看,校園應以人本為主;從行人及自行車的空間品質為出發點考量。若僅為了少數人的交通便利,而犧牲了多數行人的人行空間品質,是顛倒了校園人本的核心價值。且通常開車進入校園的多是師長或至少是有車階級等較有權力者才享有權利,校園任何活動、空間使用應以學生為主體的多數作考量,什麼是適合學習的環境,以及學生能否從環境中學習環境教育與環境倫理。學校作為一個學習場所,必須以身作則,尊重景觀權以及景觀專業,讓學生相信知識不是死的,而是必須活用,知識有能力做出改變以及擁有好環境品質的可能。


對於網友認為興大有農林系所卻對依然發生破壞環境的行為,是空有環境專業而無環境智商,我認為此事矛盾的地方是,有什麼專業校園就會是什麼樣子嗎?有景觀系的學校景觀就會比較美嗎?有建築系的學校在建築施工品質、設計上就會較好嗎?反之則無?那麼為什麼全國最有名的台藝大校園卻不是最藝術的呢?學校有相關專業科系並不保證校園在相關領域的實踐上同樣有所提升,因為理論並不等於實踐。理想上當然希望同樣作為使用者的專業者,有責任去監督要求擁有更好品質的可能,但事實上這並非僅是專業者、教授們的責任與業務。校方利用採購法招標,讓相關專業的廠商投標,在投標的過程中,相關承辦人員與審查人員應該以專業為考量做為決定廠商的依據,而非以價格最低為得標廠商。其過程應該納入校園相關領域專家以及使用者們的意見,一方面讓專家有實踐理論的可能,二方面讓使用者能夠直接反應使用上的優劣與需求。維護校園空間品質是全體校園師生的責任,只要有使用權利者,都該有責任要求更好品質的可能。

參考資料:

〈以農立校卻砍樹種草皮 興大生:校長若讀森林系會被當〉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308/880286.htm

2017/3/9

avatar-img
辯證人生
53會員
587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2025年世界博覽會」於昨日盛大開幕,是繼五十五年前「1970年世界博覽會」後,再次回到日本大阪舉辦。不同的是,當時中華民國還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有自己的「中華民國館」(由貝聿銘建築師設計),及六十八個邦交國。隔年退出聯合國,日本則於1972年與我國斷交。   如今,我國因非國際
   近期,不管是陸配「亞亞」、「小微」和「恩綺」遭令離境,或區桂芝老師被調查,起因皆為「不當言論」。然而,何謂恰當或不當?言論有一套標準嗎?言論自由應該是有限制的,還是鄭南榕主張的「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當言論自由不再是百分之百時,是否連帶著思想也不再是百分之百的自由(寒蟬效應、自我審查)?
  隨著「世界末日時鐘」在2025年逼近史上最危險的89秒,國際局勢動盪加劇,各國軍備競賽不斷。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真正的永久和平究竟應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近日,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塞斯矢言推動「以實力謀和平」的政策,凸顯出大國仍未擺脫以武力維持和平的思維。然而,德國哲學家
  「2025年世界博覽會」於昨日盛大開幕,是繼五十五年前「1970年世界博覽會」後,再次回到日本大阪舉辦。不同的是,當時中華民國還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有自己的「中華民國館」(由貝聿銘建築師設計),及六十八個邦交國。隔年退出聯合國,日本則於1972年與我國斷交。   如今,我國因非國際
   近期,不管是陸配「亞亞」、「小微」和「恩綺」遭令離境,或區桂芝老師被調查,起因皆為「不當言論」。然而,何謂恰當或不當?言論有一套標準嗎?言論自由應該是有限制的,還是鄭南榕主張的「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當言論自由不再是百分之百時,是否連帶著思想也不再是百分之百的自由(寒蟬效應、自我審查)?
  隨著「世界末日時鐘」在2025年逼近史上最危險的89秒,國際局勢動盪加劇,各國軍備競賽不斷。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真正的永久和平究竟應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近日,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塞斯矢言推動「以實力謀和平」的政策,凸顯出大國仍未擺脫以武力維持和平的思維。然而,德國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