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2|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透過習慣改善生活與工作

在Charles Duhigg的《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中,深入探討了習慣對於人類行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習慣來改善我們的工作和生活。Duhigg指出,大腦會尋找省力的方式來處理日常活動,讓習慣成為處理這些活動的主要方式。這是因為我們在動腦的過程中會耗掉許多能量,而習慣能讓大腦擁有更多休息,同時還能釋放出更多的腦力來進行創新和解決更複雜的問題。

Duhigg透過引用一系列的科學研究來闡述習慣是如何形成的,習慣的形成是一個包含三個步驟的迴路:首先是暗示,它會觸發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其次是執行慣性行為,不論是身體上、思維上還是情感上的;最後是獎賞,這會讓大腦判斷這個迴路是否值得在未來被重複使用。

有趣的是,習慣一旦形成,就會被永久嵌入大腦結構中,成為我們行為的一部分。這對於學習新技能或維持良好生活方式等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時也表示壞習慣同樣難以消除。Duhigg透過故事和案例研究來展示,即便是根深蒂固的習慣也可以被改變,關鍵在於理解並操作習慣迴路中的暗示和獎賞。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一書中,一開始就提到一個關於Lisa Allen的故事,她在一次開羅之旅後成功改變了自己的許多壞習慣。Lisa在經歷婚姻破裂後的低谷,決定去開羅尋找新生,她的轉變始於一次意外:在想要抽菸時,卻因為精神不濟意外的點燃了一支鋼筆,這促使她反省自己的生活。這次反省導致她決定戒菸,這個看似小小的改變觸發了一連串行為的轉變。不僅戒掉了菸酒,她還減肥、開始跑步,甚至完成了馬拉松。她不再拖欠債務,穩定工作,並重新投入學習,這一切的改變都源於她決定改變戒菸這一個壞習慣,進而引發一連串的正向反應。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透過創建新的習慣迴路來代替舊的,人們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從而實現個人轉變。Duhigg還指出,習慣迴路中的暗示可能來自多種來源,包括視覺信號、特定地點、一天中的某個時間、某種情緒狀態等。理解這些暗示,並識別出與其相關聯的獎賞,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新的、更有益的習慣。

《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這本書是談論習慣改變的經典之作,除了提供了對習慣形成和改變的深刻洞見,也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如何通過觀察暗示和獎賞來改變慣性行為。我自己在閱讀這本書之後,開始研究習慣並逐步落實於生活中,近期再次閱讀,體會更深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一個隨時都希望當學生的57歲大叔,樂於學習新鮮事物,希望可以一直學習到掛。基於輸出是學習最好的方式,透過寫出筆記來建立輸出;另一方面則是透過寫作來自我思考,加深日常生活所遭遇的事物的感受。「察覺」與「慎思」,是對自己即將邁入60歲的期許。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