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17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對於這種性格的人來說,戀愛這玩意還真不是人人都能談的!



我和我男朋友的戀愛,因為“太糙”被朋友吐槽了。

她列出了這段關係的“三宗罪”:

首先,太愛大喊大叫了。總是有衝突,一有衝突兩個人就發火,隔三差五發出尖銳爆鳴,冷靜溝通不了一點。

其次,太愛黏在一起了(黏得不開心就繼續大喊大叫)。他不喜歡給你拍照,你想拍照就別帶上他,不帶著他你是會死嗎。

最後,對方簡直一個“硬木頭”,你都大喊大叫了,他怎麼還不知道自己錯哪了啊?結果你還挺好講話,這都不分手,平常咋沒看你這麼好講話呢!

 

哼(hēng)哼(hèng——)。

 

有這樣的感覺,很符合她的性格。對於和她一樣的高自我監控者們來說,這種“糙糙的戀愛”,完全踩在了雷區上。

戀愛這個玩意,確實不是人人都能談的,尤其對自我監控水準比較高的人來說。

 

Ta 們不是不想戀愛,也去社交認識新人了,工作生活都挺好的,甚至約會的次數還不少——可是就是談不下去。具體原因?什麼都有一些吧,反正就是要麼很快終止,要麼連開始都開始不了。

自己也不錯,約會物件也都不錯,這戀愛就是短暫,多談不了一點。

你也是這種高自我監控者嗎?

 

自我監控水準更高的人

在戀愛中有什麼特點?


現在,我們先來根據高自我監控者在戀愛中的細節表現,來測一下這是不是你。

 (需要注意:以下提到的特點都是中立的,都是從關於“自我監控”與“親密關係”的研究中整理出來的、比起低自我監控者,高自我監控者在戀愛中更顯著的特徵。也並不是在說這些特徵都是壞事,都會直接導致戀愛短暫哦。)

 

1. 更擅長也更希望用溝通的方式解決問題


跟我這樣總戀愛中發出尖銳爆鳴的人不同,高自我監控者們很少允許自己情緒失控。

有些人的戀愛談得雞飛狗跳的,卻也能談下去,這對高自我監控者們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高自我監控者不是那種因為情緒管理問題而難以戀愛的人, 相反,ta 們在親密關係的衝突中,會表現出更強的調節能力(Furnham & Capon,1983)。

Ta 們甚至還能根據伴侶不同的狀態調整不同的溝通方式——伴侶瘋了我就冷靜,伴侶冷漠了我就溫暖,有些衝突在爆發之前就被 ta 們調節好了。

總之,ta 們害怕衝突,尤其是帶有激烈情緒的衝突。

 

2. 比較能識別伴侶的謊言和畫外音

在溝通時的另一個特點是,高自我監控者更擅長解碼伴侶的情緒“畫外音”(Mill, 1984)。這也是 ta 們經常能夠避免關係衝突的原因之一,因為 ta 們總能從一點風吹草動中監測到危機的到來。

因此,在這群人之間很少有那種“不解風情”的、“不知道自己錯哪兒了”的“直男直女”,除非,ta 們已經累了,不想再解這個風情了。

伴隨著這個能力而來的,是隨著這情緒解碼的熟練程度,ta 們開始能夠識破對方的一些謊言(Brandt, 1980)。Ta 們會記住和觀察伴侶的特性,一旦有不符合的地方,瞞不住啊,瞞不了一點。

 

3. 不喜歡時時刻刻都和戀人黏在一起

有些人一旦戀愛就從朋友圈子裡消失了,因為 ta 會想要和伴侶做所有的事情,不管是吃飯、看電影、旅遊還是散步,即使兩個人興趣點有所不同,但是沒關係,和你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興趣。

但高自我監控者,傾向於不同的活動,找更合適的人一起參加(Norris & Zweigenhaft, 1999)。

如果 ta 喜歡玩滑板,那麼週末想出去練習的時候,是肯定不想帶上自己那除了摔跤啥也不會的伴侶的。不是說不想和伴侶一起消磨時間,而是,我現在就想好好享受玩滑板誒,你一直上不了板,真的很影響我的體驗。

如果伴侶吃不了辣的食物,ta 在需要一餐紅油火鍋的時候,就會傾向於找那些可以一起享受的朋友去吃。再次申明,並不是不想和伴侶共進晚餐,可是你不能吃辣,我帶你去吃紅油火鍋,你也很難受,對吧?

 

4. 對自己的戀愛需求和紅線有更明確的認知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戀愛需求,但很多人的戀愛需求其實是語焉不詳的。

然而高自我監控的人,通常對自己的需求比較明確(Snyder & Simpson, 1984)。有些高自我監控的人能明確地把需求精確到“必須是丁克”,或者“不可以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開始關係”,ta 們對自己的紅線有很清晰的認識。

同樣地,ta 們也更容易堅守紅線。有些人會因為伴侶的其他更好的特徵而鬆動,覺得雖然這個人這裡缺了一點兒,但那裡很不錯,這樣就很容易說服自己把關係進行下去。但高自我監控者可能會表示,不行就是不行,下一個。

 

5. 注重形象管理,伴侶的形象也要一併管理

高自我監控者是非常重視形象管理的,這種形象管理不僅表現在外貌衣著上,也表現在言行舉止上(Snyder & Simpson, 1984)。

這並不是在說 ta 們會有多會打扮、多精緻,或者多嚴肅刻板。舉個簡單的例子,ta 們是不可能穿睡衣去上班的。因為對於不同的場合,ta 們對自己有不同的要求,這種要求是劃在“得體”、“合適”這條線上。

這樣一來,ta 們就不會允許自己的戀人在和自己約會時穿得太隨便,尤其是頭幾次約會的時候。Ta 們會希望約會物件和戀人至少耐心地整理了自己,才能顯出對這次約會的重視。

另外,約會對象或者戀人在公共場合做出出格的舉動也會讓 ta 們不舒服。或許有人喜歡那種會突然在遊樂場引吭高歌的活寶戀人,但對於高自我監控者來說,這是很扣分的。

 

6. 在關係中更願意處在主導地位

不同的情侶會有不同的相處模式,有人喜歡主導,有人喜歡被主導,而有人享受兩個人都不知道怎麼辦時的那種共同的恍惚。

高自我監控者在這件事上的特點是,ta 們更希望自己是關係的主導(Ellis, 1988)。

在 ta 們處理工作事務,或者和朋友的聚會之類的情況時,ta 們會習慣性地主導事情發展的方向,尤其是大家都不知道要幹嘛的時候。

“既然大家都沒有想法,那就按我的想法來,即使變糟糕,我也可以負責。”這樣的態度會讓高自我監控者在工作和生活時顯得非常可靠,ta 們時常也會把這樣的態度帶到親密關係裡。

 

7. 分手以後,對前任的評價更加客觀

即使分手了,高自我監控者也不會對前任多加惡評。

總地來說,高自我監控者們對於自己的伴侶,無論是前任還是現任,都更加客觀(Leone et al., 2016)。相較起一些人需要通過認同前任、否定現任來維持認知上的協調,高自我監控者反而顯得非常公平。

因為,前任要是很差的話,那我當初也不會和 ta 在一起啊?一味地指責前任對高自我監控者們來說,那才叫認知不協調呢。

當然,現任也沒有那麼好。高自我監控者一般不會被當前的狀態衝昏頭腦,一切都得看相處,都得看溝通,別那麼上頭。 

 

高自我監控者

為什麼更容易面對戀愛難題?


如果以上的描述中了 5 條以上,那麼,你很有可能就是一個高自我監控者。

自我監控指代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模式,即一個人是否能根據環境線索,調節自己的表現和行為(Snyder & Simpson, 1984)。

在此之前,很多關於人格的研究都是靜態的,比如你要是內向的,那給你一個內向的分數,你就是有這麼內向,其他不關我事。

不過有些人可以在人格底色上是內向的,但在需要的場合,比如工作、社交時,又顯得比較外向。這種“根據不同的場景轉換性格”的能力,就是自我監控的能力。自我監控要求人們注重溝通方式、形象管理和對生活的掌控,表現在戀愛中,就會有以上描述到的細節。

當然,就像所有人格特質一樣,自我監控水準是一個很中性的東西,也需要和其他特質共同作用才能形成一個人的具體行為。它是每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處事風格,並沒有哪裡需要改變,也沒有什麼優秀與否。

 

但是,尤其是在親密關係的結果上,低自我監控者的資料表現明顯更好,至少對於目前我們對“親密關係品質”的界定而言。低自我監控者擁有更高的關係滿意度、更低的離婚率,對親密關係的承諾程度也會更高(Leone & Hall, 2003)。

而高自我監控者也不是說不吸引人——自我監控水準越高的人,越容易擁有更多戀愛對象,但同時關係持續時間更短。反之,低自我監控者戀愛對象可能更少、但持續時間更長(Wright et al., 2007)。


回顧高自我監控者在戀愛中的行為特點,我們似乎稍微能理解一些原因:

比如,高自我監控者有著更好的溝通能力。但是,總是去調節、總是去調整,總是根據不同問題採取更合適的溝通模式,有時反而會讓有些戀人覺得自己被使用“熟練的社交手段”對付了。

而高自我監控者對於情緒和謊言的解碼能力,對雙方來說可能也是一種負擔。高自我監控者會更容易感到疲倦、喪失興趣,而 ta 們的伴侶也容易感到尷尬和無趣。

同時注重形象管理也是高自我監控的顯著特徵,伴侶也是我們“自身形象”的一部分,因此高自我監控的人,也會把伴侶的形象也一併監控了。

在這時,如果戀人不能很好地一起進行形象管理,高自我監控者就很容易感到不自在,或者失望;而對高自我監控者的另一半來說,總是重視被戀人要求形象管理,也是一件非常不舒適的事情。

另外,有些人可能會對“伴侶去吃火鍋不喊我”這件事感到失望和生氣,但這件事對高自我監控者是不一樣的邏輯。

有些事情兩個人並不適合一起做,那為什麼還要時刻黏在一起呢?在這解釋和拉扯的過程中,高自我監控者的體驗大打折扣,不太明白這戀愛談下去的意義。

 

總之,或許這些特徵都不是直接導致關係短暫的因素,但如果混雜在一起,無論是高自我監控者還是 ta 們的戀人都會感覺,這段關係怎麼總是給我一些不太好的體驗,關係變得短暫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確認了自己是高自我監控

那有必要改嗎?


可能很多朋友接下來的一個困惑就是,那我確實自我監控水準比較高,或者我某個朋友是這樣的,那怎麼辦呢?如果我們還想好好戀愛,這戀愛就不談了嗎?

面對資料我們其實要注意的是,這是相比較而言的結果。就像內向的人確實也比外向的人更難開啟戀愛(Laney & Laney, 2007),可我們身邊不也有很多內向的人找到幸福了嗎?


因此,資料描述的是“更難”、“更短暫”,並不是“就是不行”。一些高自我監控的人最終還是能找到讓自己滿意的關係,這種性格特徵並不一定就是戀愛死穴。


另外一個可以思考的問題是,我們所想要的愛,真的是大家口中描述的那種愛嗎?

為了這樣的“戀愛關係”,或者說這種類型的“愛”,你有那麼強烈的需求嗎?為了這個需求改變你的人格特徵,你覺得舒適嗎?

 

如果答案都是“否”,那還改什麼呢。


人們是習慣於把“優質的愛情”都描述成這個樣子的:兩個人如膠似漆,兩個人心貼著心,兩個人崎嶇坎坷也分不開,但是,什麼才是好的陪伴,每個人有最適合的方式。

那如果“愛”是這樣的,研究者們發現,確實,低自我監控的人對愛的需求,要比高自我監控的人強烈得多(Öner, 2002)。

正是因為一些人想要的就是這樣的愛,這種愛就能給 ta 們更強烈的支持,更強烈的安全感和興奮程度。只要在伴侶身上感受到這種愛,ta 們可以無視戀人的錯處,或者調整很多自己其它的需求。

而高自我監控者需要的,可能不是這種形態的愛。當然,ta 們也需要支援,也需要感受到安全和陪伴,但或許,ta 們沒有把這些東西都放在戀人身上,至少沒有在戀人身上放得那麼多,ta 們有更適合自己的“愛的方式”。

 

從這個角度來看,是不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比改變人格去適應社會,更重要呢?

高自我監控者所謂的“戀愛難題”,也並不完全是 ta 們個人人格的問題。


戀愛這件事,本來就越來越難。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2021年的調查,超過四成的大學生都沒有戀愛的打算(李婷 et al., 2022),根據日本Recruit集團(株式會社リクルート)2023年的社會調查,在20~40歲的未婚男女中,沒有交往經驗的人的比例為34.1%,是近年來實施該項調查的最高值。

單從新生代的資料來看,不戀愛的20多歲男性人數比上次調查增加了11.8個百分點,女性人數增加了5.5個百分點。

連戀愛都談不了一點,那麼全球結婚率的下降,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人們在高壓和快節奏的環境裡折損了一些對親密關係建立和維持的能力,或是個人價值觀的覺醒,不願意再遵從“一定要結婚”的人生劇本和社會時鐘。

另外,資訊爆炸和社交媒體的發達,也可能會讓人們對親密關係失去信心,從而轉頭去尋找人生的其它意義。

當下的社會環境、結構和生態,讓所有人在建立戀愛關係這件事上都變得更難,這些事情落到每一個個體上,又會和人格特徵進行反應,產生更複雜和多樣的結果。

 

但不管怎麼說,以戀愛的成功與否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好的、成功的,早就是過於過時的觀點了。

 

因此,無論我們是高自我監控者也好,在戀愛上犯了其它的難也罷,當下的我們到底擁有一個什麼樣的戀愛狀態,有或者沒有,好或者壞,都不足以定性我們生活的好壞。

無論是強烈地需要愛,還是溫和地尋求陪伴,或者選擇從自己身上尋找到支柱,只要能認清自己的需求、為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都是通向幸福的路。

 

如果今天這篇文章讓你覺得“照鏡子”,不妨點個在看

如果讓你想到了某位朋友,那就轉發給 ta 們,一起來照鏡子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