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評論之自我辯證的運動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在平均7天寫一篇評論的生活,評論已與生活不可劃分。然而,為何需要評論?評論有標準嗎?評論與作品是什麼樣的關係?作品的評論與時事評論又有何差異?而評論作為自我辯證的運動,其運動對生活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評論與作品的關係:


  當我們閱讀一件作品時,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不同,這些不同,還不足以形成評論。評論是依附在被評論之物─「作品」上的,舉凡建築、書籍、戲劇、電影、演講等,甚至是特別而值得書寫的自我經驗(如公務生活)。先有作品、一個對象的存在(不一定是客觀,自我經驗的反思為主觀),才有評論的發生。然而,光有作品,還無法保證評論必然會發生、一定能夠誘發評論,這中間還必須有透過作品反思的自我辯證過程。如每一篇新的評論,都在問,如何寫?如何開始寫?寫了又刪、刪了又寫。透過書寫與刪除回答的自我辯證運動中,來來回回的將作品再書寫,評論遂成為原作品與評論者透過反思所衍生的「新作品」。故評論(新作品)雖生於作品,或者說作品賦予評論養分、能量、創造的可能,但評論本身卻又分岔的同時指向原作品與評論者自身;不斷的來回反問作品與評論者。因此,評論的對象不只是評論作品、更是評論自身、評論作品與自身的關係(這之間不必然有讀者的存在)。


  正因為評論的對象是作品與自身,站在高達美詮釋學的立場,「只有不同的詮釋,沒有錯誤的詮釋。」作品與自身是沒有好壞標準的;任何評論都具有意義與價值,或者說會讓人有想評論的作品本身就是好作品,不管是差評或好評。如同羅蘭.巴特認為:「評論不是科學。後者談論意義,前者生產意義。」重點在透過作品的文學性、哲學性、語言性,掌握作品的「可思」之處,並透過書寫;閱讀、整理作品、書寫、閱讀、刪除、再書寫、再閱讀、再刪除的反覆過程,將「可思」之處放到最大。這就是評論的意義與價值所在;不同於原作品創造的意義,另外創造了作品的「可思」之處,以創造驗證創造。


  以建築評論為例,評論與建築是什麼樣的關係?光有建築還不夠嗎?為何需要在作品與讀者之間在增添閱讀的評論?從上可知,不存在無法被評論的建築,只存在未被評論的建築。光只有建築當然是不夠的,不是指作品無法被看見的不夠,而是作品尚未被書寫、尚未透過書寫再被閱讀的不夠。評論(新作品)所創造的意義已不同於建築(原作品)的意義,建築提供了直觀(intuition)、運動的對象,評論在其後透過智能(intelligence)賦予其可思之處意義。若沒有評論賦予的意義,則建築與建築之間同樣都只是影像(image)而沒有了差異。評論讓讀者直接進入到建築可思的部分,而不同於走馬看花、無法聚焦、或僅聚焦於自身經驗的建築體驗。透過評論引入評論者跨領域的思維與自身經驗詮釋建築,創造出與建築的想像距離;經由評論帶領讀者抵達比建築的更遠之處,並啟動讀者建築想像的觸媒,形成新建築向前的潛在動力。


作品的評論與時事評論的差異:


  筆者為何少有時事評論?一方面因為身分的關係,不方便公開對時事議題評論。另一方面時事評論的特性在於及時、快速、聳動,這與筆者評論的目的與習慣有所不同。時事的相關評論很多、很快,卻也很淺、及混雜很多假訊息。為了搶先(鮮)必須快狠準,而少了查證與評論經自身反思、創造的過程。


  筆者的評論幾乎都開地球(公開)歡迎參觀比較。公開的原因在於,一方面東西只要一放上網路,就一定會留有紀錄,早就不存在絕對的私密性。另一方面筆者一向認為「評論為天下公器」。如同學術論文,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評論與學術的價值皆在於,站在前人的成果上,並且成為後人的基石。況且,有好的想法想昭告天下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還憋得住。


  最後,當評論已成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時常晝思夜想而影響了睡眠。但透過不斷閱讀作品、認識各種領域的作品。再不斷評論,產生跨領域的思維。評論作為自我辯證的運動,一方面豐富了自我,一方面創造了新的自我、反思後的自我。生活有了一方創造的想像空間,永恆擴張、永不止息。如此,怎能不愛上評論?

avatar-img
48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為歡慶第300篇評論的誕生,將推出以評論人生為主題之系列作,藉此機會反思評論與自身的關係百大評論計畫─編號201-300の6大數據: 1. 時間:2019年8月12日~2021年7月1日。 2. 歷時:690天,平均6.9天一篇。相較第1~200篇評論的平均6.38天略高(不過還是有
  在宛如世界末日的當下,能夠窩在家專心「讀夢」,真是莫大的小確幸。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下簡稱《世界末日》)看似是由兩個故事組成(世界末日、冷酷異境),實則是同一個故事。時間上,一個是在末日之前,一個在末日之後。空間上,一個在城外,另一個則在城內。書中描繪了什麼樣子的末
  本書作者Miriam Meckel(1967-)是位事業成功的教授,就在每天被大量的工作與訊息淹沒時,突然一夕之間垮了,被診斷為專業估竭(Burnout或譯過勞)。本書便是描述Meckel在山上醫療機構治療的過程,並將其書寫成文字,紀錄反省與思考自身的人生。   在山上治療,讓人想
  當我們問他人為何登山時?得到的回答常常是:「因為山就在那裡。」那麼,海同樣在那為什麼不是去航海、球在那為什麼不是去打球、樹在那為什麼不是去爬樹?這看似沒回答的回答,背後是什麼樣的邏輯?《心向群山》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1976-)是位英國的自然(旅遊
  美國文藝復興時代(American Renaissance指1830年代左右到南北戰爭結束的一段美國文學成熟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及自然學家梭羅(Thoreau, 1817-1862)於1854年出版了《湖濱散記》,記錄自身於1845年到1847年、兩年兩個月又兩天隱居於華爾騰(Wal
  「思想非起源於主客對立,而是對土地的思索」─德勒茲   何謂旅行?以人、事、時、地、物來說的話,旅行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或一群人;可以是跟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可以是跟同性、異性或雙性,甚至是虛擬的人(如充氣娃娃)。旅行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可以是追美景、嘗美
  為歡慶第300篇評論的誕生,將推出以評論人生為主題之系列作,藉此機會反思評論與自身的關係百大評論計畫─編號201-300の6大數據: 1. 時間:2019年8月12日~2021年7月1日。 2. 歷時:690天,平均6.9天一篇。相較第1~200篇評論的平均6.38天略高(不過還是有
  在宛如世界末日的當下,能夠窩在家專心「讀夢」,真是莫大的小確幸。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下簡稱《世界末日》)看似是由兩個故事組成(世界末日、冷酷異境),實則是同一個故事。時間上,一個是在末日之前,一個在末日之後。空間上,一個在城外,另一個則在城內。書中描繪了什麼樣子的末
  本書作者Miriam Meckel(1967-)是位事業成功的教授,就在每天被大量的工作與訊息淹沒時,突然一夕之間垮了,被診斷為專業估竭(Burnout或譯過勞)。本書便是描述Meckel在山上醫療機構治療的過程,並將其書寫成文字,紀錄反省與思考自身的人生。   在山上治療,讓人想
  當我們問他人為何登山時?得到的回答常常是:「因為山就在那裡。」那麼,海同樣在那為什麼不是去航海、球在那為什麼不是去打球、樹在那為什麼不是去爬樹?這看似沒回答的回答,背後是什麼樣的邏輯?《心向群山》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1976-)是位英國的自然(旅遊
  美國文藝復興時代(American Renaissance指1830年代左右到南北戰爭結束的一段美國文學成熟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及自然學家梭羅(Thoreau, 1817-1862)於1854年出版了《湖濱散記》,記錄自身於1845年到1847年、兩年兩個月又兩天隱居於華爾騰(Wal
  「思想非起源於主客對立,而是對土地的思索」─德勒茲   何謂旅行?以人、事、時、地、物來說的話,旅行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或一群人;可以是跟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可以是跟同性、異性或雙性,甚至是虛擬的人(如充氣娃娃)。旅行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可以是追美景、嘗美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從開始經營方格子到現在已經十個月了。說實話,這是從我淡出巴哈姆特四年後,再次有意識的經營作品。   雖然從事小說創作,我卻是一個只要講述自己的情感就會有些嘴笨的人,心中有太多太多感受,很難一次表達出來,只能再次說,非常謝謝大家的支持,沒有你們,我走不到現在。   今年是很特別的一年,我的沙龍
虛構故事,我們得以暫時忘記活著的殘酷。賣火柴的小女孩燃盡自己的生命,讓我們在死亡陰影中感受到溫暖。未來無非是死亡的延伸,現實並不比童話更仁慈,但在故事中,我們看見了比真實更真實的光芒。故事不是真相,卻教我們如何面對真相。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寫著自己故事的小女孩,藉由夢境短暫取暖,直到生命的火光熄滅。
本篇文章介紹了麗薩·克龍的著作《你能寫出好故事》,她是一位知名的故事教練,透過腦科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了成功故事的要素與寫作方法。文章詳述了吸引讀者的故事要素,包括情節、人物、挑戰和變化等,並強調了突出焦點及製造衝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高效構建引人入勝的故事。它是每位寫作者不可或缺的創作指南。
回想起來,五年前剛剛使用方格子寫教學心得時,往往想到什麼點子寫什麼、遇到什麼教學狀況寫什麼……毫無組織架構可言。然而,隨著越寫越多,這些文章竟然漸漸在我眼前相連成幾條清晰的脈胳,每一條脈胳都是一個主題,每一、兩個主題似乎都有寫成一本書的價值。
同樣是表達「某件事的原因」,Because、As、Since 和 For 這四個詞看似相似,實際上各有不同的常用情境和細微差異! 許多學生常在練習英文寫作中問我:「這四個詞到底該怎麼選?」、「哪種情況適合用哪一個『因為』?」為了一次解開這個疑惑,我整理了一篇關於這些「因爲」的特性與常見用法!
  從開始經營方格子到現在已經十個月了。說實話,這是從我淡出巴哈姆特四年後,再次有意識的經營作品。   雖然從事小說創作,我卻是一個只要講述自己的情感就會有些嘴笨的人,心中有太多太多感受,很難一次表達出來,只能再次說,非常謝謝大家的支持,沒有你們,我走不到現在。   今年是很特別的一年,我的沙龍
虛構故事,我們得以暫時忘記活著的殘酷。賣火柴的小女孩燃盡自己的生命,讓我們在死亡陰影中感受到溫暖。未來無非是死亡的延伸,現實並不比童話更仁慈,但在故事中,我們看見了比真實更真實的光芒。故事不是真相,卻教我們如何面對真相。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寫著自己故事的小女孩,藉由夢境短暫取暖,直到生命的火光熄滅。
本篇文章介紹了麗薩·克龍的著作《你能寫出好故事》,她是一位知名的故事教練,透過腦科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了成功故事的要素與寫作方法。文章詳述了吸引讀者的故事要素,包括情節、人物、挑戰和變化等,並強調了突出焦點及製造衝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高效構建引人入勝的故事。它是每位寫作者不可或缺的創作指南。
回想起來,五年前剛剛使用方格子寫教學心得時,往往想到什麼點子寫什麼、遇到什麼教學狀況寫什麼……毫無組織架構可言。然而,隨著越寫越多,這些文章竟然漸漸在我眼前相連成幾條清晰的脈胳,每一條脈胳都是一個主題,每一、兩個主題似乎都有寫成一本書的價值。
同樣是表達「某件事的原因」,Because、As、Since 和 For 這四個詞看似相似,實際上各有不同的常用情境和細微差異! 許多學生常在練習英文寫作中問我:「這四個詞到底該怎麼選?」、「哪種情況適合用哪一個『因為』?」為了一次解開這個疑惑,我整理了一篇關於這些「因爲」的特性與常見用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比賽很吃運氣,尤其是作品有沒有對評審的胃口;方方面面都符合主辦要求的作品,不一定會入選。
Thumbnail
長短也好,書評有什麼用?為什麼作者需要被評? 早陣子跟書評人聊天的時候有注意到一些現象:PNN多數的作者都傾向「宣傳系書評」,他們想要的是曝光率,讀者透過書評人得知這本書如何,好不好看?好的就開書,不好的就省略掉,節省大量沉沒成本。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探討如何進行自我評估和反思,以評價學習成果和知識整合的進度。
Thumbnail
前幾天matters上面舉辦一篇徵文活動,我藉由閱讀他人作品後,寫下些自己的經驗和心得
Thumbnail
p.142. ●評價的內在樞紐   在成為一個人的過程中,還有另一道潮流顯然和人在作選擇、決定、或評價性的裁判之根源或樞紐有關。   這個人會漸漸覺得:此一評價的樞紐乃是內在於自身之中。他會越來越不必仰賴別人的贊同或反對;不必靠別人來制定生活的標準;不必依別人的眼色而作選擇與決定。他能分辨
Thumbnail
藝術作品的評價一直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議題,引發了一場關於主觀和客觀的辯論。當我們談到一部電影、一首音樂、或是一幅畫時,評價的準則似乎因人而異,使得好與壞的定義在藝術領域中變得模糊不清。這引出了一個關鍵問題:作品的評價究竟是主觀還是客觀?
Thumbnail
比賽很吃運氣,尤其是作品有沒有對評審的胃口;方方面面都符合主辦要求的作品,不一定會入選。
Thumbnail
長短也好,書評有什麼用?為什麼作者需要被評? 早陣子跟書評人聊天的時候有注意到一些現象:PNN多數的作者都傾向「宣傳系書評」,他們想要的是曝光率,讀者透過書評人得知這本書如何,好不好看?好的就開書,不好的就省略掉,節省大量沉沒成本。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探討如何進行自我評估和反思,以評價學習成果和知識整合的進度。
Thumbnail
前幾天matters上面舉辦一篇徵文活動,我藉由閱讀他人作品後,寫下些自己的經驗和心得
Thumbnail
p.142. ●評價的內在樞紐   在成為一個人的過程中,還有另一道潮流顯然和人在作選擇、決定、或評價性的裁判之根源或樞紐有關。   這個人會漸漸覺得:此一評價的樞紐乃是內在於自身之中。他會越來越不必仰賴別人的贊同或反對;不必靠別人來制定生活的標準;不必依別人的眼色而作選擇與決定。他能分辨
Thumbnail
藝術作品的評價一直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議題,引發了一場關於主觀和客觀的辯論。當我們談到一部電影、一首音樂、或是一幅畫時,評價的準則似乎因人而異,使得好與壞的定義在藝術領域中變得模糊不清。這引出了一個關鍵問題:作品的評價究竟是主觀還是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