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8|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一課經濟學】了解真實世界,你需要具備經濟學思維|見識之旅

這本書《一課經濟學》(Economics in One Lesson)可以說是全世界公認的最棒的經濟學普及書籍,是初探經濟學最適合的「第一本書」。

最好的經濟學入門書《一課經濟學》

《一課經濟學》沒有生硬的經濟學詞彙,只教讀者以經濟學思維辯證幾個1946年本書出版時的普遍迷思。然而,把這些普遍迷思放在70年後的今天,讀者會驚訝地發現跨時空的相似之處。

為什麼超過一甲子的時間之後,迷思還是迷思?沒有消除,甚至更加根深柢固。原因不在於經濟學在這段時間內沒有得到更一步的研究結果,而是在於政治人物,制定與實施政府政策的那些人,根本不從經濟學研究中學習教訓。




何謂經濟學?「當然不是」跟錢有關的學科。

廣義來說,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分配資源」的社會科學。

政府的各項政策其目的也幾乎是分配資源,不論是課稅、拯救特定產業、福利政策、物價管制都跟資源分配脫不了關係。然而,政治人物總是見樹不見林,只看到一部分因為政策而受益的人,而不把視角提高來觀察整個群體有哪些因政策而受害的人。

作者引用威廉.葛雷姆.桑默的(William Graham Summer)於1883年所寫的一段文章來說明:

「A觀察到某事是錯誤的,這事讓X受苦受難,於是A找B談論這件事,提議立法矯正這件事,並且幫助X。他們通過立法要求C應該幫X做某件事,或者說最好是A、B、C都應該要為X做某件事,來彌補X……我想做的事是探討C,他被我稱為『被遺忘的人』,他是那個從來不會被想到的人。被遺忘的人總是被改革派、社會投機客和慈善家所犧牲。我想提醒你,他的特徵和他身上的許多負擔,值得你注意。」

「保障基本工資是為了保護勞工」聽起來很對吧?事實跟你想的可能很不一樣。

立法將最低工資訂在每小時133元後,當有一雇員的每小時「工作價值」被雇主認定不到133元時,這名雇員會怎麼樣呢?這名雇員會被解雇。

立意良善的法律剝奪了這名雇員的工作機會。他沒辦法依照自己能力(比這條法案規定的工作價值稍低)的條件去賺取其「恰如其份」的工資,例如130元。這條法律下的「被遺忘的人」即是這群因為最低工資要求而被解雇的人。

那你可能會好奇:「如果不是勞動基準法的最低工資要求,這群『貪婪』的雇主怎麼可能提高勞工的工資呢?他們可沒有做善事的誘因!」要知道「工資要求調漲可不是台灣的專利呀!」在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就是勞工最早要求基本工資的國家。

在英國勞工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時,大西洋的彼岸──美國的勞工領到的工資遠超英國。為什麼在沒有法律要求最低工資的美國,雇主願意付給勞工更多的工資呢?答案不是良心。

我們把時間回朔到1900年,這一年英國工黨正式成立。同年,1900年也是美國GDP超越英國正式成為世界經濟總量最大國家的一年。美國勞工的勞動生產力大於英國勞工,所以才能領到更高工資。

這個現象證實了「工資本質上是由勞工生產力所決定的」,而非勞工運動提出的最低工資要求。隨著技術進步,勞工的勞動產出逐步增加。

假設原本每小時勞動產出價值2美元,雇主給的工資是1美元;後來勞動產出價值提升至每小時4美元時,雇主願意給的工資是2美元。雇主每小時原本可以從一名勞工身上得到1美元的收益,後來可以得到2美元,「貪婪」的雇主當然會願意提高付給勞工的工資,以找到更多的勞工替他賺取更多的回報。

而作者在書中也提出數據證明其實是「雇主願意付的工資先提高,法律規定的最低工資才隨後跟上」,而不是最低工資法促使市場工資上升。經濟學原理的作用不限於美國,台灣也是一樣。

君不見最低工資連年調升,而今年4月扣除物價漲幅後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僅 37770元(經常性薪資39826元),不如2000年的37791元,等於實質薪資倒退 17 年。

本書仍有許多有趣的議題值得一讀,礙於篇幅無法盡述,例如:

  • 公共建設能否帶動民間景氣?(答案是否)
  • 關稅壁壘能否對他國產生傷害?(答案是否,本國反而深受其害)
  • 工會能帶給勞工好處?(答案是否)
  • 通貨膨脹多發鈔票就能無中生有帶來財富?(答案是否)

整篇看下來你可能會覺得:感覺政府做甚麼都不對,難道我們不需要政府?

作者並不是要提倡無政府主義,而是讓一些政治人物虛假的政策口號能被人民識破,不讓整個國家的經濟朝錯誤的方向前進。

政府的經濟角色並不是實行政策給特定群體好處,也不是強行以人為方式干涉經濟的自然發展,而是在於營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鼓勵雇主創造利潤、擴張經營和投資更新更好的技術,進而提高勞工生產力,最後帶動工資上升使勞工受益。

作者寫作本書通篇旨在呼籲

「研究任何經濟提案的效果時,不能只探討立即的結果,也應該探討長期的結果。不只看某個特殊群體受到的影響,也要看每個人受到的影響。」

這樣的經濟學思維,除了用於觀察國家政策外,套用在職場或是個人生活,都能避免犯下「見樹不見林」的缺失。

我相信這本《一課經濟學》對於每位讀者要了解經濟學,或是想學會用經濟學角度看事情都會非常有幫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一課經濟學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