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2|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產品經理為何而生|見識之旅

產品經理是做什麼的?

聽到產品經理這個職稱,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問題:「產品經理是做什麼的?」

程式是工程師寫的,設計稿是設計師畫的,那產品經理是做什麼的?

循著我們一貫的做法,在解決What問題之前,更重要的是Why問題。

為什麼會出現產品經理這個角色?

就讓我們從兩個角度切入,理解這個問題的本質吧!

這兩個角度分別是「IKEA效應」和「用戶代言人」。




IKEA效應

IKEA的家具都需要自己買回家組裝,在店面裡面的家具都是還沒組裝完成的半成品。

因為尚未組裝的半成品比成品更節省空間,這給了IKEA成本上的優勢。但讓用戶自己動手做的好處,不只體現在成本上,還反映在用戶對產品的喜愛程度上。

同一款家具,如果買現成的,你覺得不怎樣;如果你自己組裝,你覺得特別滿意。

IKEA效應指的是,當人們花費時間與精力,投入於自己組裝的IKEA家具時,會對家具產生高於商品本身的評價。




產品開發中的IKEA效應

當工程師費盡心力,每一行代碼都是心血,好不容易才把東西生出來。

此時的產品就像IKEA的家具,工程師愛上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自己付出的心血。

這樣的盲點,起源於人性,只要是人,都會存在「投入越多越喜歡」的情緒。

然而,只是愛上自己的心血,是做不出好產品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引入制度分割權力、互相制衡。




引進產品經理制,避免陷入盲點

將產品開發的權力,分割為技術、運營和產品。

其中,技術負責將準時交付高品質的代碼,產品負責拆解需求和推動進度。

各司其職,用「需求」來溝通。

產品經理決定需求之後,要把抽象的需求拆解成具體的方案,由工程師實作完成。

當工程師交出的心血,和方案有落差,因而無法滿足用戶需求時,產品經理要拒絕這樣的產品上線。

如此一來,權力互相制衡,避免陷入IKEA效應的盲點,達到「防弊」的效果。

「產品經理」這個角色的出現,可以避免因IKEA效應而生的劣質產品上線。

說完了引進產品經理的防弊效果,接著我們要談一談興利,就從一個現象開始。

每間公司都說用戶至上,但哪間公司在開會的時候,有找用戶參加?




用戶代言人,為用戶發聲

做產品的是公司,用產品的是用戶。

在公司內部開會討論時,各部門基於自身考量,提出不同需求。

當部門之間利益有衝突時,部門代表可以坐下來討論。

如果部門利益跟用戶利益有衝突,用戶並不在場,誰來為他們發聲?

產品經理,就是用戶代言人,在公司內部為用戶發聲,以收產品經理制「興利」之效。




為用戶發聲,是為了滿足用戶需求

為用戶發聲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用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

怎樣才算滿足用戶需求?

如何滿足用戶需求,是產品經理需要不斷解決的問題。

這麼說並不為過:產品經理的生活,離不開「需求」二字。

產品經理的生活,離不開「需求」二字

為了服務用戶,產品經理需要把抽象的需求,化為具體可執行的方案。

需求往往是抽象的,不僅不容易理解,還容易理解錯誤。這也讓洞察用戶需求本質,變成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

舉個例子,用戶買了一把電鑽,目的不是為了要買一個工具擺在家裡,而是為了要買電鑽鑽出的一個孔。

有人洞察到這一點,於是便有了出租工具的生意。既能提高工具的使用率,又能節省用戶的金錢,使雙方都得利。

相比於過去,現在的產品經理要滿足用戶需求,這件事情的難度又更難了。

起初互聯網還是新興產業時,開發成本極高,不是大公司是負擔不起互聯網服務的費用的。

所以,此時大部分產品都能找到明確的用戶,為其提供服務。

產品經理知道用戶是「誰」,就是那些B端客戶。想知道他們要什麼,問就對了,很容易得到答案。

後來,Yahoo基於互聯網邊際成本幾乎為0的特性,開創並奠定了互聯網的「免費模式」。提供免費服務,再用廣告賺錢。

看著Yahoo的成功,越來越多公司開始學習Yahoo的模式,免費提供面向C端的產品。

既然服務是免費的,互聯網的服務便開始走進千家萬戶,人人都可以使用。

這當然是一件好事情,但這也提高了對產品經理能力的要求。

C端用戶跟B端客戶的數量,有著數量級上的巨大差別。

用戶那麼多,要是你是產品經理,你怎麼知道他們的需求?

面向B端的產品,用戶很明確,挖掘需求相對容易;面向C端的產品,用戶很模糊,洞察需求相對不易。

然而,困難不只如此。

C端用戶的轉換成本很低。舉個例子,只需要辦個帳號,用戶要使用另一個外送平台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若產品不能提供好的服務,滿足用戶需求,那用戶要離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用戶是更模糊的群體,再加上轉換成本很低,這兩點加起來,形成對產品經理能力的極高要求。

挑戰,同時也意味著機遇。

這意味著作為用戶代言人的產品經理,若能夠做出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其價值將不可限量。

「產品經理」這個角色的出現,可以幫助產品更好地找到並滿足用戶需求。




為什麼會出現產品經理這個角色?

從除弊角度來看,可以透過制度設計來減少人的盲點。

避免工程師因為投入心血而愛上,因為愛上而讓不夠好的產品上線。

從興利角度來看,可以透過制度設計來貫徹「用戶至上」的理念。

作為用戶代言人,產品經理基於對用戶需求的洞察,在公司內部為用戶發聲。




至於如何尋找用戶需求?透過「場景」來思考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偽需求出於口中,真需求生於場景》




解決了Why問題,接著就是討論What問題-「產品經理是做什麼的?」

從職位的定義入手,逐步揭示產品經理需要的能力與職責。

《從職位定義入手,認識「產品經理」的本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