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什麼是城市?》談從城市治理到公民治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Kevin Lynch於1960年《城市印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提出的城市設計理論,認為城市是由5大要素構成,即1.路徑(paths)、2.邊緣(Edges)、3.地區(Districts)、4.結點(Nodes)、5.地標(Landmarks)。然而,1960年的城市與當今(2022)年的城市構成的要素是否已有所不同?隨著城市擴張與原城郊的邊界愈來越模糊,及交通與網際網路越來越便利,若還抱守以5大要素定義城市,對城市的理解將淪為見樹不見林、以管窺天、以偏概全的狹隘認識,而未真正觸及到「城市是什麼」的核心問題。如:城市間有何差異?城市與鄉村有何差異?如何界定城市的範圍?計畫如何作為一種權力的理性暴力?城市可以是藝術嗎?城市若作為一種文本如何閱讀、理解?


  首先,通常我們對城市有那些想像?如:密集的人口與建築物、建築垂直化、各種多元的小社群、全年無休的商業活動、交通便利,時時刻刻都有各式各樣的活動在發生。然而,不同國家的城市與城市之間是否有所不同?如:中國的上海與德國的法蘭克福,外表都有城市的特徵,之所以能夠感受到明顯的不同在於,城市並非只是物質(建築物、商業行為)的組成,更根本的是「文化」上的組成。雖然外表看起來差不多,且都稱為城市,但內部的公民組成、政治體制(自由民主法治與否)、甚至氣候、語言、歷史皆反映出背後不同的文化。


  然而,同個文化為基礎的城市與鄉村有何差異?本書作者法國高等學院預備班教授阿蘭.貢比耶(Alain Cambier)認為城市與鄉村並非對立兩極,反而是同類異相。城市與鄉村在本質上並非對立,兩者皆建立在同樣「文化」的基礎上,差別只在於反映出文化的不同面向。如:兩者與「土地」的關係有所不同;城市是空間與土地徹底分離的結果(垂直化),依著人類創造性與其計畫的成果而生(都市計畫),城市人生活在科學理性下的「人造自然」。相反的,鄉村人則與自然、土地的關係較密切,明顯感受季節與農作的關係,彼此相依為命。


  接著,如何界定城市的範圍?城市的範圍是看得見的、還是看不見的?過去為了防禦工事,透過城牆讓城市(城邦)有清楚的界線,現在很多城牆早已消失了(臺北城、恆春古城),不只可見的城牆消失、不可見的城牆也消失了,如:心理上的城牆在網際網路無遠弗屆、近乎無時差、無空間阻隔的時代。甚至連國界也已消失,如:歐盟的申根公约,取消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邊境管制,人們可自由進出所有歐盟的國家。然而,若說城市的基礎在於文化,則文化的邊界即是城市的邊界,而城牆不再是物質的框架,而是同一套文化下的法律、道德規範、語言、歷史等。


  另「烏托邦」與「異托邦」有何差異?書中寫到我們常說理想的城市為烏托邦(Utopia),其字元學意義即對場所的否定。正因為是「理想」,其錯誤在於,宣稱要在世界和歷史性之外加以實現,讓人想到「不在任何地方」和「在時間之外」。相反的,真正可實現的「理想」、在某個實在的地方、在時間之內的則是「異托邦」,如:異國料理、異國節慶等異國文化與在地文化產生碰撞後的異地感受(桃園市的後火車站、台中市的東協廣場、新北市的華新街),異托邦將在地文化與異國文化(歷史、語言、飲食、節慶)接合,豐富了城市多元與差異的歷史性(連結過去事件,並影響過去、現在、未來的東西)。


  又計畫如何作為一種權力的理性暴力?「建築學」一詞的觀念來自希臘文,意思是「主導一份工作、一件建築工程的人」,古代的建築師就是匠師。城市不斷發展,新舊建築不斷更迭、覆寫。書中提到現代哲學之父笛卡爾不贊同任何「覆蓋重寫式建築」,而是重視工程師(建築師、都市計畫技師)觀點,認為工程師(建築師、都市計畫技師)才有辦法確立城市的理性計畫,從無到有而創建的城市,反對居民的生活歷史而發展為城市的村落。然而,對比整個城市都是都市計畫區的台北市,市容有比較乾淨整潔、安全友善嗎?計劃看似理性、有憑有據,卻始終感不上變化,如:商業活動深入巷弄,導致交通與居住安寧問題、或山坡地開發影響水土保持與天際景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於是計畫理想再豐滿,現實總還是很骨感。權力的理性也可能是一種暴力,如:柯比意的光輝城市,看似理性,卻是烏托邦式、去脈絡化的計畫。法國建築師萊昂斯‧黑諾(Léonce Reynaud, 1803-1880)曾說:「城市的輪廓主要是時間的作品而非建築師的作品。」一座城市的好客之情取決於技術所無法創造出來的環境,那是難以靠計畫掌控而發生的,必須靠居於其中的人們在過去、現在、未來中使用、應用、活用。


  最後,城市可以是藝術嗎?建築若能作為一種藝術(八大藝術之一),那麼主要由建築所構成城市是否也可以是一種藝術?城市若是藝術,是什麼樣的藝術?法國建築師波宗巴克(Portzamparc, 1944-)認為:「城市是文明化的集體目的,建築應當用於這個目的。城市是一種超出技術性思維的複雜現象……。歸根到底,城市的藝術,就是在歷史中緩慢前進的思想。」城市不只是技術性的、理性的、計畫的,城市做為一個橫跨過去、現在、朝向未來的有機體,其藝術性在於能夠同時看見不同時間、歷史、文化留下的痕跡,如:街道、紀念碑、文化資產。該藝術具體存在,其感性形式(用感官經驗到形式)卻又不被聚焦於具體事物,而是抽象的、非具體的、非概念的。


  若城市若作為一種文本,是怎樣的文本?又該如何閱讀、理解?其文本的書寫是屬於其中居民使用過去、現在、未來時態的書寫;一種行動、體驗、生活於其中的書寫。故閱讀城市非用邏輯式的理解城市,而是走進城市、使用城市、感受城市;不是走馬看花、局部、點到點的線性閱讀關係,而是重複、反覆、由一到多的曲線閱讀關係。感受、理解城市物質背後的文化與生命層面(潛規則)。


  綜上,海德格(Heidegger, 1889-1976)在建築和居住之間所設下的明確區別。建築是屬於專業的工藝,但終歸只是一種方法,而居住才是目的,因為它是關於人類本身作為存在於世上的生活方式。同樣的,城市的目的不是實現多完整的計畫,而是讓生活於此的人們能夠安居樂業、如其所式、找到屬於各自的天地。故城市的功能(理性)與藝術(感性)是無法分開的,城市之所以是一個世界,因為它對於生活於此的人來說是一個意義的視域,即可理解、有跡可循、存在差異、包容差異的世界。然而,雖然城市重要的是背後的文化,但並非表示都市計畫可有可無,相反的,都市計畫作為一種政治權力的工具,不能只有主政者、專家的理性「功能」規劃,還必須納入城市公民過去、現在、未來「應用」、「活用」其理念的可能。


ps:以筆者任職公部門的經驗,都市計畫即便公告後,也可能短時間內不執行,如:筆者承接某文化園區修復工程案,園區正好有條計畫道路切過,改計畫道路便暫緩開闢。由此可見,都市計畫從計畫到實際執行,中間還有許多看不見的力量左右,而其中最大的就是政治的權力,看來台灣離公民治理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2022/6/4

avatar-img
49會員
578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本書副標題為「工地認知心理與健康促進」,旨在探討工人與健康的關係。以營造「無檳工地」為目標、範例,思考維護工人之健康與工作背後的衛生醫療與營建體系。本書為衛服部國健署委託「無檳工地」計畫之成果,故議題限縮在檳榔,殊為可惜。不過,也提供了菸酒之外另一種認識工地、認識工人的路徑,推薦給關心工
  一般所說的「三觀」,如「刷新三觀」、「毀三觀」、「三觀不正」等,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合稱。本書所指的卻是副標題的:「關於建築的本體論、知識論、實踐論」。作者為中國建築學者張欽楠(1947-),著有《中國古代建築師》及翻譯弗蘭普頓(Frampton, 1930)的《現代建築─一
  說到淡江不夜城,無庸置疑是蔽校全年無休、燈火通明的建築系系館。建築系的作息日出而息,日落而出,基本上中午前的課出席率都特別難看,有經驗的老師也盡量不排課在上午,以免堂堂上演「空堂計」。而除了會擋修的設計課外,其他課(通識或系上必選修)因出席率過低而被當的不計其數(聽過體育、軍訓被當的)。
  在連續四周聽完王增榮(下稱王大)的課後,有種感覺是從沒在建築系感受過的,即一種與生命呼應震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不是沒有,但多數是在哲學課上,如今在談論建築的課上感受到,可見王大的評論有碰觸到建築的核心。   王大表示,這四堂課都是以他的感覺、他認為的方式談論,意思就是不談學術理論
  1936年,薩沃依別墅(Villa Savoye, 1931)完工6年後:   薩沃依夫人:「門廳裡下著雨,斜坡上下著雨,車庫的牆壁也全部都是水,還不僅如此,我的浴室也下著雨,天氣不好的時候甚至會淹水,因為水都從天花窗湧進來。」   柯比意:「你們應該在樓下門廳裡的桌子上放一
  褚老師:「這個東西長這個樣子,其實就是來自這樣子的過程,變成記憶的一部份,在我們的memory裡面,這個太難你們不用懂,但是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直覺intuition。第二個,直覺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直覺是duration,是一個長時間持續延移的訓練過程。所以,你們現在是在訓練的前緣,你們剛
  本書副標題為「工地認知心理與健康促進」,旨在探討工人與健康的關係。以營造「無檳工地」為目標、範例,思考維護工人之健康與工作背後的衛生醫療與營建體系。本書為衛服部國健署委託「無檳工地」計畫之成果,故議題限縮在檳榔,殊為可惜。不過,也提供了菸酒之外另一種認識工地、認識工人的路徑,推薦給關心工
  一般所說的「三觀」,如「刷新三觀」、「毀三觀」、「三觀不正」等,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合稱。本書所指的卻是副標題的:「關於建築的本體論、知識論、實踐論」。作者為中國建築學者張欽楠(1947-),著有《中國古代建築師》及翻譯弗蘭普頓(Frampton, 1930)的《現代建築─一
  說到淡江不夜城,無庸置疑是蔽校全年無休、燈火通明的建築系系館。建築系的作息日出而息,日落而出,基本上中午前的課出席率都特別難看,有經驗的老師也盡量不排課在上午,以免堂堂上演「空堂計」。而除了會擋修的設計課外,其他課(通識或系上必選修)因出席率過低而被當的不計其數(聽過體育、軍訓被當的)。
  在連續四周聽完王增榮(下稱王大)的課後,有種感覺是從沒在建築系感受過的,即一種與生命呼應震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不是沒有,但多數是在哲學課上,如今在談論建築的課上感受到,可見王大的評論有碰觸到建築的核心。   王大表示,這四堂課都是以他的感覺、他認為的方式談論,意思就是不談學術理論
  1936年,薩沃依別墅(Villa Savoye, 1931)完工6年後:   薩沃依夫人:「門廳裡下著雨,斜坡上下著雨,車庫的牆壁也全部都是水,還不僅如此,我的浴室也下著雨,天氣不好的時候甚至會淹水,因為水都從天花窗湧進來。」   柯比意:「你們應該在樓下門廳裡的桌子上放一
  褚老師:「這個東西長這個樣子,其實就是來自這樣子的過程,變成記憶的一部份,在我們的memory裡面,這個太難你們不用懂,但是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直覺intuition。第二個,直覺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直覺是duration,是一個長時間持續延移的訓練過程。所以,你們現在是在訓練的前緣,你們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城市可以「是」怎樣?可以「變成」怎樣? 騎車、開車、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各有不同風景,這也是現代性所帶來的視覺景觀變化。但在此之前,我們都是步行者。尤其當我們閒散漫步時,將看到生活日常習焉未察的驚喜。也就是尋求『再魅』......
Thumbnail
臺灣的街景與交通問題影響居住品質,需共同努力改善。透過國外成功案例的借鑒,臺灣可制定更嚴格的法規和易於市民參與的管理機構。此外,步行街道與大眾運輸系統的合理搭配是改善交通的關鍵,建立步行友好的街道是可選擇的選項。需讓人們意識到每個人的參與和努力對改善城市環境和交通問題至關重要。
Thumbnail
社會設計的背後時常帶有對於特定議題的關懷、渴望的改變,究竟「設計」能夠介入社區或城市創造哪些改變?
Thumbnail
壹、運營管理 1.        政策面向 城市商業的運營管理是與許多政策面向有關的。政策方向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實施和政策評估。政策方向有助於確定城市商業的目標和特徵,促進多方面合作,最終實現城市商業的全面發展。   首先,政策制定是城市商業運營管理的重要方向之一。政策制定包括商業發展戰
Thumbnail
<前言>   城市商業發展一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可以為城市帶來更多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利益,並為居民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和消費選擇。   城市商業發展是城市經濟形成的核心之一,並且在現代經濟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城市商業發展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外部資本與技術,還能為當地人創造就業機會和優質
Thumbnail
身邊所接觸到的朋友大多是討厭城市生活,並且對於鄉村或充滿綠意的田園景致懷抱浪漫想像的人,許多作家也以城市普遍心靈冷漠,枯寂的生活來調侃:「所謂城市,就是千百萬人聚在一起,卻過著寂寞生活的地方。」「生活在大都市裏的人有很多種痛苦,有時候希望不理人,有時候希望找個人說話,但兩者均極為困難。」
Thumbnail
20世紀興起的現代主義影響了全世界的城市發展,以效率為導向的城市設計,使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停留空間嚴重遭到侵蝕。隨著70年代歐洲社會運動開始,歐洲各城市首先將城市空間設計概念回到人群本體,這些城市空間設計概念可以成為未來城市規劃中的參考,特別地在新興城市的建設上。
Thumbnail
無論看見了多少臺階, 無論走遍了多少街道, 也不管覆蓋屋頂的是什麼, 或者那片牆的建材有多特殊... 組成一座城市的不是那些, 而是「空間量度」與「過去事件」的關係, 欄杆的高度與翻過欄杆的志願者, 漁網的破洞與修補的老人們閒聊著話當年, 這些記憶, 清晰或模糊的過往, 城市被一
Thumbnail
適應的主體與客體到底是誰,是建築適應環境?人適應建築所賦予的生活型態?或者,建築、環境、人、建築師與工法四者彼此適應,共構出空間。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城市可以「是」怎樣?可以「變成」怎樣? 騎車、開車、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各有不同風景,這也是現代性所帶來的視覺景觀變化。但在此之前,我們都是步行者。尤其當我們閒散漫步時,將看到生活日常習焉未察的驚喜。也就是尋求『再魅』......
Thumbnail
臺灣的街景與交通問題影響居住品質,需共同努力改善。透過國外成功案例的借鑒,臺灣可制定更嚴格的法規和易於市民參與的管理機構。此外,步行街道與大眾運輸系統的合理搭配是改善交通的關鍵,建立步行友好的街道是可選擇的選項。需讓人們意識到每個人的參與和努力對改善城市環境和交通問題至關重要。
Thumbnail
社會設計的背後時常帶有對於特定議題的關懷、渴望的改變,究竟「設計」能夠介入社區或城市創造哪些改變?
Thumbnail
壹、運營管理 1.        政策面向 城市商業的運營管理是與許多政策面向有關的。政策方向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實施和政策評估。政策方向有助於確定城市商業的目標和特徵,促進多方面合作,最終實現城市商業的全面發展。   首先,政策制定是城市商業運營管理的重要方向之一。政策制定包括商業發展戰
Thumbnail
<前言>   城市商業發展一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可以為城市帶來更多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利益,並為居民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和消費選擇。   城市商業發展是城市經濟形成的核心之一,並且在現代經濟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城市商業發展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外部資本與技術,還能為當地人創造就業機會和優質
Thumbnail
身邊所接觸到的朋友大多是討厭城市生活,並且對於鄉村或充滿綠意的田園景致懷抱浪漫想像的人,許多作家也以城市普遍心靈冷漠,枯寂的生活來調侃:「所謂城市,就是千百萬人聚在一起,卻過著寂寞生活的地方。」「生活在大都市裏的人有很多種痛苦,有時候希望不理人,有時候希望找個人說話,但兩者均極為困難。」
Thumbnail
20世紀興起的現代主義影響了全世界的城市發展,以效率為導向的城市設計,使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停留空間嚴重遭到侵蝕。隨著70年代歐洲社會運動開始,歐洲各城市首先將城市空間設計概念回到人群本體,這些城市空間設計概念可以成為未來城市規劃中的參考,特別地在新興城市的建設上。
Thumbnail
無論看見了多少臺階, 無論走遍了多少街道, 也不管覆蓋屋頂的是什麼, 或者那片牆的建材有多特殊... 組成一座城市的不是那些, 而是「空間量度」與「過去事件」的關係, 欄杆的高度與翻過欄杆的志願者, 漁網的破洞與修補的老人們閒聊著話當年, 這些記憶, 清晰或模糊的過往, 城市被一
Thumbnail
適應的主體與客體到底是誰,是建築適應環境?人適應建築所賦予的生活型態?或者,建築、環境、人、建築師與工法四者彼此適應,共構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