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什麼是城市?》談從城市治理到公民治理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Kevin Lynch於1960年《城市印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提出的城市設計理論,認為城市是由5大要素構成,即1.路徑(paths)、2.邊緣(Edges)、3.地區(Districts)、4.結點(Nodes)、5.地標(Landmarks)。然而,1960年的城市與當今(2022)年的城市構成的要素是否已有所不同?隨著城市擴張與原城郊的邊界愈來越模糊,及交通與網際網路越來越便利,若還抱守以5大要素定義城市,對城市的理解將淪為見樹不見林、以管窺天、以偏概全的狹隘認識,而未真正觸及到「城市是什麼」的核心問題。如:城市間有何差異?城市與鄉村有何差異?如何界定城市的範圍?計畫如何作為一種權力的理性暴力?城市可以是藝術嗎?城市若作為一種文本如何閱讀、理解?


  首先,通常我們對城市有那些想像?如:密集的人口與建築物、建築垂直化、各種多元的小社群、全年無休的商業活動、交通便利,時時刻刻都有各式各樣的活動在發生。然而,不同國家的城市與城市之間是否有所不同?如:中國的上海與德國的法蘭克福,外表都有城市的特徵,之所以能夠感受到明顯的不同在於,城市並非只是物質(建築物、商業行為)的組成,更根本的是「文化」上的組成。雖然外表看起來差不多,且都稱為城市,但內部的公民組成、政治體制(自由民主法治與否)、甚至氣候、語言、歷史皆反映出背後不同的文化。


  然而,同個文化為基礎的城市與鄉村有何差異?本書作者法國高等學院預備班教授阿蘭.貢比耶(Alain Cambier)認為城市與鄉村並非對立兩極,反而是同類異相。城市與鄉村在本質上並非對立,兩者皆建立在同樣「文化」的基礎上,差別只在於反映出文化的不同面向。如:兩者與「土地」的關係有所不同;城市是空間與土地徹底分離的結果(垂直化),依著人類創造性與其計畫的成果而生(都市計畫),城市人生活在科學理性下的「人造自然」。相反的,鄉村人則與自然、土地的關係較密切,明顯感受季節與農作的關係,彼此相依為命。


  接著,如何界定城市的範圍?城市的範圍是看得見的、還是看不見的?過去為了防禦工事,透過城牆讓城市(城邦)有清楚的界線,現在很多城牆早已消失了(臺北城、恆春古城),不只可見的城牆消失、不可見的城牆也消失了,如:心理上的城牆在網際網路無遠弗屆、近乎無時差、無空間阻隔的時代。甚至連國界也已消失,如:歐盟的申根公约,取消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邊境管制,人們可自由進出所有歐盟的國家。然而,若說城市的基礎在於文化,則文化的邊界即是城市的邊界,而城牆不再是物質的框架,而是同一套文化下的法律、道德規範、語言、歷史等。


  另「烏托邦」與「異托邦」有何差異?書中寫到我們常說理想的城市為烏托邦(Utopia),其字元學意義即對場所的否定。正因為是「理想」,其錯誤在於,宣稱要在世界和歷史性之外加以實現,讓人想到「不在任何地方」和「在時間之外」。相反的,真正可實現的「理想」、在某個實在的地方、在時間之內的則是「異托邦」,如:異國料理、異國節慶等異國文化與在地文化產生碰撞後的異地感受(桃園市的後火車站、台中市的東協廣場、新北市的華新街),異托邦將在地文化與異國文化(歷史、語言、飲食、節慶)接合,豐富了城市多元與差異的歷史性(連結過去事件,並影響過去、現在、未來的東西)。


  又計畫如何作為一種權力的理性暴力?「建築學」一詞的觀念來自希臘文,意思是「主導一份工作、一件建築工程的人」,古代的建築師就是匠師。城市不斷發展,新舊建築不斷更迭、覆寫。書中提到現代哲學之父笛卡爾不贊同任何「覆蓋重寫式建築」,而是重視工程師(建築師、都市計畫技師)觀點,認為工程師(建築師、都市計畫技師)才有辦法確立城市的理性計畫,從無到有而創建的城市,反對居民的生活歷史而發展為城市的村落。然而,對比整個城市都是都市計畫區的台北市,市容有比較乾淨整潔、安全友善嗎?計劃看似理性、有憑有據,卻始終感不上變化,如:商業活動深入巷弄,導致交通與居住安寧問題、或山坡地開發影響水土保持與天際景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於是計畫理想再豐滿,現實總還是很骨感。權力的理性也可能是一種暴力,如:柯比意的光輝城市,看似理性,卻是烏托邦式、去脈絡化的計畫。法國建築師萊昂斯‧黑諾(Léonce Reynaud, 1803-1880)曾說:「城市的輪廓主要是時間的作品而非建築師的作品。」一座城市的好客之情取決於技術所無法創造出來的環境,那是難以靠計畫掌控而發生的,必須靠居於其中的人們在過去、現在、未來中使用、應用、活用。


  最後,城市可以是藝術嗎?建築若能作為一種藝術(八大藝術之一),那麼主要由建築所構成城市是否也可以是一種藝術?城市若是藝術,是什麼樣的藝術?法國建築師波宗巴克(Portzamparc, 1944-)認為:「城市是文明化的集體目的,建築應當用於這個目的。城市是一種超出技術性思維的複雜現象……。歸根到底,城市的藝術,就是在歷史中緩慢前進的思想。」城市不只是技術性的、理性的、計畫的,城市做為一個橫跨過去、現在、朝向未來的有機體,其藝術性在於能夠同時看見不同時間、歷史、文化留下的痕跡,如:街道、紀念碑、文化資產。該藝術具體存在,其感性形式(用感官經驗到形式)卻又不被聚焦於具體事物,而是抽象的、非具體的、非概念的。


  若城市若作為一種文本,是怎樣的文本?又該如何閱讀、理解?其文本的書寫是屬於其中居民使用過去、現在、未來時態的書寫;一種行動、體驗、生活於其中的書寫。故閱讀城市非用邏輯式的理解城市,而是走進城市、使用城市、感受城市;不是走馬看花、局部、點到點的線性閱讀關係,而是重複、反覆、由一到多的曲線閱讀關係。感受、理解城市物質背後的文化與生命層面(潛規則)。


  綜上,海德格(Heidegger, 1889-1976)在建築和居住之間所設下的明確區別。建築是屬於專業的工藝,但終歸只是一種方法,而居住才是目的,因為它是關於人類本身作為存在於世上的生活方式。同樣的,城市的目的不是實現多完整的計畫,而是讓生活於此的人們能夠安居樂業、如其所式、找到屬於各自的天地。故城市的功能(理性)與藝術(感性)是無法分開的,城市之所以是一個世界,因為它對於生活於此的人來說是一個意義的視域,即可理解、有跡可循、存在差異、包容差異的世界。然而,雖然城市重要的是背後的文化,但並非表示都市計畫可有可無,相反的,都市計畫作為一種政治權力的工具,不能只有主政者、專家的理性「功能」規劃,還必須納入城市公民過去、現在、未來「應用」、「活用」其理念的可能。


ps:以筆者任職公部門的經驗,都市計畫即便公告後,也可能短時間內不執行,如:筆者承接某文化園區修復工程案,園區正好有條計畫道路切過,改計畫道路便暫緩開闢。由此可見,都市計畫從計畫到實際執行,中間還有許多看不見的力量左右,而其中最大的就是政治的權力,看來台灣離公民治理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2022/6/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68會員
668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4/05
  「到哈佛學的時間很短,見到一些當時所謂的大師,感覺我學不到什麼東西,可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學習到他們的學習態度。無論多大了不起的人物的東西,他的學問都在課堂上被學生批判、被別的老師批判。人人都可以懷疑別人的價值,所以學習到一種思想方法、判斷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在美國學到的東西,原來大學的目
Thumbnail
2025/04/05
  「到哈佛學的時間很短,見到一些當時所謂的大師,感覺我學不到什麼東西,可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學習到他們的學習態度。無論多大了不起的人物的東西,他的學問都在課堂上被學生批判、被別的老師批判。人人都可以懷疑別人的價值,所以學習到一種思想方法、判斷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在美國學到的東西,原來大學的目
Thumbnail
2025/02/28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入圍奧斯卡十項提名,內容描述1947年,二戰時曾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的猶太人、匈牙利裔、師承包浩斯的建築師拉斯洛(László Tóth),在戰後移民美國的故事。   撇開本片採用了VistaVision的拍攝技術、片
Thumbnail
2025/02/28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入圍奧斯卡十項提名,內容描述1947年,二戰時曾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的猶太人、匈牙利裔、師承包浩斯的建築師拉斯洛(László Tóth),在戰後移民美國的故事。   撇開本片採用了VistaVision的拍攝技術、片
Thumbnail
2024/12/17
  「外國人來的時候,我們拿什麼給人家看?故宮?博物館?孔廟?我們老祖宗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讓人家看我們現在在做些什麼?」——修澤蘭   看完展後,意猶未盡的上網搜尋了修澤蘭(1925—2016)的相關資料,意外發現前年(2022)「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曾舉辦「修澤蘭建
Thumbnail
2024/12/17
  「外國人來的時候,我們拿什麼給人家看?故宮?博物館?孔廟?我們老祖宗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讓人家看我們現在在做些什麼?」——修澤蘭   看完展後,意猶未盡的上網搜尋了修澤蘭(1925—2016)的相關資料,意外發現前年(2022)「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曾舉辦「修澤蘭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去聽了一堂社會設計的課…順便整理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 觀點決定了對問題的理解… 主流 VS 邊緣(女人、移工、窮人) 看似不重要的小人物們。從哪一個角度出發看事情,會有不一樣的思考。 社會設計是什麼? 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是一種設計理念與實踐方式,旨在透過設計解決社會問
Thumbnail
去聽了一堂社會設計的課…順便整理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 觀點決定了對問題的理解… 主流 VS 邊緣(女人、移工、窮人) 看似不重要的小人物們。從哪一個角度出發看事情,會有不一樣的思考。 社會設計是什麼? 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是一種設計理念與實踐方式,旨在透過設計解決社會問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為Susan Kuang,其中書中有幾個觀念對我有所思考和啟發,想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為Susan Kuang,其中書中有幾個觀念對我有所思考和啟發,想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經濟學教授尤里.葛尼奇研究提供有效誘因的設計,並分享品質與數量的衝突,長短期的目標糾結,認同的社會訊號,混合訊號的問題等多重架構。他強調設計誘因時必須考量對象的認知,展示心理帳戶應用效果,以及用誘因促進行為改變的動力。推薦這本書給對誘因設計有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經濟學教授尤里.葛尼奇研究提供有效誘因的設計,並分享品質與數量的衝突,長短期的目標糾結,認同的社會訊號,混合訊號的問題等多重架構。他強調設計誘因時必須考量對象的認知,展示心理帳戶應用效果,以及用誘因促進行為改變的動力。推薦這本書給對誘因設計有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商業理財/職場工作術的書,通過深入探討底層邏輯,希望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社會和人生,提供了許多具體的建議和見解。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商業理財/職場工作術的書,通過深入探討底層邏輯,希望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社會和人生,提供了許多具體的建議和見解。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寫給公民的40堂思辨課 作者:公民不下課 出版:平安叢書 筆記 貧窮只是沒有錢嗎? 這是一本個個章節都概述一項台灣政策,並在每章節結尾提出疑問讓讀者思考台灣現況遇到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改革方向。書中四大章節讓讀者從個人、社會、全球化、世界四面向切入,以下整理各大章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寫給公民的40堂思辨課 作者:公民不下課 出版:平安叢書 筆記 貧窮只是沒有錢嗎? 這是一本個個章節都概述一項台灣政策,並在每章節結尾提出疑問讓讀者思考台灣現況遇到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改革方向。書中四大章節讓讀者從個人、社會、全球化、世界四面向切入,以下整理各大章
Thumbnail
今天要介紹的《人生算法》也是中國的商業思維書籍,主要是講人生算法中三大要素:時間、空間、機率。幾個相互疊加,靠著思維工具,幫我們在生活中更好地做出決策。
Thumbnail
今天要介紹的《人生算法》也是中國的商業思維書籍,主要是講人生算法中三大要素:時間、空間、機率。幾個相互疊加,靠著思維工具,幫我們在生活中更好地做出決策。
Thumbnail
  Kevin Lynch於1960年《城市印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提出的城市設計理論,認為城市是由5大要素構成,即1.路徑(paths)、2.邊緣(Edges)、3.地區(Districts)、4.結點(Nodes)、5.地標(Landmarks)。然而,19
Thumbnail
  Kevin Lynch於1960年《城市印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提出的城市設計理論,認為城市是由5大要素構成,即1.路徑(paths)、2.邊緣(Edges)、3.地區(Districts)、4.結點(Nodes)、5.地標(Landmarks)。然而,19
Thumbnail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Thumbnail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