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3|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過於執著安全感,反而時常沒有安全感


    往往非常在乎,或是極端地追求安全感的人,皆是內心最沒有安全感的人。相同道理,內心有真正的安全感的人,往往都不會凡事,甚至小細節裡都要追求控制,為了得到一切被自己掌控的「安全感」。

    你可能會想,就是因為缺乏什麼,才要追求什麼啊!

那問題來了,追求不就是為了獲得嗎?那麼用盡一切心力去追求,甚至要求周圍的人都要給你安全感,這樣的運作下,是否就有得著安全感呢?是否就能打從心理確實的建立安全感的品質呢?

    往往答案是沒有。

    因為缺乏而去追求或去努力,若是來自現實的體驗,那麼這一份感覺到自己隨著物質的有形呈現漸漸產生心態上的改變而獲得安全感,那可能真的會發生,比如:「存款數字」。認為自己沒有累積存款、戶頭裡沒有錢就沒有安全感,有錢就會有安全感,那麼確實累積金錢的存款後,那安全感照理來說,會確實有感,確實累積。

    但心理的安全感非常弔詭,既然是「心理」,屬於一個人的認知理解及情感狀態,那就可能會與事實無關,和現實發生的事件不符的現象。因此,一個人若堅持要以內在的安全感為主要偵測的標準,那他是可以忽略事實,也可以否定客觀的事證,畢竟他以自己的感覺與想法為堅信的「真理」,而不是由他的體驗或與現實的接觸來瞭解所謂的真實。

    因此,若一個人認為:我會有生病的危險,我對於生病造成的病痛及治療過程感到很恐慌與擔憂,這使我心理強烈的感到沒有安全感,即使我努力的在乎自己的飲食衛生、環境清潔,甚至不斷地進行各種身體健康檢查,也不停的尋求養生之道,各種結果都告訴我我身體很好、健康,沒有疾病的徵兆,但我的心理仍然感到提心吊膽,覺得下一刻,或是突然之間我就會倒下,發生一個不可治癒的疾病,這是我怎麼預防、怎麼努力避免都無法如願的....

    以上的例子便是說明「心理安全感」的詭異之處,當你無法從內心安定,培養能去接納事物本身的變化,不企圖完美的控制一切時,你內心的安全感才可能會提升。當你可以放下一切操心憂慮的習慣及行為,不以為只有自己掌握一切,才不會面臨到措手不及、難以因應的困難時,你才能開始練習隨遇而安,試著應用自己的潛能與才能,去信任自己可以就當下的情境,去信任自己的處理....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