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5/0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為何你不會跳科目三 《思考101》讀後心得





今天要介紹的書叫做思考101

為什麼我想看這本書,是因為聽到「哇賽心理學」介紹這本書,剛好就有提到「流暢效應」。

所謂的「流暢效應」就是「知易行難」,很多事情看起來很簡單,但你實際去做才會發現很困難。

這本書的作者叫做「安宇敬」,她是耶魯大學心理系的教授。這本思考101整理了常見的八種思維錯誤,並且提供許多案例,讓我們去思考,人為何會有這麼多的偏誤,以及慣用的捷思法,如何影響了我們正確的判斷。


因為人對於這個世界的關注能力很有限,而我們每天又被資訊轟炸。所以,其實這些認知偏誤或者說捷思法,是我們從古至今適應環境的手段。大腦會允許我們當一個認知的吝嗇鬼,用最舒適的方式去思考,因為要保留能量給對一些生存更急迫,但是實際上並不合理的事情。


就好比當人找到自認為合理,或自認為滿意的答案,這時候叫你要去理性思考,或是找出一些不合理的點,大腦就會阻止你去做出這樣的選擇,因為這樣並不舒服,而且會浪費大腦的能量,這也就造成了我們思維上的一些偏誤。


如果想要擺脫這樣思維上的誤區,你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思考。安宇敬希望透過簡易平易近人的文字,告訴我們許多常見的認知偏誤。接下來我們就介紹其中三種,我覺得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會遇到的思維偏誤。







流暢效應

有沒有發現,人通常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特別是當我們看到可以輕易辦到的事情,會引發過度的自信,讓我們誤以為自己也能輕易做到,這個就叫做「流暢效應」,可能會以好幾種方式影響我們的認知。

比如說你看了人家跳「科目三」,看完一百遍你可能會有個錯覺,「這很簡單啊,就沒幾個動作,我應該馬上就會跳吧」。

可是事實上呢,你可以試試看,看一遍跟看一百遍,你一樣是不會跳。音樂下來你大概知道怎麼做,但是身體就是跟不上,這種就叫做習得技能的假象。


為什麼人會有這種流暢效應呢?

這是因為人常常產生一種幻覺,看到有人不費吹灰之力做某件事情,就會認為自己也一樣沒問題。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些看似流暢、熟練、或者是稀鬆平常的成果,我們就會犯下這樣的錯誤,相信自己也一樣可以輕鬆辦到。



簡單來說,流暢效應指的就是「人眼前事物運作順暢,導致我們低估執行的難度」。

另外還有一種流暢效應也會導致誤判,書中提到股票的名稱會影響到漲跌?

研究發現,容易發音的股票確實表現的比不容易發音的股票好。股票代號好不好念跟公司的表現毫無關聯,可是為什麼投資人會比較青睞,比較好發音的公司呢。

我自己是認為是比較有記憶點,以0050和006208這兩檔ETF來說,很明顯0050好念多了,其實兩檔ETF追蹤的是一樣的指數,但是聽過0050的人一定比較多。另外像是0056、00878這些台灣人超愛的高股息ETF,名字也都很好念,你幾乎是一聽就記起來了。

而且流暢效應,只要是人都會中招。連作者都說,她曾經花了40分鐘,看人教如何梳長毛狗的YouTube影片,在她自己花了40分鐘去做之後,才發現很難。


哪怕是認知心理學的教授,都會被這些流暢的示範給誤導。所以要破解流暢效應,最快的方法就是實際去做看看,測一下就知道答案了。


不過人為何會有流暢效應呢?

這是因為人眼看到世界的影像,是光線直接投射到視網膜上,問題在於人的視網膜是平面的,也就是大腦接受是2D影像,要怎麼產生3D的畫面,就需要大腦進行腦補。

除了對2D進行腦補,大腦也會對動作進行腦補,這個世界發生的任何事情,應該是連續的動作,而不是像動畫一張一張的播放,但是受限於人眼捕捉畫面的能力,我們實際上看到的影像就是像是動畫。


所以這就導致我們大腦啊,常常會對於我們所看到的東西進行腦補,為的就是要讓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流暢的畫面,那這就導致你會產生許多錯覺或誤判。





例子是把雙面刃

我們生活上有許多事情,舉例子來解釋,可能比你講一篇長篇大論更快。

為什麼老高的故事吸引人?還不就是人比較喜歡聽故事、案例,要不就是習慣看懶人包,因為比較具體、大腦容易吸收,問題在於天知道,這些例子是對是錯。

假設我跟你講,如果你需要強大的作用力來完成某項任務,卻無法直接運用這麼大的作用力,那你試著運用許多來自不同方向的小作用力也可能奏效。

這是一句非常抽象去脈絡的描述,是很有道理啦,不過最好是你聽得懂。


但是如果我們換作講一個故事呢?

著名的「鄧克輻射難題」提到...

假設你是位醫生,病人罹患癌症,但是不能動手術,問題在於不切除腫瘤,病人就會死掉。

現在有某種放射治療法可以殺掉腫瘤,可是放射線強度太高了,會連健康組織一併幹掉。

這時我們可用低強度的放射線,從不同角度照向腫瘤,只聚焦在腫瘤上,總強度夠高能殺死腫瘤,但又不傷害到健康組織。

說完這個案例是不是好懂很多,可是例子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人可以容易理解,壞處是會出現偏誤。



這邊就不得不提到,實際上我們會需要數據跟證據。可是數據跟證據無法說服我們最大原因,就是因為多數人根本就不想要去了解這些數據或是證據,因為沒有帶入感也沒有沉浸感。

我們以統計上常用的「大數法則」來解釋,我們今天要評斷一個事情,數據當然是越多越好。

比如說你今天要去吃一家新的餐廳,你吃五次,是不是比你吃一次評價更有信心?因為你觀察越多就能越準確歸納這間餐廳的好壞。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啊,我們卻常常會忽略大數法則,反倒相信一個例子或一個故事的案子不勝枚舉。

就比如說絕大多數的新創企業都失敗收場,至少三年內都會倒掉。可是當你今天聽到有三個人從出租創業起家,一路擴展並創立Airbnb,聽到這個故事是不是會讓任何人幻想,自己也可以像他們一樣這麼成功,卻忘了新創企業其實大部分都會失敗。

另外一個跟氣候變遷有關的例子就是,儘管很多數據都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逐漸增加,地球的平均溫度增高還偏偏上升。

只要一場暴風雪或是寒流來襲,然後有人在網路上帶風向,質疑全球暖化根本是場大騙局。

這就導致人們會用個案去忽略,背後數據告訴你的真實數字。

故事或案例很好聽是沒錯,是真是假從來就不是人們想要關心的事。





別人聽不懂我的話

為什麼我們覺得很簡單的事情,別人老是無法理解?為何人的溝通出現這麼多阻礙?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綜藝節目《天才衝衝衝》,裡面有很多益智類遊戲,有個遊戲需要來賓,將題目用自己的意思畫出來,再傳給下一個人,經過三四個人接棒,最後的成果往往差的十萬八千里。

這個遊戲告訴我們溝通是一件很難的事,我們覺得很簡單的事情,別人老是看不懂呢?

這時候就不得不提到「知識的詛咒」,也就是人無法把所懂得知識表達出來


越聰明、知識越豐富的人,有時候不見得是好老師或好教練,因為人沒辦法把自己會的事情清楚的表達出來,因為他會以為「我知道,所以你應該也要知道」,可是卻沒有想過在下面聽的人可能完全是個外行人,那忘了去考慮其他人的觀點。


所以我們之所以溝通不良,就是因為我們忘記考慮對方的觀點或者立場。


理查·費曼曾說:「學習一樣東西,要用連8歲小孩都聽得懂方法去說出來」,同樣道理,如果今天想要傳達知識,最好就是用8歲小孩都聽得懂的方式去說。


簡單來說,就是要說人話,說大家都聽得懂的話,不要繞一大堆專業名詞與術語,以老高來說好了,為什麼他會紅,主要就是因為他講得淺顯易懂,也許知識來源一樣是網路上找到的。


但他就是可以講到讓你共鳴,說到你的心坎裡,再難的知識,被他講解過後,你一定聽得懂,當然資訊來源或表達方式也許有誤,可是至少能引起你的興趣。


所以有時候不見得是「別人聽不懂」,問題出在你有沒有換位思考,用對方的語言來溝通




總結 : 公平看待自己與他人

為什麼我們要學這麼多認知心理學上面的東西呢?

作者認為「認知心理學」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人類認知到自己的偏誤,可以創造更公平的世界。

不過這與《高手思維》提到「只有普通人才會在意公平,強者認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似乎是有衝突的。


後來我仔細思考過,其實是有差異的...

本書認為的公平有兩種,對待自己「不要對可能發生的事情缺乏信心,或是過分的自信忽略我們自己的限制,導致自己無法掌控」;對待他人「用不帶偏見的思考」


《高手思維》講的公平是「要求別人要對我們公平,而不是自己要求自己」。

我因為世界是你無法改變的,但是你可以要求自己,公平看待自己與他人,如何更公平公正看待很多事情,也避免我們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

因為人類天生就不理性,可是如果更多人學會用理性思考,這世界是不是會和平很多呢?



👇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訂閱「 倉鼠人生實驗室 」免費電子報,和2000+的鼠友一起分享。

每週收到兩則書評與一個改變生活的實驗。

就讓我們一起玩實驗,讓生活變得更好。


▮ 電子報傳送門

https://hamr-lab.com/

▮ 龍年回顧模板

https://subscribepage.io/Rgcgnz

_

▮博客來商城:https://reurl.cc/KeA1Ng

(您的購物回饋金將捐至展臂閱讀協會,就讓閱讀不僅幫助自己也能幫助他人,社會需要更多正向的力量。每季會將捐款金額公布在臉書、公益網站上) _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鼠叔|倉鼠人生實驗室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