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黑面文化,你是否曾經體驗過?你是否記得上一次在餐廳遇到一個笑臉服務員的情景是什麼時候?或許你無法回憶起,相反地,黑面服務卻時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生。今天,我們將探討香港的黑面文化,並試圖解釋其中的成因。
香港的黑面文化不僅僅存在於服務業,而是貫穿香港各行各業,乃至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無論是小店老闆、餐廳服務員還是打工仔,他們都可能心裡想著一些負面的想法,形成了黑面的態度。
小店老闆可能會想:“為什麼他們要挑這麼久,影響我的生意!”餐廳服務員可能會想:“為什麼他們不自己用QR code點餐!連如何使用手機都不懂!而且,如果他們要紙巾,還要三元一包!”打工仔可能會想:“我是來上班賣力氣的,不是賣笑的,如果我對每個人都笑臉相迎,那我就太虛偽了!”
這些想法和態度的累積,最終形成了黑面文化。
從打工仔的角度來看,如果你經常對每個人笑臉相迎,你能換來什麼呢?升職嗎?不會!因為打工仔認為升職是靠關係。加薪嗎?不會!因為老闆們多半都刻薄對待員工,只會壓榨他們。被開除嗎?我不怕!因為各行各業都缺少前線員工,即使一家不要我,總會有其他地方收留我,對我來說並沒有損失。
打工仔們變得有夢想,卻又感到無望。近年來,香港社會一直鼓勵人們追尋夢想。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愛和歸屬)、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
然而,很多人連社交需求都無法滿足,例如與同事和融洽相處、獲得愛情等。更遑論獲得穩定社會地位的尊重需求了。他們卻被鼓勵跳過這些需求,直接追求自我實現,實現個人理想和潛能的最大化。這種情況下,無法上流的打工仔們開始對社會抱持著一種控訴的態度,表現為黑面。
除了上述的黑面成因外,香港人也持有不同的價值觀。有些人認為只要能夠得到老闆的誇獎,就應該笑到狗血淋頭,這樣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有些人則認為那些說出“我很喜歡工作”的人肯定是在裝模作樣。還有一些人認為,如果客人對他們不好,他們就應該回以一個黑面,這樣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
這些不同的價值觀也導致了黑面文化的存在。
文章撰寫:starjo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