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9|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實人日誌2024.04.26_不怕失敗嗎?_楊欣恩

    孩子在日語課上模擬簡報

    孩子在日語課上模擬簡報


    與其說是「信任」,不如說是「陪你面對」

    正翻開阿仲的藝術本準備拍照,一群孩子突然開門衝進我跟伊玲處理教務作業的小教室,迫不及待唱起客家歌謠〈天公落水〉並討論舞步編排。

    「離日本福島行,只剩一週啊,孩子們加油啊!」手邊依然忙著藝術本拍照作業,心緒則跟著孩子們的排舞緊張起來。

    期間,Tony老師進到小教室看了一段時間,開口給了幾個動作編排的建議,隨即轉往其他組別。

    不單表演項目如此,這次的日本行,從用日語介紹台灣、介紹實人,表演編舞到個人聊天話題的準備,老師們說最多的是「你可以怎麼做?」、「請你好好準備」、「也許你可以......」等,而不是「你應該......」、「你要......才對」。

    先給予適當的指引與框架,接下來交給孩子們去為自己與團體努力,老師則退居陪伴與協助的角色,好像很理所當然──但兩個月來從旁觀察,我有些不解:

    為什麼不採取「老師全部設計好,一步步教學生、讓學生熟練就好」的方式呢?
    不怕學生失敗嗎?
    大概是非常信任學生吧?

    帶著一些疑惑與緊張,混雜著自己的詮釋與假想,度過了有些惴惴不安的週五實習,擱置了日誌。

    直到週末讀了阿亮老師推薦的《孩子如何成功》,書中許多字句為我在實人看到的畫面下了註解:

    第二章河谷鄉學校校長蘭道夫觀察到:要是沒有提供孩子真正面對困境的機會,將無從鍛鍊孩子們的品格,且「失敗能健全我們的心志」。作者深受啟發,理解到「失敗,或者說失敗的風險,正是通往成功的基石。」(P.290)

    第三章提到西洋棋教練伊莉莎白培訓學生參加競賽的邏輯:「不是防止學生失敗,而是教導他們從挫敗中成長,讓孩子學著睜大眼睛看待眼前這道深淵,抬頭挺胸面對自己捅出的簍子。」(P.299)

    這本書還有很多解答疑惑的實例與金言佳句,但上述兩則完全回應了我的疑惑。

    並非「相信孩子不會失敗」,而是老師們確認過:目前孩子們面對的是「可承受的困境」,「要是跌倒了,也會給孩子靠自己站起來的力量」。因此,面對失敗的風險,孩子成功了很好,倘若失敗了,「我也會陪著你面對,同時相信你會因此成長」。

    以表演項目來說,在放手讓孩子們分組編舞之前,四個月的音樂課已經陪著大家熟練四首歌,分別是客家歌謠、閩南語歌謠、原住民歌謠以及現代流行歌。經過Tony老師巧思串接成流暢的組曲。此外,老師也陪著孩子們認識並練習節奏、節拍及指揮。比起連編舞一起設計好教給孩子,不如在前述基礎上,放手讓孩子們在編舞上展現創造力與團隊合作的結果──參與感、責任感、成就感、溝通技巧、團體共識、面對困境的心理素質,都是難以量化評量卻影響著孩子品格成長的重要練習,必須透過老師的放手才有機會茁壯。

    此外,老師也不是全然袖手旁觀,除了適時提醒,也會在孩子們出現溝通挑戰時介入對話。(是「對話」,不是「指導」) 其中一起因為編舞而產生的摩擦事件,推薦閱讀實習夥伴楊晟 4/15的日誌〈重點是什麼?〉 喔!


    紙上談兵,不如磨槍上陣

    一個月來,孩子們不僅在日語課學習基本的旅行對話,還背了講稿,更搭配簡報錄了影,看似做了萬全準備。

    在倒數一週週末來臨前,阿亮老師給大家帶來了挑戰心臟強度的任務:

    邀請5位在新竹求學的日本人,讓孩子們直接面對他們簡報及聊天。

    面對「真的日本人」,看看某個孩子興奮成這樣


    先是分組簡報,5個組別分別帶開到不同的空間,一組對著一位日本人簡報。

    忘詞、舌頭打結、組員站位順序、呈現簡報的姿勢、簡報切換的流暢度、聽眾與講者的相對位置、簡報中的互動與回應、聽眾提問聽不懂等等,在背稿階段不會出現的臨場問題紛紛出籠。

    平常流利背誦,實際面對真人簡報,結果怎麼樣呢?


    接著是聊天環節。

    老師們將孩子分成兩人一組,分別和日本人進行二對一的3分鐘聊天,每個人都有5次機會,依序跟5位日本人聊天。在輪替之間,等待上場的孩子得把握時間記錄自己剛才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想問卻無從問起的,快速記下,將聊天提問與話題內容準備得更完善。

    想辦法聊起來!


    即便帶著自己的筆記上陣,孩子們第一輪聊天結束後仍哀鴻遍野:「老師,三分鐘好長!問題一下子就問完了啊!」、「天啊!我腦中變得一片空白!」、「老師──我聽不懂日本人說什麼啊!」問同學、再把筆記內容多練習幾次......在等待時間裡大家埋頭努力,到了第4、5輪,聊天氣氛更加熱絡,孩子臉上的表情更加輕鬆自在了。

    我想,這就是《孩子如何成功》裡所謂的「讓孩子學著睜大眼睛看待眼前這道深淵」的意義與成效吧!

    為你編織防護網,再帶你走向挑戰

    事實上,在這個交流活動之前,已經給孩子一段時間準備「聊天話題」了,那時候我還有些擔憂,甚至向Lulu老師借了幾分鐘,希望可以提點孩子一些準備方向,但效果不彰──後來我學到了:在孩子親身碰撞之前所給的建議,在缺乏精密的對話設計下,就像嘮叨的耳邊風,進不了孩子的心。

    震撼教育之後,我們可以怎麼做?


    跟在台日本人交流之後,亮師請孩子們靜下心,一則一則說出剛剛孩子們在交流期間遇到的困難:雖然準備了問題,但是沒考慮如何回應與延續話題;聽不懂對方的句子就愣住;大家問的問題大多針對「在台灣的日本人」(你為什麼來台灣、你喜歡台灣的什麼),可是福島的居民可能連台灣都不熟呢!那到底該準備什麼呢?

    • 把話題延續下去的應對
    • 做為優質聽眾應有的回應(要是聽不懂,可以怎麼做?)
    • 針對不同群體的交流對象(小至同輩,大至爺爺奶奶),請每個人準備屬於自己的聊天話題 (才藝、寵物、休閒活動等)

    經過了一下午的震撼教育,孩子們一邊聽著阿亮老師的建議,一邊點頭如搗蒜。小湘突發奇想舉手:「我可以帶自己的做的黏土作品去送他們嗎?」獲得亮師的肯定後,其他孩子像是打開了枷鎖般,紛紛跟老師及朋友們分享自己可以準備什麼去交流:阿康摺紙、小瑄準備自己的畫冊、阿聿製作鑲嵌畫等。

    看著這一幕,對自己稍早前的衝動感到萬分懊悔與慚愧:「我自以為是的提點,反而浪費了孩子們準備的時間,像這樣等他們遭遇挫折了再引導對話,才有意義啊!」念頭湧現,知道自己又學了一課。同時,我也深深佩服阿亮老師與實人的師長們,在看似「去日本要靠你們自己展現成果」的自由與信任下,是老師們一層一層編織出的防護網,彷彿可以聽見他們說:

    「孩子,去做吧、去嘗試吧,不用怕,我們在這裡。」


    日本福島交流行,倒數計時中。

    孩子們,我好期待大家帶著發光發亮的眼神,跟我們分享日本行所見所聞。

    一路順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