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打造一所動人的學校─《不用獎勵的教育之道》

更新於 2024/04/2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by 楊欣恩

raw-image


從懷疑到成為信念

嗨,除了是實人實驗教育的實習老師,我也是一個中文老師,透過線上課教海外4-18歲的孩子。

約莫2016-2017年間,領我進入「教學界」的恩師興高采烈地分享:「你聽過『亮語』嗎?我去參加他們的工作坊,強調不用獎勵,這個觀點很有趣吧?有機會你也去聽聽。」從此,「總有一天要去一探究竟」的想望在我心中埋下種子,卻因工作檔期衝突與新冠疫情影響,遲遲無法如願。當《不用獎勵的教育之道》出版,如獲至寶,馬上購買閱讀──但一開始抱著錯誤期待的我,對這本書產生了很大的失落感與懷疑。

「書中的實例很美好,但八成是倖存者偏差,不太可能落實在真實的教育現場吧?此外,書中找不到『教學技巧』啊!沒有可以直接用的『教學步驟』、沒有可以直接複製的模板呀!」曾經,我是這麼想的。

沒能參加亮語工作坊的那些年,跑遍了各種教學工作坊,講師們往往會分享一些教學案例及做法,我只需要提筆抄下來(甚至拿到講師的簡報就好),稍加修改,便能套用在自己的課堂上,使自己的課堂多幾種活動與遊戲、多些評量方法、多點吸睛的平台或道具。而翻閱後發現這本書沒有可以直接套用的「現成教學模板」,它便被我放下了。(對,第一次看,我只是翻一翻想找「方法」而已。)

可是,不斷追逐「新的教學法(技巧與步驟)」、「新的互動模式(遊戲或平台)」,還是沒辦法解決心中難以描述的教學無力感──講課講到一半,孩子問我「還要多久? 可以玩遊戲了嗎?」的時候、孩子狀態不好我卻不知所措的時候(帶著情緒上課、不想說話、開別的視窗偷看網頁、沒心情玩遊戲等),這些都讓我覺得「不對勁」,卻沒有頭緒問題出在哪裡。一直想找更多遊戲模板維持上課的「趣味」,追到後來有點疲乏,也被巨大的恐懼籠罩──孩子玩膩遊戲的速度之快,等他們玩膩了、沒有新的遊戲了,還能用什麼方法讓孩子坐在電腦前上課?

焦慮與不安,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我,看到了亮語在2024年初開了工作坊,抱持著「去聽聽看吧,也許能找到一線生機」的心態報名了,也因工作坊的「課前作業」再把書仔細讀了一遍。

說「如獲至寶」太輕微了,對快被無力感沒頂的我而言,這本書不僅是汪洋中的救命浮木,更是指引我上岸的明燈!

如果你對這本書的期待也跟過去的我一樣,如果你也曾因為沒有交集的期待而放下這本書,但做為父母、做為老師,你仍在為自己的孩子追尋理想的教育環境、仍在為自己的學生追尋更理想的教學之道──請放下所有的預設期待,捧起這本書吧!它為我的教學與親子關係帶來了巨大的轉變:

當我跟著書本,將預評與肯定的眼光放在學生身上,從「挑剔他們寫錯的筆畫」調整成「告訴他們哪些筆畫寫得非常好」,孩子笑了! 喜歡寫漢字了! 有時上課練習閱讀到一半,還會問我:「老師,我們可以開始寫漢字了嗎?」(寫到這裡,我也提醒自己要反思如何讓孩子也愛上閱讀環節)
當我開始用「五力」思考備課內容,用「主動分享」展現自己對主題的興趣與自我連結,有些不太開口的孩子也願意開始嘗試與分享了,而自己上起課來,也常常沉浸在「哇!這個好有趣!」的開心之中。
以前的我,有點討好學生,害怕自己的嚴肅會讓學生不開心、鬧脾氣,一旦發生了我不知道要怎麼處理,索性「避開可能會讓學生不開心的提醒」。自從導入預評與眼光,並且會在學生狀態不佳時停下來跟他對話,了解他「怎麼了、怎麼想」,學生知道我在意他、他的好(做對的事)我都看在眼裡,也會說出來讓他知道,因此面對我的提醒(調整坐姿、專心、筆畫細節等),也欣然接受,勇敢提問。
跟著阿亮老師的理念去經營師生關係以及親師關係,也得到了很多讓我紅了眼眶的回饋,家長也更願意把想法、觀察跟我分享,一起討論接下來的課程及作業布置,我跟家長的關係不是「教課的老師 vs 付學費的老闆」,而是一起陪伴孩子成長的夥伴,這種關係認知的轉變所帶來的正面影響,真是我從未想過的。
我自己的孩子,極度高敏與害羞,在操作教具極多的蒙特梭利學校常常受挫,老師說她不會求助只會逃避,變成在教室裡遊蕩的孩子,孩子也每天哭著說:「學校的東西好難,我不要去學校。」但是當我開始用這本書以及亮語/實人團隊的方式去跟孩子對話、時時肯定與引導陪伴,學校老師在聯絡簿上寫著:「她現在常常主動來問問題,遇到不會的會勇敢找老師,操作遇到挫折也願意再嘗試。」現在問她學校怎麼樣,會滔滔不絕告訴我什麼好難、可是什麼做得很好、不討厭上學了等等,而這樣的轉變,正是《不用獎勵的教育之道》帶給我的美好禮物。

帶給我這麼多美好的一本書,讓我真的好想邀請你一起來閱讀與體會。

學生家長回饋,看得我泛淚...同時也非常感謝阿亮老師寫出了這本書

學生家長回饋,看得我泛淚...同時也非常感謝阿亮老師寫出了這本書


看書之前,我們先來......

捧書之前,有幾件事情我們得先預備一下:

  • 做為老師的我們,請回想一則(或數則)你在學生時期因為老師、因為學校而受過的傷。
  • 為人父母的我們,讓我們想像孩子在學校成績受挫、人際關係受挫的畫面。(雖然我們都不希望發生)
  • 看一下什麼是「實人實驗教育」(以下簡稱實人),Facebook: 實人實驗教育


實人的教育現場照片,看起來很美,對吧?

而我,做為一名老師與4歲孩子的母親,以參加過亮語「不用獎勵的教育之道」教師工作坊與截至目前2個月的實人實習觀察,誠心向你分享:

書中的每一個理念,都在這裡落實;書中的每個案例,都在這裡有類似的成功;這裡讓我看到了心中所追求的教育風景;這本書是『真的』──真的存在如此把學生放在心上、看見每個孩子的好的老師;真的存在因為引導與對話而不斷變好的學生(好的更好,但在世俗標準中恐怕要被放棄的也不斷變好)。


即便你沒有時間或契機進到實人親眼見證,仍有機會感受它的力量:

  • 回到當年那個因為老師或學校體制受傷的自己,帶著那個回憶與傷痛讀這本書。做為「老師」,你如何用書中提到的理念跟當年的自己(學生)對話? 如何用肯定的眼光看見自己當年「做對的事」?如何用預評引導自己? 而做為「學生」,你得到什麼樣的正面力量與動力?

(相關章節:第貳章〈亮點式的班級經營〉、第肆章〈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互動」〉、第柒章〈孩子怎麼看獎勵制度〉)


  • 做為老師,要面對各式各樣的學生與家長,想要兼顧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品格素養,如何以簡馭繁,不僅教學有方,師生、生生、師親關係也經營好?

(相關章節:第貳章〈亮點式的班級經營〉、第肆章〈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互動」〉,第參章〈如何作出「有感的課程設計」〉


  • 做為父母,看著身旁的孩子,想像他在學校遭遇的困難:學習、成績、批評比較、同儕競爭、團體生活裡的社交人際等,如果有這本書裡的引導與對話陪伴我們的孩子,他的世界會有多不一樣? 我們會有多放心? 如果有機會跟老師溝通,我希望他怎麼跟我的孩子對話?

(相關章節:第壹章〈想當一個什麼樣的老師〉、第伍章〈如何建立優質的「親師生三環關係」〉、第捌章〈陪孩子「學習快樂」,成為孩子生命中最美好的插曲〉)


阿亮老師曾說,這本書是「心法」,不是「教學法」,教學現場狀況百百種,我們必須秉持堅定的信念與原則去面對各種困境,包含自己的與學生的、甚至是家長的。而這本書,就是阿亮老師─與實人實驗學校的教師們─所抱持的信念與原則:

這本書打造了一所讓孩子們──想學、能學、愛學,高度自律並互相提醒與扶持,能自在表達自己想法與立場,同時能同理其他同學的困境,甚至改善親子關係──的學校。

一本書造就一片動人的教育風景,不看嗎?

👇購買連結都幫大家設定好啦!👇
(我自己買了4本呢😆...1本實體,1本Hyread電子書,1本博客來電子書,另外買了1本送當老師的單親媽媽友人)

博客來實體書&電子書

誠品實體書

讀冊生活實體書

Readmoo電子書

Hyread電子書

Kobo電子書

    avatar-img
    7會員
    1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n Y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螢黃色的足球在青綠的草地上滾動,孩子的吆喝聲在大草坪上此起彼落,身體正要熟悉踢球的律動,雨水開始滴落。 「下雨了!」 「毛毛雨而已啦,繼續吧!」 「喔天! 是大雨啦!」 短短一分鐘,孩子們全體衝向橋墩避雨。 面對突如其來的天氣意外,孩子們換個場地依然自得自在,投入課堂。 除了兩個面對
    ▼前提:孩子們5月初將到日本福島與當地居民交流,校方為孩子們準備了介紹台灣方方面面的日語講稿,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負責分享的部分,孩子到時候要能夠像自然聊天依樣,不看稿,面對日本人流利說出這些內容。看稿唸讀錄音這段內容,是孩子們已經完成的功課,以下是亮師給予回饋與引導的記錄。▲
    耳際突然響起:「上課! 老師! 開始上課!!」 這是什麼可愛的抗爭現場? 上課時間還沒到就群起拱老師開始上課,也只有在實人才能看到了吧?
    「安──靜──ㄧㄥ(海豚音收尾)!」小蓁的聲響穿透了門板及樓層,回盪在實人空間中。 周遭的同學忍不住摀起耳朵,露出不悅的表情,甚至有人回瞪了小蓁幾眼。 不只小蓁,有些不喜歡吵鬧聲、秩序感比較強的孩子,也常在亂哄哄的時刻扮演大聲公的角色,透過吼叫來遏止噪音。 除了吵鬧,還有桌椅沒排整齊
    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尤其是「即時的肯定」,已經準備好的人,我沒肯定;聽了我的指示調整好自己的人,也沒肯定,在台上的我像是一台佈達機器,說完該說的台詞、下達預定指令,就結束了。
    遲到的司機使行程延誤2個多小時,師生如何反應? 校外教學總有遲到的學生,如何面對? 還有一小短屬於我的,融合教育初體驗!
    螢黃色的足球在青綠的草地上滾動,孩子的吆喝聲在大草坪上此起彼落,身體正要熟悉踢球的律動,雨水開始滴落。 「下雨了!」 「毛毛雨而已啦,繼續吧!」 「喔天! 是大雨啦!」 短短一分鐘,孩子們全體衝向橋墩避雨。 面對突如其來的天氣意外,孩子們換個場地依然自得自在,投入課堂。 除了兩個面對
    ▼前提:孩子們5月初將到日本福島與當地居民交流,校方為孩子們準備了介紹台灣方方面面的日語講稿,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負責分享的部分,孩子到時候要能夠像自然聊天依樣,不看稿,面對日本人流利說出這些內容。看稿唸讀錄音這段內容,是孩子們已經完成的功課,以下是亮師給予回饋與引導的記錄。▲
    耳際突然響起:「上課! 老師! 開始上課!!」 這是什麼可愛的抗爭現場? 上課時間還沒到就群起拱老師開始上課,也只有在實人才能看到了吧?
    「安──靜──ㄧㄥ(海豚音收尾)!」小蓁的聲響穿透了門板及樓層,回盪在實人空間中。 周遭的同學忍不住摀起耳朵,露出不悅的表情,甚至有人回瞪了小蓁幾眼。 不只小蓁,有些不喜歡吵鬧聲、秩序感比較強的孩子,也常在亂哄哄的時刻扮演大聲公的角色,透過吼叫來遏止噪音。 除了吵鬧,還有桌椅沒排整齊
    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尤其是「即時的肯定」,已經準備好的人,我沒肯定;聽了我的指示調整好自己的人,也沒肯定,在台上的我像是一台佈達機器,說完該說的台詞、下達預定指令,就結束了。
    遲到的司機使行程延誤2個多小時,師生如何反應? 校外教學總有遲到的學生,如何面對? 還有一小短屬於我的,融合教育初體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用出版一本書打造你的個人品牌! 在現今高度專業化的市場競爭中,僅依賴公司品牌已不再是勝出的唯一關鍵。許多專業工作者都已經意識到,建立和維護一個強大的個人品牌在這個時代變得尤為重要。因此,無論是初入職場的新手還是業界資深人士,都開始在多種平台上努力打造自己的個人形象。 例如,有的人選擇透過Link
    Thumbnail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曾寫過萬年作文題目,類似「我的志願」、「長大後想做什麼職業」等等,在讀本書時也很認同作者瓦基說的話﹕「當一個人還小的時候,怎麼知道自己二十年後要做什麼?」但那時面對這樣的題目,也開啟了我們最初對未來的想像。
    Thumbnail
    對於想了解基本經濟運作概念與專有名詞的人,我推薦這本書當作一本入門書籍,作者將很常聽到的經濟學概念,用50點主題來做說明,內容簡單易懂,相信對於喜歡看財經新聞的人來說會有所助益。 雖然指數化投資人不太需要因為目前的經濟景氣狀況來因應自己的投資方式,但這本書裡解說的許多概念,對於理財觀念的建立也頗有用
    Thumbnail
    工作不代表你,銀行存錢多少不代表你,你開的車不代表你,皮夾裡裝的東西更不代表你 這本書主要幫助讀者尋找/釐清自己喜歡做的事、想要過的生活、什麼是對自己來說一份"好"的工作,而不是一昧的教你怎麼投資賺大錢
    Thumbnail
    顧德莎這位作家大家可能還不太熟悉,她六十歲甫出版第一本小說《驟雨之島》,即獲第15屆台北市文學獎年金類入圍,六十三歲因癌症去世。雖留下的作品有限,卻全是由人生歷練中焠鍊出的結晶。她的文字迷人之處在於平易近人,沒有華麗堆砌文字,不須刻意虛構迷情古怪的劇情,反而是台商外移、包二奶、負債、企業倒閉,都是
    Thumbnail
    不要再把我關在這監牢中 和其他受難者摩肩接踵 不要用代號稱呼我 我不該被當成犯人 看著你們虛情假意的跟我噓寒問暖 真是可笑 以為這樣就能得到我的認同嗎
    Thumbnail
       我在國語日報的專欄「原來作物有故事」要出版了!從2016年九月開始,大家跟著我,從小米一路看下來,不但認識了三四十種作物,也了解到它們背後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覺得很棒呢? 想要有這個專欄、甚至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植物社會史過去只有歐美版本,讓我想寫一個屬於臺灣人的版本。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用出版一本書打造你的個人品牌! 在現今高度專業化的市場競爭中,僅依賴公司品牌已不再是勝出的唯一關鍵。許多專業工作者都已經意識到,建立和維護一個強大的個人品牌在這個時代變得尤為重要。因此,無論是初入職場的新手還是業界資深人士,都開始在多種平台上努力打造自己的個人形象。 例如,有的人選擇透過Link
    Thumbnail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曾寫過萬年作文題目,類似「我的志願」、「長大後想做什麼職業」等等,在讀本書時也很認同作者瓦基說的話﹕「當一個人還小的時候,怎麼知道自己二十年後要做什麼?」但那時面對這樣的題目,也開啟了我們最初對未來的想像。
    Thumbnail
    對於想了解基本經濟運作概念與專有名詞的人,我推薦這本書當作一本入門書籍,作者將很常聽到的經濟學概念,用50點主題來做說明,內容簡單易懂,相信對於喜歡看財經新聞的人來說會有所助益。 雖然指數化投資人不太需要因為目前的經濟景氣狀況來因應自己的投資方式,但這本書裡解說的許多概念,對於理財觀念的建立也頗有用
    Thumbnail
    工作不代表你,銀行存錢多少不代表你,你開的車不代表你,皮夾裡裝的東西更不代表你 這本書主要幫助讀者尋找/釐清自己喜歡做的事、想要過的生活、什麼是對自己來說一份"好"的工作,而不是一昧的教你怎麼投資賺大錢
    Thumbnail
    顧德莎這位作家大家可能還不太熟悉,她六十歲甫出版第一本小說《驟雨之島》,即獲第15屆台北市文學獎年金類入圍,六十三歲因癌症去世。雖留下的作品有限,卻全是由人生歷練中焠鍊出的結晶。她的文字迷人之處在於平易近人,沒有華麗堆砌文字,不須刻意虛構迷情古怪的劇情,反而是台商外移、包二奶、負債、企業倒閉,都是
    Thumbnail
    不要再把我關在這監牢中 和其他受難者摩肩接踵 不要用代號稱呼我 我不該被當成犯人 看著你們虛情假意的跟我噓寒問暖 真是可笑 以為這樣就能得到我的認同嗎
    Thumbnail
       我在國語日報的專欄「原來作物有故事」要出版了!從2016年九月開始,大家跟著我,從小米一路看下來,不但認識了三四十種作物,也了解到它們背後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覺得很棒呢? 想要有這個專欄、甚至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植物社會史過去只有歐美版本,讓我想寫一個屬於臺灣人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