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8|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毛毛蟲也會被揠苗助長?從生物學習成長之道——《生物轉大人的種種不可思議》

你相信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值得學習的精神嗎?由日本生物學者稻垣榮洋所創作的《生物轉大人的種種不可思議》一書之中,就以動物和植物的生長方式,反思人類的生活。提到生物學,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好像很深奧,然而這本書讀起來意外的很輕鬆,而且常常會有讓人讀了點頭如搗蒜的內容,個人覺得非常有趣,值得一讀!

口說無憑,以下就來聊聊書中 6 個我相當喜歡的內容,一起用生物的成長來學習人生道理!

《生物轉大人的種種不可思議》作者:稻垣榮洋


有得有失才是成長之道

你覺得成長是什麼呢?長高、長壯,或是變得聰明嗎?書中提到,蝌蚪在變成青蛙之後,雖然會長出前肢與後肢,然而同時也會失去尾巴。就像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受挫折、會失戀、會與朋友吵架,有獲得的,同時也會有失去的,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成長並不是一味的加法,有得有失才是成長之道。


毛毛蟲的揠苗助長

毛毛蟲透過啃食葉子長大,吃足了養分之後就能羽化成蝴蝶,而植物為了不被吃掉,葉片會分泌有毒成分,不過毛毛蟲也會發展出解毒機制,來對付有毒的葉子。然而,有一種植物叫「牛膝」,葉片中含有加速毛毛蟲發育的成分,吃了牛膝葉的毛毛蟲會不斷脫皮,在吃到足量葉子之前就會長大成蝶。沒有吃足營養就長大的毛毛蟲,無法經歷完整的幼蟲期,成蟲體型會比較小,也沒有產卵的能力。

要長成漂亮的蝴蝶之前,毛毛蟲就必須好好吃進養分。對小孩子來說,快快長大並不是一件好事,不管是課業學習、技藝補習等等,都需要慢慢累積,過與不及都不好。

人類要成長為健全的大人,就需要擁有健全的童年。


慢慢長大的策略

袋鼠寶寶出生時,體重只有一公克那麼小,不過他們會在袋鼠媽媽的育幼袋裡快速長大,一年內就能離開親代。然而,人類幼兒卻需要花費至少二十年的時間慢慢長大,這是為什麼呢?

許多生物都具有本能與智能,高度發展本能的昆蟲,即使沒有親代的養育,也能靠本能存活。然而哺乳動物就非常仰賴育幼過程,獅子如果沒有親代教導狩獵技能,就會對狩獵一竅不通,沒有學習,就什麼也不會。

人類的育幼行為,與「智能」息息相關,成長中需要學習語言、學習文字、學習使用工具,孩子透過玩耍來學習技能。發展智能需要經驗的累積,需要父母教導知識,需要長者分享智慧,所以人類才需要慢慢長大,一步一腳印的學習生活技能。


「正常」的標準

有一種雜草叫「蒼耳」,它的果實裡有兩種種籽,一種較長,一種較短。長的種籽很快能發芽,短的種籽則不太容易發芽,兩種截然不同的種籽,哪一種比較好呢?早一點發芽,也許可以更快生長,但也可能會更快被拔除掉。有時候早發芽好,有時候晚發芽好,擁有兩種不同種籽,就是蒼耳的生存策略。

大象和長頸鹿,誰比較大呢?長頸鹿比較高,但是大象又比較重,話說又為什麼要拿這兩種動物來比較大小呢?對人類來說,「正常」是什麼呢?長得高一點好,還是矮一點好?有的孩子動作很快,有的孩子動作很慢,難道快一點就比較好嗎?

沒有哪一種生長方式更好,每一種生長方式都有其價值,因此生物才會保有多樣性。


讓子代離開親代

蒲公英為了擴大分布範圍,選擇依賴風力,把種籽吹遠一點,更是為了讓種籽離開親代。如果種籽落在親代附近,親代太茂密會導致子代照不到陽光,土壤中的養分也會被親代吸走。對子代來說,親代就是它們成長的威脅因素

親代能夠結實纍纍的土地,子代不一定能在同一片土地上成功生長,因為環境變化很快,以前適合生長的地方,現在不一定還適合生長,因此子代才需要離開親代,到新的土地去生活。

人類如果真要獨立,就需要離開父母的庇護。搬出去自己住,才能學習獨立生活的能力。


雜草精神

人們常用「不管怎麼踐踏,雜草都會重新站起來」,來鼓勵人們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但是其實被踩踏過的雜草,是不會重新站起來的。因為對植物來說,重點在於開花結果、傳播種籽,要是經常被踩踏,重新站起來需要耗費能量,那樣不如把力氣留給開花結果。

能量應該消耗在重要的事情上,「不要迷失方向」才是真正的雜草精神。

不是常有一些厭世語錄這麼說嗎?「被打倒在地,就先躺一下」,受盡挫折之後,躺著好好休息一下,重新思考方向再起身努力吧!


...


看完以後,不曉得你有沒有跟我一樣,被動物和植物的成長之道給鼓勵了呢?世上的種種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也都有值得學習的事物,就像《生物轉大人的種種不可思議》書中說,「每一種生命的成長都有理由,都值得我們學習。」,讀完這本書,不只能知曉一些生物的奇怪知識,還能習得生命成長的道理,豈不是相當划算嗎?哈哈!




喜歡我的文章,請大方的按下追蹤、愛心、留言~
我的粉絲專頁 邊境牧羊犬的觀察筆記 三不五時會分享生活小故事,歡迎追蹤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邊境牧羊犬的觀察筆記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