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3 升/降格為異教朋友的慕道友

最後談到健康的靈命的第三個面向,就是「健康」的本質。所謂「健康的」靈命是個類比的說法。類比是指用我們比較熟悉、具體的概念,例如感官概念,來表達抽象、陌生的概念,以利傳播和理解。藉著類比,我們用比較熟悉、具體、身體上「健康」的概念,來表達靈命上的「健康」,以利描述和評價信仰生活狀況。

路加福音五章29~32節,記載耶穌在言談間用身體的健康來類比靈命的健康:「利未在自己家裏為耶穌大擺宴席,有一大群稅吏和別的人與他們一同坐席。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甚麼跟稅吏和罪人一同吃喝呢?』耶穌回答他們:『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不是來召義人悔改,而是召罪人悔改。』」

幾位社會工作學者合著一篇學術期刊論文,研究身心障礙者的日常生活經驗,間接歸納出身體健康的三大指標:第一,有能力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第二,身體處於安適狀態。第三,沒有任何病痛。(M. Putnam, S. Geenen & L. Powers, “Health and Wellness: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discuss 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to well being,”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69, no.1 (2003): 37-45.)參考和翻譯以上身體健康的用語,我們可以建構靈命健康的指標為:第一,有能力達成任何自己想達成的屬靈目標。第二,靈命處於安適狀態。第三,沒有任何屬靈的病痛。參考這三個指標,我被阿明檢視的禱告行為所反映的靈命算健康嗎?

首先,我在半年內為病重的陳伯伯禱告,求上帝醫治他。我的屬靈目標很簡單,就是為患難中的陳伯伯禱告,至於上帝何時、如何應允我的禱告,並不影響我達成代禱這個屬靈目標的事實。第二,雖然持續為陳伯伯代禱考驗我的愛心和耐性,長期等候答覆、未蒙應允更有可能動搖我的信心,但理智上我對上帝的信仰仍然是穩固的,情感上我時常體會到與上帝親密的互動和對話。總括而言,我的靈命處於安適狀態。最後,阿明指出我禱告行為背後的世界觀,有歸因謬誤之虞,我卻無法為此辯解。假如歸因謬誤屬實的話,我對上帝應允禱告的信仰則是迷信,而禱告行為背後的世界觀勢必值得懷疑。這些禱告以及背後世界觀的破綻,大概可以視為「屬靈的病痛」。參考三個屬靈健康指標,我的靈命大致健康,但存在隱憂。

自從阿明給我那次突擊靈命健檢之後,我跟他的友誼有很大進展。我向他坦言教會雖然沒有規定,但強烈期待會友的結婚對象必須是基督徒,也暗示他的女朋友也有同樣期待。畢竟信仰是個人自願的選擇,成為基督徒與否,我強調教會和他的女朋友都尊重他的決定。阿明也很幽默地說,雖然教會的人都稱呼他為「慕道友」,以為他渴慕真道,但事實上他從來不是慕「道」友,而是慕「女友」。阿明對我的坦誠和接納,激勵我在以後的日子,更誠實和寬宏地面對信仰的真實面――尤其是禱告以及禱告所反映的靈命健康狀況,總結為以下三方面:

1)門徒培育原則:基督徒靈命是否健康,取決於他們有多像耶穌、多大程度實踐祂的教導。

2)信仰階段理論:基督徒靈命是否健康,取決於他們隨著年齡增長,信仰是否朝向更完整和成熟的階段。

3)「健康」的本質和類比:屬靈健康三指標。第一,有能力達成任何自己想達成的屬靈目標。第二,靈命處於安適狀態。第三,沒有任何屬靈的病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