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2|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淺談宿醉和解酒

「咦?我怎麼倒在路邊?」「斯~~頭好痛,還有點想吐的感覺。」「我昨天到底在尬麻?」「是喝到牤掉的嗎??」
潛完水,不可避免的就是晚上豪飲一番(好像是某種儀式感?)
一夜狂歡後,隔日摸著頭痛欲裂的腦袋,努力回想昨夜的荒唐

何謂宿醉?

酒精在身體的旅程?

酒,是一種神經運作減緩的物質,當酒進入身體,酒精(乙醇)會經由血液流淌過全身,由肝臟氧化變成乙醛(有毒物質),再分解成乙酸(無害物質),最後再透過肺和腎臟排出

為什麼會宿醉?(肝臟嚴重加班的後果)

  1. 酒精降低腎臟抓住水分的能力,通常喝一杯酒可以排出3~4倍的水,大量的水分流失會使體內電解質不平衡
  2. 酒精分解的物質「乙醛」對身體來說是有害物質,乙醛的積累也會造成潮紅、起疹子、心跳加快的症狀
  3. 酒精會刺激胃腸道
  4. 睡眠品質下降:酒精會嚴重干擾睡眠中的「快速動眼睡眠」,增加睡眠的「片段化」,簡單來說,喝酒後的大腦一整晚都會呈現麻木、不清醒的狀態,很難過的是,「不清醒」不等於「睡著」。

宿醉的症狀?

頭痛、注意力分散、肌肉痛---------大量流失水分、電解質不平衡

噁心、嘔吐、腸胃不適----------電解質不平衡、刺激胃腸道

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剝奪睡眠

宿醉持續時間?

宿醉通常會持續約 14 至 24小時,有些甚至會長達約 72 小時

如何降低宿醉?

  1. 多喝水
  2. 在自己神智還清醒時催吐(很痛苦但很有效)
  3. 避免空腹喝酒(減少酒精在胃部的吸收)

真的有所謂的解酒藥嗎?

醜話說在前頭,很不幸的是,沒有所謂的解酒藥(酒精代謝90%都落在肝臟身上,除非你多長一顆肝~~),就是要「等」身體自行排除,所以市面上的解酒都以增加代謝、減少吸收為目標

喝酒的傷害無法避免,這些補充品都是在亡羊補牢,讓你身體可以修復快一點

解酒藥常用成分?

聽起來很廢話,但是水是代謝酒精最最最重要的東西~~~

B群

B群參與身體很多的反應(像基層員工一樣),當身體在代謝酒精時,B群會被大量的消耗(其中又以B1.B2和葉酸的消耗最大),建議可以在喝酒前和喝酒後都補充B群,增加身體代謝酒精的速度

電解質、礦物質

酒精會利尿,促使身體排出過多的水分和電解質,適當的補充可以降低頭痛、嘔心和疲勞的宿醉感

薑黃、鳳梨酵素

薑黃萃取物可以加速酒精代謝,緩解宿醉的不適感,同時有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保護肝臟,而鳳梨酵素主要是抗發炎的效果

水飛薊提取物

因為肝臟是解酒的一大苦力,有研究證明水飛薊萃取物具有抗氧化、保護肝臟、保護神經的作用

牛樟芝

牛樟芝含有三萜類化合物及 β-葡聚多醣體,具有提升人體免疫力和抑制發炎的功效,「據說」能增加代謝酒精的酵素,進而加快酒精代謝(但缺乏實驗證明)

常見問題:

酒量可以練嗎?

代謝酒精依靠兩種途徑:

路徑一:乙醇脫氫酶 (肝臟中分解酒精的酵素)---有較大的個體差異(遺傳),後天無法法訓練,(因為酵素數量是固定的,頂多把活性提高一點)

路徑二:微粒體乙醇氧化系統---原本是用來分解「異物」,例如藥物,大量的喝酒會誘導此系統,後天訓練可以短期增加,但不持久

所以,理論來說,可以(增進路經二為主),但是持續時間不長,且還會使藥物的效果降低或增加

混酒比較容易醉??

ok,直接說了,沒這回事,如果混酒和單品酒精濃度一樣的話,一樣都會醉

會有混酒不容易醉的想法大多來自於「主觀」感受:

混酒喝起來比較不膩,且多會添加果汁、氣泡水,讓人覺得在喝飲料一樣,一不小心就喝太快和太多,短時間內攝取太多乙醇,人就倒了~~

(最重要)酒為什麼不能配藥吃??

原因一:藥物也經由肝臟代謝,酒精影響藥物的代謝速率,造成藥物濃度過高或過低

原因二:酒精是一種中樞抑制物質,會加強某些藥物的作用

酒+安眠藥or暈船藥:會增加中樞神經抑制,可能會造成嗜睡、暈眩(安眠藥可能會造成呼吸抑制)

酒+普拿疼:提升肝損傷的風險

因為藥物實在是太多了,我打算再額外做一篇好好談談酒和藥物的愛恨情仇

喝酒不吃藥、吃藥不喝酒

結論

懂的如何「駕馭」酒精是每個人都該學會的課題(包含了解自身極限、解酒、預防酒醉等等)對潛水人來說更是如此,因為酒精或多或少都提升了潛水風險性

但,酒,是一個好東西

閒情逸致下的獨飲是一件很浪漫的事

和三五好友舉杯談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一切取自於自己

今天就先這樣啦~本人是希望大家喝酒完至少過個12~24小時再下水

潛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嗨!我是冠,目前是藥局的藥師,平常有空的時候就會往山、往海裡跑,是位妥妥的野女孩,會想開始寫文章純粹是因為想要把專業結合興趣,記下生活中感動的瞬間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