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現代製造業看全球化困境(16)

低階勞工的購買力消失,是全球化理論中不應該出現的,先進國透過進口低階同級消費品,可以讓勞工有更多餘錢投入教育、職業訓練,但這需要時間,中國的量太大到等同傾銷,衝垮先進國產業,勞工失業沒薪水,於是本來應該有餘錢可以買中階產品的先進國勞工,反變成要靠中產階級多繳稅提供救濟金,好讓這些勞工能購買中國的低價傾銷品。這個循環,短期獲利的就只有中國,但理論上應該要出現的螺旋向上就被打斷。故,除非有全新的理論,可以取代二戰後的現代製造業邏輯,不然這問題只會愈發嚴重。

綜合前幾篇的說法,這邊整理一下。

理論上,工業先進國提供技術給工業後進國,是希望降低低階技術產品的成本,而本國會因為低階消費品的價格降低,大家都有更多餘錢用在提升自己,就算沒有提升,多出的錢拿去消費、投入金融市場,都可以促使本國的金融、服務業變得更好。

全球化的技術資本緩慢轉移,遇到中國如投鹽入海

也就是二級製造業的可以拿到錢提升,三級金融服務業也有更多錢提升管理技術。

本國上中下不同階級,都可以降低生活成本,更有餘力投資未來。而產業轉移的失業衝擊,只要透過社會福利、救濟的方法,就能降低到本國可以承受。數字化的比喻是,大家省錢+1000,社會救助-100,那麼整體+900,血賺。但這個簡單公式出狀況呢?社會救助需要-300,整體+700還能說是大賺?

當然不行,換成人數就明白,原本1000人省到錢,但100人失業,那麼其他900人出錢救濟這些人,不管是救濟金還是職訓費,只要900人省下的錢比救濟費高,那麼就算賺。但失業人數變成300,其他700人要拿出的錢,就可能超過省下的,變成虧損。(編:可以粗略的理解成,未失業者的負擔從1/9變成3/7,超過三倍的支出)

中國的量體太大,問題就出在這,短時間內先摧毀先進國低階製造業,沒幾年後中國透過建立完整的低階製造工業區,搭建了中階製造業的舞台,開始製造低價的中階消費品,於是工業先進國的中產階級開始受損,上述的公式從300人失業變成400、500,產業外移到技術開始失傳,會救不回來。

典型案例德國,德國過去外移了太多產業到中國,各位曉得中國現在的軍用引擎,有多少德國技術的影子?但德國無法回頭,可以說是量體太大的中國,表現給其他國家看的未來。

德國的情況是,國內的工會強大,有效的保障職訓體系的就業,同時限制了資本家。中國開放後,德國與中國沒有國安衝突,遂放心的將工廠移走,而這對德國左右派來說都是好事。左派原本就在抨擊工業污染,並提高勞權,右派則對工會反感,希望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

製造業困境不止於缺工與失業,是一往不復的文化消亡

外移後,鼓勵勞工讀大學,高教擴張後的德國職訓文化變質,早就不是台灣書本上描繪的美好技職體系,或許也沒這回事過。原本技職體系的人去念大學,畢業後要求的工作都升級,進一步讓本土製造業缺工,失業迫使政府開放對中國的貿易和投資關係,好降低一般消費品開銷,生活成本降低也降低民怨,資本家獲得更低廉的生產基地,更多的獲利,左派團體看到國內工業消失也開心,可說達成史上第一次左右派都開心的詭異局面,但沒有很久。

首先,高教擴張後沒那麼多高階工作,製造業外移光,當然中高階工作也消失,而德國的金融服務業打不贏華爾街那些人,遂開始出現缺工也通膨的現象,為了阻止這種現象,連高階技術都要打包賣中國,除了資本家賺一波外,國家什麼都沒得到。

然後國內製造業持續缺工,還一直被左派抨擊汙染、批評勞權不彰。於是,缺工的解決方案,左派提出接納外國移民,右派則反對,畢竟缺工的原因是工作消失、勞工預期職缺和產業需要不匹配,不是人口消失;應該要讓中高階工作回流,重構產業鏈增加工作機會,要嘛就是努力發展服務業,要不就是重新把工業拉回來。

  • 編:可由這一系列理解,為何會同時出現失業與缺工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問題

資本家不願意,左派也不願意,所以罵種族歧視,最後伊斯蘭移民進德國後,願意去這些工廠工作嗎?不願意,因為左派提供的各種福利,對德國人來說太少,對伊斯蘭移民來說很多。結果就是,缺工繼續缺,社福付出更多,中產階級稅收壓力變大,除了資本家,以及與資本家合作的左派團體,其他人都虧了。

現在不僅技術外流,可能永遠拉不回來,德國製造品質將要消失,連文化都被侵蝕,政客依舊在左右對抗。

中國或成最大贏家?

這就是中國量體大的影響,磁吸效應真正的問題,不是只有摧毀先進國本國所有製造業,是把累積的技術人力傳承斬斷。而中國有得到傳承嗎?也沒有,因為這種技術很像是移植,但沒有累積。這種累積包含工作態度、習慣、文化,不是只有那個「技術」,且中國得到的也並非整套完整的產業鏈,只是拿到那間工廠。

一間工廠的技術可以拆解什麼?很可能沒多少,好比說進口原物料,你知道要進口某礦業的貨,但怎麼去檢驗?當初的檢驗人員有沒藏一手?這些都是未知的,也是中國生產為何常常有很多奇怪的小毛病,背後真正的原因。

所以,這反而逼死中國,因為全球化的邏輯,中國應該是要努力購買先進工業國的中高階產品,然後找到後進國家轉移技術,慢慢將低階轉出去,自己升級到中高階,等先進國晉升後追上去。

而中國想的是自己稱霸,並以霸權國的角度思考問題,認定吃虧就是帝國主義侵略,導致不想走這條路。畢竟承認全球化邏輯,等於中國永遠在西方之下,直到中國也變成西方,成為自己人後才能接手,此時也沒有中國自我認同的傳統文化了。

工業列強各有算計,「捧殺中國」再收漁翁之利

故,中國積極晉升自己,卻採取了低價佔據中低階市場,想辦法晉升高階技術後奪取高階市場,並用各種貿易壁壘,阻止其他工業國家的進口,再用法律打擊外國,鼓勵本國企業抄襲。這已經不僅是中國贏兩次的雙贏,是全都要贏,什麼都要賺,好成為世界新霸主。

想得美,人家怎麼會不知道,必定會加以阻止。

現在的情況是,各國陷入「中國危機」的程度不一,工業先進國家被影響的技術層次不齊,加上國際安全中,中國可以完美的擔任美國對手。

各位可能忘記,媒體也沒刻意去講,在冷戰結束後的國關理論中,一超多強、多強不強格局,怎樣打破一超?

找個多強不強的其中一個,去跟美國對撞就好,美國必定會撞到跌落超強地位,其他多強就不再不強了。

至於那個去撞死的多強之一?委屈你了,大家會幫你風光大葬,在歷史上記錄你為了消滅美帝霸權做出重大犧牲。

呵,中國人多半忘記了,箭射出頭鳥啊。

還真以為老外真心拱你,不是拱豬?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